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所在区域的地下水流场有较大影响,保护受影响区域的地下水环境将十分重要。本文应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某水库坝址区周边的地下水流场,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大坝的修建,地表水水头抬升较高,而大坝作为一个隔水边界,其坝基处的地下水流场被隔断,该处的水头压力较高。而坝址上游的地表水位抬升,使得地下水流动方向发生逆转。大坝的修建对区域地下水环境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符永康 《环境》2008,(2):74-75
贵州省开阳县南江大峡谷中段,100多名男女站在湍急的水流中.男士们大胆地脱掉衣服,女志愿者仍在水中观望,时间-分一秒的过去. 终于,一位站在中间的女士试着撩开了衣角,她的举动吸引了同伴,大家互相传递着鼓励的眼神.很快,-位来自贵州都匀的女孩麻利地脱去衣服,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  相似文献   
53.
为了研究环首都圈京津冀晋4省市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使用京津冀晋长期气象资料和高分辨率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环首都圈霾和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与使用矢量和算法分析典型个例气流停滞区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1950—1960年代,环首都圈京津冀晋4省市霾日非常少,1970年代开始增多,1980年代以后明显增多,并形成几个霾日集中区,比较明显的是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的带状分布,还有太原及以南的带状分布,最为严重的情况出现在1996—2000年,2000年以后有一定减少.北京1950年代霾日比较多,最多达到1年有160 d以上霾日,与同期沙尘天气偏多相关联,随着在首都周边地区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到1967年,霾日已经减少到1年不足10 d,1970年代以后北京的能见度急剧恶化导致霾日迅速增加,到1980年代初增加到220 d以上,一直到1999年前后北京的霾日维持在每年160~200 d左右;2000年以后到北京奥运会前后,霾日持续下降,到2010年霾日仅有56 d,2012年有所反弹,增加到91 d.北京及华北地区霾日季节分布突出的特点是除去采暖季有较多的霾日外,在盛夏季节霾日也明显多,集中出现在6—9月,尤其是盛夏季节的7—8月,与所谓的桑拿天同期出现,这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霾过程的发生和矢量和的大小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霾过程中,在华北平原均出现明显的气流停滞区,区域矢量和很小,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水平扩散;清洁过程时华北4省市尤其是北京地区受明显的西北气流影响,风矢量和为较一致的偏北方向,水平扩散条件较好,较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对应同期能见度较高.京津冀西侧、北侧靠山、东邻渤海,尤其是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太行山、燕山和军都山形成的"弓状山脉"对冷空气活动起到了阻挡和削弱作用,导致山前暖区空气流动性较小形成气流停滞区、污染物和水汽容易聚集从而有利于霾和雾的形成.由于受太行山的阻挡和背风坡气流下沉作用的影响,使得沿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一线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形成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高污染带,华北平原偏南气流的弱辐合作用和也加重了北京的污染.山西省的高浓度污染物亦在低空偏南气流输送下沿桑干河河谷和洋河河谷以及滹沱河-拒马河河谷向北京输送.河北中南部与山西诸河谷的累积污染带叠加近地层输送流场是造成北京严重霾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4.
A series of large pilot constructed wetland (CW) systems were constructed near the confluence of an urban stream to a larger fiver in Xi'an, a northwestern megacity in China, for treating polluted stream water before it entered the receiving water body. Each CW system is a combination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flow cells with local gravel, sand or slag as substrates and Phragmites australis and Typha orientalis as plants. During a one-year operation with an average surface loading of 0.053 m3/(m2.day), the overall COD, BOD, NH3-N,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removals were 72.7% ~ 4.5%, 93.4% + 2.1%, 54.0% + 6.3%, 53.9% ~ 6.0% and 69.4% :t: 4.6%, respectively, which brought about an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the fiver water quality. Surface-flow cells showed better NH3-N removal than their TN removal while subsurface-flow cells showed better TN removal than their NH3-N removal. Using local slag as the substrate, the organic and phosphorus removal could be much improved. Seasonal variation was also found in the removal of all the pollutants and autumn seemed to be the best season for pollutant removal due to the moderate water temperature and well grown plants in the CWs.  相似文献   
55.
水流弥散方程中弥散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弥散系数及扩散系数的确定是求解弥散方程或扩散方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之一,本文就此问题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对一些成果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和说明,指出了一些确定弥散系数及扩散系数方法的局限性,有助于针对具体问题选用适当的弥散系数及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56.
基于水流路径与景观单元相互作用的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的载体水流着手,沿水流路径模拟污染物迁移过程中各景观栅格单元与周边景观栅格单元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这种相互作用分为"推动"和"阻碍"两个方面,综合两种作用计算空间不同位置景观栅格单元污染物的入河迁移系数.同时,通过水文累积计算,获得河道水质空间分布特征.最后,以东北海伦地区4个子流域作为案例研究区,模拟得到流域污染源和水体污染程度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并利用2007、2008年10场降雨后流域出口的水质监测数据与模拟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模拟N含量与监测TN值显著相关,模拟P含量与监测颗粒态P含量显著相关,表明该研究方法能定性地描述流域N、P污源染以及受纳水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但模拟计算出的N、P含量均远远高于实测值,说明该模拟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以达到准确量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57.
连续水流和间歇水流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的水体流动方式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控制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室内采用野外原水培养基模拟连续水流和间歇水流微囊藻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间歇水流下微囊藻在各流速下的生长差异较小,连续扰动下微囊藻在各流速下的生长差异较大,在流速为35 cm/s时达到最大值;间歇性扰动条件下微囊藻密度较连续性水流条件下高。这可能是在间歇扰动下水流主要影响藻细胞对营养盐的吸收,连续扰动的低流速下主要是通过对营养盐的吸收对微囊藻产生影响,在高流速下是水流对藻细胞的机械破坏为主;同时培养基中藻细胞形成群体产生微环境有利于微囊藻的生长。水体流动的方式不同,水流对微囊藻细胞生长的作用将发生改变,这为扰动控制蓝藻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沉淀池中异重流会给混凝沉淀带来不良影响,为了提高混凝沉淀效果,防止异重流对絮凝池的间接影响,本研究对平流沉淀池中异重流的形成原因进行讨论,并对异重流的特性进行试验研究与分析。研究表明:控制水流流型的稳定性是对沉淀池中异重流进行控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9.
根系吸水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植物根系除支撑和固定其地上部这一力学功能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以满足植物地上部生长所需.表征植物根吸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水力学参数是水力导度(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水流速率来表示),可在细胞(细胞水力导度)、单根和整株根系水平上来表达,其中单根导度可分为径向导度和轴向导度,仅径向导度反映了单根吸收水分的能力,而轴向导度则反映了植物根系输导水分的能力,但在整株根系水平上则以通过整个根系的水流通量与根木质部和根表土壤间的水势差之比来表示,既包括径向导度也包括轴向导度.近年来,对植物根系吸水或根水…  相似文献   
60.
编读往来     
一条小河的不幸串场河畔,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三十年前开了一条东西向小河。那时的小河,水流畅通,清凌凌的河水,滋润着两岸农田。庄稼茂盛,六畜兴旺,人们喜气洋洋。后来,全村人陆陆续续,都把住房迁到了小河两岸,小河两岸也就成了一家挨一家的生活区。可是谁也没想到,小河的不幸也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