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319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以陕北红碱淖为研究对象,2020年6月对其湖泊水体选取9个采样点采样,分析阴阳离子的空间分布,并利用Piper三线图及离子比例关系分析离子来源及影响因素,探讨红碱淖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红碱淖水体阳离子测定值为Na+>Mg2+ >Ca2+ >K+,阴离子测定值为HCO-3>Cl->SO42-,水化学类型现状为HCO3·Cl-Na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碳酸盐岩和蒸发盐岩共同作用。红碱淖主要受岩石风化溶解作用控制,人类活动对水化学特征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吴琼  梁伊  高凡  杜明亮  吴彬  刘江 《环境化学》2021,40(3):737-745
准确查明苦咸水分布、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对此类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当地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新疆阿拉尔市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利用水化学图解、描述性统计分析、离子比值法、饱和指数法等方法分析苦咸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苦咸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l-Na·Ca·Mg、SO4·Cl-Na·Mg和SO4·Cl-Na型为主,苦咸水分布面积2163.45 km2,占总面积的77.26%,主要分布在平原水库下游及塔里木河在该市范围内的后段,苦咸水的形成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其次是岩石风化作用,同时,人类活动对研究区苦咸水的空间分布也施加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3.
地下水是旱区重要的供水水源,水化学组成是决定地下水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北京南郊平原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调查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化学组成,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图解、多元统计及空间插值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快速城镇化及剧烈农业活动条件下旱区地下水化学空间演变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均为弱碱性低矿化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和Cl-Mg·Ca,并有少量HCO3-Na·Ca型。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硝酸盐浓度偏高现象,二者水化学演变与NO3-浓度升高密切相关,随着NO3-浓度升高优势阴离子逐渐由HCO3-转变为SO42-、Cl-。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化学组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控制,含水层结构控制着水化学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布,人为因素主导的水化学区主要分布在单一含水层结构的西北部城镇地区,而自然因素主导的水化学区主要分布于多层含水结构的东南部农业区。水化学组分的自然来源机制包括岩石风化溶解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等;人为来源主要为城镇地区地表污染物输入,再生水灌溉对水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4.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1):108-114
乌梁素海是深受国际社会关注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该文以乌梁素海-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理统计、水化学类型分析等方法探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变规律。基于对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收集、现场勘测、水样采集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乌梁素海流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进而确定出地下水对乌梁素海水分及盐分的补给量,定量分析了地下水补给对乌梁素海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TDS逐渐增加,水化学类型由重碳酸型到硫酸型再到盐酸型;(2)潜水每年约向湖泊补给2 398.7万m~3,76 785.5 t盐分;承压水每年约向乌梁素海补给889.1万m~3,15 895.4 t盐分。(3)地下水对乌梁素海补给量约占湖泊蓄水量11.0%~13.2%,盐量补给约占湖水含盐量的23.6%~28.3%。近年来开展的生态补水工程,初步抑制了乌梁素海"咸化",基本维持了湿地生态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45.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1):115-125
植胶区水质监测与评价是开展热带地区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基础。作者于2019年5月-2020年3月对海南岛西部植胶区无遮挡雨水、穿透雨、树干茎流、地表径流、河水、池塘水、湖水和井水等样品进行采集与测定,对比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水体的化学特征,基于单因子污染指数与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了研究区水质现状及主要污染物,并初步探讨了橡胶林生态系统不同界面层和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体pH的季节特征整体表现为雨旱交替期雨季旱季,电导率和TDS为雨季旱季雨旱交替期。橡胶林生态系统不同界面层对水质的影响明显:穿透雨、树干茎流和地表径流化学类型分别为HCO_3~--Ca~(2+)、HCO_3~--K~+和HCO_3~--Ca~(2+)-K~+,河水以HCO_3~--Ca~(2+)为主,池塘水和湖水分别为HCO_3~--Ca~(2+)-Na~+和HCO_3~--Ca~(2+),4处井水分别为HCO_3~--NO_3~--Ca~(2+)、HCO_3~--Ca~(2+)-Na~+、HCO_3~--Cl~--NO_3~--Ca~(2+)-Na~+和HCO_3~--Cl~--SO_4~(2-)-Ca~(2+)-Na~+。目前,雨水及全部地表水为Ⅰ~Ⅱ级水质,水体清洁;井水为Ⅲ级或Ⅴ级水质,pH、Mn、F~-、NO_3~-和NO_2~-是主要污染物。究其原因,酸性岩石和土壤是造成研究区地下水酸化以及Mn和F~-等超标的直接原因,而施用化肥和农药等人类活动会使NO_3~-和NO_2~-等浓度累积进而加剧地下水酸化。因此,必须控制植胶区农业面源污染、完善饮用水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水质监测,同时做好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46.
渭河和泾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鑫  向伟  司炳成 《环境科学》2021,42(6):2817-2825
渭河和泾河流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支流,了解这两个流域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Piper图、Gibbs模型、Na端元图和离子相关关系等方法,解释了两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特征与差异.并利用WQI法、Wilcox图、USSL图和Doneen图等方法,评估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饮用和灌溉适宜性.结果表明,渭河和泾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均以淡水为主,呈弱碱性;除Na+外,渭河流域地下水离子浓度整体上均大于泾河流域;两流域优势阴阳离子均为HCO3-和Na+;渭河流域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为主,占50%,而泾河流域以HCO3-Ca-Mg和HCO3-Na-K为主,各占32.5%.渭河和泾河流域水化学组成均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其中又以硅酸盐岩石风化为主;其次,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受到工矿活动的影响,且农业活动中化肥的施用也是其重要的控制因素;此外,渭河流域的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受到了明显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影响,而泾河流域有些地区却并不明显.对于饮用水水质评价而言,两流域地下水水质整体较好,且泾河流域地下水整体上优于渭河流域;根据SSP、SAR和PI指标对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水质评价表明,研究区部分地区地下水不能直接进行灌溉,否则会造成盐害进而引起抑制植物生长,南部的水质优于北部;此外,3种灌溉水质评判方法均表明泾河流域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水质整体上优于渭河流域.本研究能对渭河和泾河流域地下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开发治理提供依据,并为黄土高原主要流域和其他类似地区水质管理及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7.
雷州半岛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为雷州半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厘清该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43组雷州半岛地下水样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ArcGIS空间插值、Gibbs图以及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下水阴阳离子以HCO3-、Ca2+和Na+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Cl-Na-Ca、HCO3-Cl-Na-Ca-Mg、HCO3-Cl-Na-Mg和HCO3-Na型为主.研究区地下水中的Cl-、SO42-和Na+在雷州市西部含量较高,在其他区域均较低,HCO3-、NO3-、Ca2+、Mg2+和K+这5种离子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部沿海.②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主要受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Na+和K+来源主要是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Ca2+和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NO3-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48.
浅层地下水为安庆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是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保障.为深入研究安庆市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采集了196组浅层地下水水样,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安庆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定量评估不同来源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贡献.结果表明,安庆市浅层地下水呈弱碱性,pH值在5.84~8.38,均值为7.21; ρ(TDS)介于47~1 620 mg·L-1,均值为324.21 mg·L-1,阴阳离子主要以HCO3-和Ca2+为主,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受岩石风化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矿物溶解和沉淀以及人类活动综合影响.Ca2+、Mg2+和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作用,Na+、Cl-和SO42-受工业活动和生活污水的排放、K+和NO3-受农业活动的影响.APCS-MLR受体模型分析进一步揭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有地质因子、工业因子、农业因子和未知源这4种来源,其贡献率分别为45.35%、14.19%、25.38%和15.08%.地质因子是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重要来源,人类活动则加剧了地下水水化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9.
为了分析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流域地表水体水化学类型及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污染程度,对研究区水体水化学参数和15种金属元素进行了研究,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体中6种重金属(As、Hg、Cd、Pb、Cr、Cu)的综合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 表明:研究区地表水体水化学类型主要有3类:第Ⅰ类型为Ca-HCO3型,受岩石风化和大气降水共同控制,主要分布于近出山口区;第Ⅱ类型为Ca-Mg-SO4型,主要受岩石风化控制,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区;第Ⅲ类型为Ca-Mg-Cl、Na-SO4-Cl和Na-Cl型,受水体蒸发结晶作用控制,主要分布于河流末端区和城镇区.对应于水化学类型,金属元素浓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第Ⅲ类型水体各金属元素平均浓度总体较高,而处于出山口附近的第Ⅰ类型水体金属元素浓度最低.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第Ⅰ类型和第Ⅱ类型水体Pn平均值分别为0.28和0.18,为无污染水体,而第Ⅲ类型水体Pn平均值接近0.7,明显高于第Ⅰ类和第Ⅱ类水体,部分水体Pn值大于1,污染相对严重,明显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总体来说,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流域地表水体重金属污染程度较弱,处于低风险等级.水体污染分布特征与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50.
本文将酸化模型分为指标评价模型、经验酸化模型和以湖泊-流域为基础的机理模型三大类。概述了几个典型的酸化模型的结构、对参数和过程的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应用范围并介绍了它们的一些具体应用。还以MAGIC模型为例说明了酸化模型的发展及其趋势。作为模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还阐述了酸化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