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311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592篇
基础理论   150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水溶性有机物对土壤中菲的生态毒性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生物培养和物理化学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对土壤中phe生态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DOM均具有表面活性;小麦根phe毒害的敏感区间为0~200mg/kg,200mg/kg是土壤中phe的50%小麦根伸长抑制率浓度.DOM的存在会降低phe的生态毒性,但是降低程度与其疏水性馏分含量和表面活性有关,且phe生态毒性的降低程度随DOM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的结果说明DOM能减轻土壤中phe的生态毒性.  相似文献   
142.
于2018年冬季在广州城区磨碟沙站点开展细颗粒物(PM2.5)样品采集,并获得PM2.5中水溶性离子、含碳组分、稳定碳氮同位素的组成及时间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PM2.5浓度升高时段的化学组成特征变化,进而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变化特征探究了主要污染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研究站点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22.1μg/m3,共出现两个PM2.5浓度水平升高时段,所对应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达46.0μg/m3和63.0μg/m3。风速降低、温度升高等不利气象条件是导致上述时段PM2.5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在上述时段,伴随着PM2.5浓度的升高,NO-3和NH+4浓度均出现显著升高,NO-3与SO2-4的摩...  相似文献   
143.
成都城区PM2.5季节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于2009—2010年各季节典型月在成都城区采集了大气PM2.5样品,对PM2.5的质量浓度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含碳组分、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元素)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成都城区PM2.5平均质量浓度高达(165.1±85.1)μg·m-3,是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均PM2.5限值的4.7倍. OC、EC和水溶性二次离子(SO42-,NO3-和NH4+)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6±10.2)μg·m-3,(9.0±5.4)μg·m-3和(62.8±44.3)μg·m-3,分别占PM2.5浓度的13.7%、5.5%和38.0%. PM2.5及其主要化学成分浓度季节特征明显,即秋冬季高于春夏季. 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对成都城区PM2.5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及扬尘、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源和二次硝酸盐/硫酸盐的贡献率分别为14.3%、28.0%、24.0%和31.3%. 就季节变化而言,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在四个季节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土壤尘及扬尘的贡献率在春季显著提高;机动车源的贡献率在夏季中表现突出;而二次硝酸盐/硫酸盐的贡献率在秋冬季中则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4.
重庆市主城区春夏季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通道采样器,采集重庆市主城区PM1.0、PM2.5和PM103种粒径的颗粒物样品,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1.0、PM2.5和PM10日浓度均值分别为0.057 mg/m3、0.075 mg/m3和0.120 mg/m3,主城区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对3种粒径颗粒物样品中的碳组分、水溶性组分以及无机污染元素组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5.
为探究成都平原西郊冬季颗粒物污染特征,采用离子色谱仪对选择点位冬季PM2.5载带进行离子测定。结合空气站点PM2.5、SO2、NO2质量浓度,分析其浓度特征、酸碱度、相关性及主要来源等情况。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该区域大气PM2.5质量浓度均值为73.1μg/m3,主要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均值为27.42μg/m3,占比为37.5%;阴阳离子当量比为1.003,PM2.5呈酸性;二次离子(NH+4、SO42-、NO-3)占总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比值为71.7%且相关性较好,污染期间SNA主要以NH4HSO4和NH4NO3两种形式存在;主成分分析可知燃烧排放、建筑施工扬尘及机动车排放二次转换是造成西郊冬季...  相似文献   
146.
济南秋季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在线观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8年9月29日—10月15日使用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系统实时、在线分析了济南秋季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并结合气象资料和部分前体物(SO2,NOx和O3)浓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济南秋季燃煤污染严重,SO42-,NO3-和NH4+是大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分,三者质量浓度之和占总水溶性离子(TW SI)质量浓度的90%以上;SO42-污染物主要受远距离传输的影响,NO3-和NH4+污染物主要受局地源的影响;SO42-和NO3-的昼夜形成机理不同,它们的形成过程主要受相对湿度、温度和O3浓度的影响.周边地区生物质燃烧导致了济南重污染天气的产生,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较强.对比土壤和海盐中各种离子的质量浓度比可知,济南秋季PM2.5中的K+受生物质燃烧的影响较大,C l-主要来源于海盐和生物质燃烧,Na+主要来源于海盐.  相似文献   
147.
148.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3):46-52
该研究于2017年9月-2018年2月连续采集长沙市大气PM2.5样品,分析了PM2.5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浓度变化及其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对比分析了清洁天和污染天WSOC浓度特征,并基于后向轨迹分析(HYSPLIT)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方法探讨了秋冬季WSOC的传输路径及潜在来源贡献。结果表明,秋、冬季WSOC平均浓度分别为6.22、7.00μg/m3,WSOC与相对湿度和风速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度相关性不明显。WSOC与PM2.5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800),秋季WSOC与CO、O3、NO2、SO2的相关性比冬季更加显著。污染天风速小、相对湿度低,WSOC污染浓度明显高于清洁天。HYSPLIT和PSCF分析结果表明,除本地排放外,WSOC还受来自偏北及偏东方向区域污染源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9.
采用荷电低压颗粒物撞击器(ELPI)对两段烧结工艺经除尘、脱硫后排放的颗粒物进行采样,分析颗粒物的粒数和质量浓度以及颗粒物中所含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烧结工艺经除尘、脱硫后颗粒物的粒数浓度在105~107cm-3,粒径小于0.1μm的颗粒物占总粒数浓度的67%~77%.颗粒物质量浓度呈双峰分布,烧结1分别在0.61μm和1.62μm处出现峰值,烧结2分别在0.37μm和1.62μm处出现峰值;对不同粒径段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后表明,烧结1排放的PM1中含量最高的是NH4+和Ca2+,分别为15.26%和14.84%;PM>1中含量最高的是SO42-,为33.52%.烧结2排放的PM1中含量最高的是Cl-,为28.12%;PM>1中含量最高的是SO42-,为29.21%.SO42-在烧结1中主要集中在6.89~10.23μm这一粗粒径段中,占60%左右,而在烧结2中主要集中在粒径小于2.5μm的细粒径段颗粒物中,占81%左右.Cl-在烧结1不同粒径段颗粒物中含量较低且分布较均匀,而在烧结2中Cl-在0.13~0.24μm粒径段颗粒物中出现峰值且含量较高达45%左右.  相似文献   
150.
华南地区大气气溶胶中EC和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8~2010年在华南地区广州、深圳、海口等多地采得的126组样品,初步分析了华南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和水溶性离子成分的浓度变化及其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站的AEC(等效元素碳)浓度和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差异较大,Na+和Cl-基本表现为海岛站点>海岸站点>乡村站点>城市站点,其余主要离子成分和AEC则表现为城市站点>乡村站点>海岸站点>海岛.城市站点、乡村站点、海岸站点和海岛站点AEC质量浓度在不同年段随粒径分布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的,基本呈双峰结构,主峰主要位于0.43~0.65mm,次峰主要位于4.7~5.8mm.根据各离子的粒径分布的相似性可以将各种离子的垂直分布形态分为3类:二次离子(SO42-、NO3-和NH4+)呈现明显的三峰分布形态;F-、Ca2+、Mg2+、Na+和Cl-呈双峰分布形态;K+和AEC呈单峰分布形态,主峰位于细粒子模态.各成分浓度随高度的变化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降水对气溶胶粒子的清除作用是显著的,尤其是粒径大于1μm的颗粒,而1.1~2.1μm的粒子段是降水清除的关键区.局地污染中,AEC质量浓度随粒径的分布呈现出了很明显的“单峰”结构,且主要集中在次微米段粒径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