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30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389篇
基础理论   136篇
污染及防治   7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氮厌氧矿化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淹水密闭培养法研究了太湖地区六种典型水稻土在不同温度下的有机N厌氧矿化过程.结果表明,在28天的培养实验中,当温度设置为1535 ℃时水稻土的矿化量为全N含量的3.33%9.06% ( N 48105 mg·kg-1).随温度升高土壤矿化量增大,在30 ℃时达最大值.温度和土壤类型的差异造成矿化量的差别.选用有效积温式、One-pool、Two-pool和Special模型对有机N矿化进行了拟合,非线性拟合表明Special模型对矿化过程拟合最好,Two-pool模型等同于One-pool模型,不具意义.运用不同温度下One-pool和Special模型中的速率常数得到的Arrhenius方程能较好反映温度效应.温度效应系数Q10 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差别较大,显示了易矿化部分与有机氮整体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2.
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水分利用与氮素利用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了解不同灌水量(次数)处理条件下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氮素利用与水分利用的特点.在大田相同的施肥量与施肥方式、播前浇底墒水750m3.hm-2条件下,设置春季不灌水、春季灌2水(拔节+开花)和春季灌4水(起身+孕穗+开花+灌浆)3个水分处理(每次灌水定额750 m3.hm-2),分析了不同灌水量(次数)对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土壤水分动态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冬小麦生育期内总耗水量和开花后耗水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耗土壤水量却随灌水增加而显著减少.春季灌水处理的经济产量均显著高于春季不灌水处理,但春灌2水和春灌4水之间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WUE)在春不灌水和春灌2水间无显著差异.但它们均显著高于春季灌4水处理.植株总吸氮量均随着灌水次数(灌水量)的增加而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春灌2水和灌4水处理的总吸氮量无显著差异,但它们均显著大于不灌水处理.氮素生理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随灌水量(次数)增加略有下降,不同灌水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春灌2水处理相对春季不灌水处理显著提高了经济产量和植株总吸氮量,水分利用效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与春灌4水处理相比,经济产量和植株总吸氮量没有明显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边际效益显著提高.冬小麦节水栽培(春灌2水)有利于节水、氮素高效利用和高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3.
硫脲用量对菠菜生理指标及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硫脲不同用量(0%、1%、3%、5%、7%)对菠菜生长、硝酸盐累积、土壤氮含量及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硫脲用量对菠菜的单盆重、株高均有提高.随硫脲用量的增加,菠菜叶绿体色素含量均有提高;硫脲能显著降低菠菜硝酸盐含量,随着硫脲用量的增加,降低效果提高,其中硫脲用量为7%时,降低效果达极显著水平.硫脲对土壤硝态氮累积的抑制作用随硫脲用量的增加而增强,硫脲用量达7%时,抑制作用表现为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4.
施用不同氮肥对坡耕地径流中N输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付伟章  史衍玺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2):1676-1681
以山东省泰安东北部刘家庄村坡耕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监测多次天然降雨中农田养分的流失,研究施肥处理对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地增大了农田径流中氮素浓度及流失量;在相同施肥量的实验条件下,与碳酸氢铵和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可有效地降低氮素流失15%~25%;70%左右的氮素流失发生在监测的前期.合理施肥、降低表土中速效氮养分含量是减少农田氮流失的关键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5.
铋银氧化物混合物高效氧化降解四溴双酚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g NO3和Na Bi O3·2H2O为原料,采用离子交换-共沉淀法制备了铋银氧化物混合物(silver bismuth oxide,BSO),并利用它氧化降解溴代阻燃剂四溴双酚A(TBBPA).研究了制备过程中银铋摩尔比及降解过程中BSO用量对TBBPA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银铋摩尔比为1∶1,BSO用量为1 g·L-1时,40 mg·L-1TBBPA在7 min内可完全降解,其总有机碳的去除率高达80%.采用离子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监测降解过程中TBBPA的变化,发现TBBPA降解过程涉及脱溴、叔丁基碳的断裂和苯环的开环氧化等反应.利用Na N3作为分子探针,发现单线态氧是BSO氧化降解TBBPA的主要反应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166.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但近年来,密云水库库区及入库河流中的总氮(TN)浓度呈现连年上升的趋势.以密云水库上游典型入库河流牤牛河为例,考察各形态氮素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从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预测的视角,解析氮素形态的转化,以期为密云水库的氮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密云水库上游除TN外,其余水质理化指标均满足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Ⅱ类标准.入库河流TN浓度显著高于库区(P<0.05),且以NO3--N为主,占比为77.7%~92.9%.半城子水库库区的C/N较高,有助于反硝化脱氮的发生,表现出一定自净能力.牤牛河水体和底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高NO3--N浓度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牤牛河中存在大量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微生物,反硝化菌相对丰度高于硝化菌,且均呈现出底质略高于水体的特点.牤牛河优势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分别为NitrosopumilusPseudomonas.PICRUSt2功能预测结果表明,牤牛河微生物氮代谢以NO3--N还原模块为主,且主要发生于水体中;硝化过程的功能基因在水体中的丰度最高,主要为narGH;而参与NO3--N还原反应的主要功能基因为底质中的异养反硝化菌(DNRA)所携带的nirBD,而反硝化模块的功能基因主要为nirK.  相似文献   
167.
为探究长期平衡施肥和秸秆覆盖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垫江县长期农田氮磷流失监测点为研究样地,设置3个处理:常规模式(CK)、平衡施肥模式(M1)和平衡施肥+秸秆覆盖模式(M2),每个处理各设3个重复,共建立9个小区(长7 m×宽3 m),并于2018、2019和2020年采集土样,研究不同处理下碳(C)、氮(N)、磷(P)和钾(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不同处理之间K含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CK>M2>M1;2019年不同处理之间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M1>M2>CK;其他养分含量在同一年份不同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年份间各处理的土壤C和N含量差异不显著.2018年各处理中K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年份,其中,2018年的CK、M1和M2分别比2019年和2020年高78.26%和98.79%,19.13%和35.4%,54.49%和41.76%.P含量在CK和M2处理中均随着年份增大而减小,且2018年分别比2019年高20.29%和10.67%,比2020年高39.68%和17.33%.各处理不同年份间速效钾(AK)含量无显著差异,而NO3--N和NH4+-N和速效磷(AP)含量差异显著,且均在2020年最高.土壤C :P、C :K、N :P、N :K和P :K在不同年份间都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土壤C :K、N :K和AN :AP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在不同施肥模式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C与N及P与K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土壤C :K与C :P、N :K、N :P和P :K之间,N :K与C :P、P :K和N :P之间,N :P与C :P之间都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土壤P与C :K和N :K之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土壤NO3--N与NH4+-N、AN :AP和AN :AK之间,NH4+-N与AN :AP和AN :AK之间,AP与AK和AP :AK之间,AN :AP与AN :AK之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平衡施肥+秸秆覆盖是紫色土坡耕地较为适宜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8.
为了探明东江流域氮素污染现状及氮素污染来源,在东江流域设置31个采样点位,于2020年枯水期(1月)和丰水期(7月)进行水体样品和主要污染源样品的采集及检测,结合氮氧双稳定同位素及SIAR模型,绘制典型污染源的δ15N、δ18O特征分布图并估算其贡献率,定量分析识别氮素来源,从而对东江流域的氮负荷进行更加有效地控制.结果表明:(1)东江流域氮素污染以支流区最为严重,其次为源头区,这两个区域的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氨氮浓度的Ⅲ类水平,相比之下,上游区、中游区污染较轻,且氨氮浓度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I类水平.(2)东江流域氮素以硝态氮为主要赋存形态,枯水期、丰水期各研究区域内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分别为43.29%~74.83%、65.51%~80.08%.(3)东江流域枯水期生活污水是主要的污染来源,贡献率为44.45%~61.39%,丰水期降雨径流是主要的污染来源,贡献率为36.67%~46.11%,究其原因跟流域内不同水文期降雨量大小和河道水量有关.(4)氮素浓度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从2009年至今,水体氮素污染程度呈现加重趋势,建...  相似文献   
169.
粉煤灰矿化CO2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减少燃煤电厂CO2排放的技术.然而,目前还缺乏从矿物学角度对碳酸化反应机理的详细认识.本研究选取了3种粉煤灰开展碳酸化实验和矿物学研究,考察碳酸化过程中温度对碳酸化能力及粉煤灰矿物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任一温度下,BJ粉煤灰的碳酸化率均高于YA和LY粉煤灰,这是由于BJ粉煤灰中硬石膏、钙铁石和无定形相等活性矿物相含量较高,LY粉煤灰缺少高活性的钙、镁结晶相.对YA粉煤灰而言,升高温度可显著提高透辉石、尖晶石、黑钙铁矿和方镁石的转化率.在碳酸化YA粉煤灰中同时检测出碳酸钙和碳酸镁/铁,说明除含钙相其他活性元素(Mg和Fe)也参与了碳酸化过程.因此,需要对每个粉煤灰原始材料的矿物学和操作温度进行具体的个案优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固定CO2能力和碳酸化率.结果还表明温度对不同晶型碳酸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方解石在低温(40和80℃)下形成,而文石在高温(180和220℃)下形成.  相似文献   
170.
为探究堆肥过程中高温水蒸气携带的冷凝水回流对腐熟度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文以猪粪和厨余垃圾为堆肥原料,在60L密闭好氧堆肥反应器中进行48d的高温好氧堆肥实验.结果表明,堆肥高温期产生的饱和水蒸汽因发酵罐封闭体系不能及时排出,会在发酵罐壁形成冷凝水回流入堆体中,整个堆肥过程冷凝水产率为物料湿重的18%.此外,回流冷凝水中主要成分为NH4+-N(11.40g/L)、溶解性有机碳(6.3g/L)以及无机盐离子,具有较高的EC值(41.05mS/cm)和pH值(9.22),而较高的NH4+-N含量使冷凝水回流处理的堆肥产品种子发芽指数(GI)略达到腐熟(71.4%),与排出处理相比GI下降了25.5%.同时,冷凝水回流使NH3和CH4排放量分别增加了55.2%的60.2%,但是CO2和N2O排放量分别降低了16.8%的34.8%.研究表明,冷凝水回流可降低17.8%总温室效应.本文建议堆肥过程将高温水蒸气冷凝排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