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日JF STEEL开发成功两天即可完成对废气中二噁英检测的新技术。二噁英类物质是一类彼此结构十分相似的有机氯化物群,根据氯原子数目和所在的位置不同,由400多种化合物构成,在检测其毒性时,需要定量分析其中29种化合物的浓度,再通过这些数值计算出“毒性等价浓度”。其检测需耗时10d左右,检测时需要对多种极其相似的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而检测的目标物却很微量,除去二噁英以外的物质过程(清除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也是耗时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2.
将样品中的颗粒物分离出来,向样品加入适量硝酸根,除去生成的氯化银沉淀,再将预先分离的颗粒物合并到水样中,混匀后测定,经过这样处理,既去除了水样中的Cl,以保留了水样中原来的组份,保证了COD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一种测定饮用水中非挥发性有机氯化物(NPOCl)的方法。水样经氮气气提后,以NaNo3溶收抑制Cl-离子干扰,活性炭吸附后高温的烧,用NaOH溶腋作吸收液,氯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并换算出NPOCl值。检测限为0.2×10~(-6)mol/L。在1.0×10~(-6)~20.0×10~(-6)mol/L范围内,回收率为75.3%。以本法测定自来水源水和末梢水,结果表明自来水厂氯化消毒引起NPOCl值显著升高。建议NPOCl值作为自来水水质评价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74.
线性滴定法测定天然水氯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滴定过程中的化学平衡出发,推导出线性滴定法天然水氯化物所需的函数关系式f(v),并应用于实验中,获得了优于电位滴定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5.
76.
工业污水总有机氯化物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工业污水总有机氯化物质监测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准确、灵敏、最小检测限25μm/L  相似文献   
77.
浅谈地表水中氯化物的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了地表水中氯化物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8.
本文所探讨的是利用二氧化钛使三氯乙烯产生的气相光催化氧化反应的方法,去破坏一般的污染物质。该项研究的结果与以前所获得的TCE的高速率的破坏相一致,与这些高速率破坏同时发和珠是高量子产额(接近整数),但是,直接抽样的质谱测定和气相傅里叶转换红外线光谱仪显示;有大量的副产品生成(碳酰氯、二氯乙酰氯(DCAC)、一氧化碳、分子氯),在化学反应的基础上,DCAC的生成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含有CI原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9.
采用硝酸银滴定法测量水中氯化物含量,根据化学分析项目建立数学模型,对测定水样中氯化物的不确定度来源-配制NaCI标准溶液、标定AgNO3标准溶液浓度、测水样消耗AgNO3溶液体积、取水样体积、样品重复性测定等参数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识别和分析,进而对所有不确定度分量进行量化,得出测量不确定度结果,提出了该方法的合成不确定度及监测过程中的注意环节。  相似文献   
80.
典型大气腐蚀介质的灰色预测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武汉地区2002—2007年二氧化硫和氯化物含量数据,建立了这2种典型大气腐蚀介质的GM(11,)预测模型,探讨了不同维数GM(1,1)模型预测结果的差异。另外,对这2种典型大气腐蚀介质GM(1,1)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精度检验等级达到1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