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96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01.
有效控制水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是目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所谓化感物质,就是由植物、细菌、病毒和真菌所产生的二次代谢产物。利用水生植物的化感作用或化感物质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爆发被认为是一种高效、低毒、环境亲合性好的方法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陆生植物应用于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却较少。文章在对化感作用的概念的演化、各种生物对藻类化感抑制作用、化感物质抑藻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陆生植物化感作用抑藻的研究进展。文章认为相对于水生植物在抑藻方面的局限性,陆生植物的优势体现在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明显(化感作用明显)、所含抑藻化感物质种类丰富、不易受水生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并对今后陆生植物抑藻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陆生植物中尤其是菊科植物化感抑藻应用前景广阔。最后指出,陆生植物的化感抑藻作用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化感物质的提取和鉴定方法、抑藻作用机理的研究、应用实际水体时的生态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2.
The increasing occurrence of Microcystis blooms is of great concern to public health and ecosystem due to the potential hepatotoxic microcystins (MCs) produced by these colonial cyanobacteria.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ations of Microcyst/s morphospedes and extracellular MC concentrations,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MC concentr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were monitored monthly from August, 2009 to July, 2010.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icrocystis dominated total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from May to December (96%--99% of total biovolume), with toxic Microcystis viridis and non-toxic Microcystis wesenbergii dominating after July (constituting 65%- 95% of the Microcystis population), followed by M. viridis as the sole dominant species from November to January (49%--93%).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water temperature and nutrient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accounting for the occurrence ofM. wesenbergii, while the dominance ofM. viridis was related with nitrite and nitrate. The relatively low content of MCs was explained by the association with a large proportion of M. viriclis and M. wesenbergii, small colony size of Microcystis populations, and low water temperature, pH and dissolved oxygen. The extracellular MC (mean of 0.5 ± 0.2 μg/L) of water samples analyz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demonstrated the low concentrations of MC in Dianchi Lake which implied the low potential risk for human health in the basin. The survey provides the first whole lake study of the occurrence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Microcyst/s population and  相似文献   
303.
微生物控制水华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华藻的过度繁殖及引发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溶藻微生物逐步发现,以微生物手段治理水华,越发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在概述微生物抑藻研究现状及机理的基础上,从提高微生物对水华藻的控制效率和保障环境安全性的角度对水华的微生物防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实际应用微生物治理水华提供参考,并为微生物抑藻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4.
三峡库区水华特征及原水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通过水污染治理使得水环境质量总体好转,但支流富营养化情况仍明显,20多条主要支流回水区水华年年出现,影响沿线城市的净水厂工艺正常运行,影响城市的供水安全。从提高库区供水安全保障角度出发,本文对库区支流水华特征、含藻原水预警关键指标以及净水厂工艺调控重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05.
陈婷  杜珣  陈义永  郭逍宇  熊薇 《环境科学》2023,44(11):6116-6124
浮游藻类是引起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为筛选潜在水华藻类,评估白洋淀水华风险区域,于2020年8月对白洋淀373点位展开浮游藻类调查.利用宏条形码技术分析,解析水华藻类群落组成,同时采用显微镜计数法统计藻密度.根据总藻密度对白洋淀不同区域的水华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进一步针对水华藻类群落,耦合淀区水质条件,探究白洋淀不同区域水华藻类群落空间差异驱动因子,以甄别影响水华藻类群落结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95%以上采样区域无水华风险(藻类密度<2×106个·L-1),仅5个样点存在轻微水华风险.但水华藻类群落分析共检测到了90种水华藻类,其中优势水华藻种有20种,隶属于以绿藻门、蓝藻门和裸藻门为主.水华藻类群落结构在不同区域上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P<0.05).关键驱动因子解析结果表明,总磷(TP)、总氮(TN)和氨氮(NH+4-N)是造成水华藻类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因子.其中,门水平上,蓝藻门水华藻类与以上关键因子显著正相关;种水平上,硅藻门和绿藻门水华藻类与关键因子响应更显著.因此,水华藻类群落...  相似文献   
306.
三峡大坝蓄水以来,库区50%一级支流水华频发,且不同支流水华高发断面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干流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为探讨水华暴发的河段差异,及其与长江回水的关系,以库区一级支流澎溪河为例,在2019年春季水华季,进行了间隔期一周、总时长一个月的采样,从河口至上游设置7个采样断面(PX1~PX7),根据各断面的垂向水温和电导率特征推断长江回水的影响范围和形式;并通过对水华高发的高阳平湖断面(PX5)和分别距其4 km的上游断面(PX6)和下游断面(PX4)的水文、水质和底泥营养盐等指标,探究断面间水华暴发程度的差异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水华季澎溪河下游(PX1~PX4)的ρ(Chl-a)较低,为14.55~44.00μg·L-1,上游(PX5~PX7)则达到42.66~175.40μg·L-1,其中PX5的ρ(Chl-a)最高时达413.00μg·L-1,显著高于其余位点(P<0.05).温度和电导率结果显示,4~5月长江干流回水从中下层潜入澎溪河,下游(PX1~PX4)处于长江干流回水与澎溪河上游来水的交汇区域,水体不稳定...  相似文献   
307.
根据2010年5~8月对滇池海埂和太湖竺山湖监测点的逐月监测结果,对同时期不同地域湖泊水体的污染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并评估了表层水体水质与水华蓝藻生化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较太湖高,从取样月份之间差异来看,滇池表层水体水质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以6月份为最高,而太湖则呈逐月升高趋势。滇池蓝藻生物质中凯式氮、全磷和总养分(N+P2O5+K2O)含量均与太湖相当,但是滇池蓝藻C/N较太湖高,且除As、Cd元素超标外,各样品中其余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低于有机肥料行业标准(NY525 2011)。通过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滇池还是太湖水域,其水华蓝藻中的Pb和Cr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同源性;此外,表层水体NH+4 N水平可以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快速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308.
本文应用国内外多年来关于水域富营养化治理的研究成果,对卫津河蓝藻"水华"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将生物操纵、底泥微生物修复、生物促生、人工增氧、生物浮床、生物移出等技术集成使用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309.
秸秆焚烧是农作物秸秆被当作废弃物焚烧,会对大气环境、交通安全和灾害防护产生极大影响。利用环境卫星、MODIS等卫星数据,可以开展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为环境监察工作提供有效技术手段。自2009年起,每年夏秋两季,环境保护部都会对全国秸秆焚烧情况进行每日遥感监测,并及时通过环境保护部网站向全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310.
富营养化与温度因素对太湖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应用阿列纽斯方程修正的Monod生长模型定量研究长期以来太湖藻类生物量与营养元素和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在近年来的富营养化状况下,年均气温每增加1.0℃,年均藻类生物量增加0.145倍.湖泊富营养化越严重.年平均气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就越大,由此可以定量评估和预测年均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