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437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656篇
基础理论   534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氮促进亚种间杂交稻的分蘖和对磷、钾的吸收,钾也能促进氮、磷的吸收,但对分蘖似有抑制的趋势。稻株各生育期氮、磷、钾含量以分蘗盛期最高。随后迅速下降,至幼穗形成期下降速率减缓。齐穗后,累积在茎、叶的氮、磷大部分向穗部转移,而钾则很少运送到穗部。每生产100kg稻谷约需吸收1.71kg N、0.77kg P_2O_5、2.30kg K_2O,三者比例为1:0.45:1.35。氮、钾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大于单施氮或钾的效果;在施用量为82.5kg N ha~(-1)和75.0kg K_2O ha~(-1)的基础上,增施氮肥或钾肥,其增产效果相近,表明在施用适量氮肥的前提下,亚种间杂交稻对钾的反应甚为敏感。  相似文献   
912.
东江流域耕地资源较为丰富,但耕地质量差.土壤肥力的耗竭已严重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以博罗县龙溪镇试验点为例,阐述了东江流域中低产水稻土的有机质状况,并就稻草在水稻上中的分地试验,研究和探讨稻草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稻秆还田是防治地力衰退、更新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13.
1991年在潮汕地区进行的水稻高产经验调查结果表明:(1)改善土壤环境、培育肥沃深厚的土壤、提高地力产量,是水稻高产的前提。高产田在植稻前土壤的有效氮(碱解N,电脑推荐施肥法)含量平均为103(±7)mg kg~(-1),有效磷(P_2O_5,MⅢ法)为40(±10)mg kg~(-1),有效钾(K_2O,MⅢ法)为150(±59)mg kg~(-1)。具有这种养分含量的稻田在当季不施肥的地力产量平均占82(±5)%,连续两季不施肥的仍占76(±6)%。(2)增施有机肥。施用量一般占施肥总量(N+P_2O_5+K_2O)的30—40%。化肥氮的施用遵循“前足、中促、后壮”的原则。(3)应用“健身栽培”、肥水促控等措施来控制水稻的最高苗数、提高成穗率和稻谷结实率。(4)延长功能叶的寿命,收获期每株水稻的青叶数保持在3片以上。  相似文献   
914.
用Mehlich 3(M_3)、Olsen、Bray 1、Bray 2和醋酸铵(AA)对广东主要水稻土的有效磷、钾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M_3-P在pH4.5—7.5的土壤上与Bray1-P显著相关,在pH7.5—8.5的土壤上则与Olsen-P的关系显著。在54种不同土壤上,M_3和AA提取的有效钾量基本相等。经过六年来大面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明M_3提取剂适宜作为广东主要水稻土的有效磷、钾联合提取剂。  相似文献   
915.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盆栽培养下,通过对土壤pH,Eh,有机质,Fe形态,容重和结构等主要理化性质指标的测定和分析,比较和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淹水下,施用有机肥料,特别是厩肥,降低了土壤Eh,加剧了土壤的还原状态;同时也使土壤无定型态铁氧化物含量上升,对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效果也明显削弱;在干湿交替下,有机无机肥料配肥不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而且可明显改善土经还原状况和物理特性。  相似文献   
916.
917.
利用2013~2015年水稻生长季期间气象因子、O3浓度和气孔导度的实测数据,分析了O3浓度与AOT40的变化,引入并修订了水稻气孔导度模型,模拟了水稻气孔O3吸收通量的动态变化,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O3污染所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结果表明:2013~2015年水稻生长季期间的白天时段,平均O3浓度分别为35.8,42.0,47.9nL/L,AOT40值分别为5.33,9.03,11.25μL/(L·h).修订后的模型可用于本地区水稻气孔导度的模拟,2013~2015年水稻气孔O3通量AFst02分别为2.02,6.42,7.79mmol/m2.2013~2015年地表O3造成水稻平均相对产量损失分别为4.9%、11.7%和14.3%.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不考虑O3浓度的变化,O3对水稻的胁迫效应将会降低,若考虑未来O3浓度的变化,O3造成水稻产量的损失将增加4.7~5.7%.  相似文献   
918.
王伯勋  王学东  段桂兰 《环境科学》2018,39(5):2464-2471
微生物对于土壤-植物系统中砷的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植物内生菌是一种极其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但至今尚未有研究报道植物内生菌对砷污染的响应.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涂布平板法,以水稻(甬优-538)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水稻幼苗期、分蘖期、开花期和成熟期(2015年5~8月)分离根部、茎部、叶部、穗部(仅成熟期)可培养内生细菌,并通过16S r DNA序列进行菌种鉴定.对分离所得内生菌先用1 mmol·L~(-1)亚砷酸钠[As(Ⅲ)]和10 mmol·L~(-1)砷酸钠[As(Ⅴ)]进行抗砷筛选,再用2mmol·L~(-1)的As(Ⅲ)和20 mmol·L~(-1)的As(Ⅴ)对初筛抗砷菌株进行复筛,以鉴定内生菌对不同砷形态的抗性.结果表明:共获得126株水稻内生菌,归为13个属,水稻幼苗期分离出8个属共37株菌;分蘖期分离出5个属共25株菌;开花期分离出8个属共24株菌;成熟期分离出8个属共30株菌.主要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假单胞菌属(Psoudomonas sp.)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抗砷初筛选实验中得到20株菌对1 mmol·L~(-1)的As(Ⅲ)和10 mmol·L~(-1)的As(Ⅴ)的抗性较强,复筛发现其中16株菌对2 mmol·L~(-1)As(Ⅲ)有较强抗性,13株菌对20 mmol·L~(-1)As(Ⅴ)有较强抗性,其中菌株CS1对两种形态砷的耐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919.
以无机类土壤改良剂材料海泡石(SEP)、有机类土壤改良剂材料生物炭(BC)作为对比,考察新型交联改性甲壳素(CC)对大田环境下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水稻生长、产量以及吸收累积重金属的影响,为土壤改良剂开发提供新的材料选择,并为该材料培肥改土及合理农用提供依据.选取辽宁凌海市某Pb、Cd污染稻田作为试验地块,于2015~2016年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分析试验前(2015年3月)和2016年10月水稻收获后土壤的p H值、土壤中Pb、Cd有效态的变化,比较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性状、产量及水稻根系、茎叶、籽粒各部位吸收Pb、Cd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67~333 kg·hm~(-2)剂量的CC可使土壤p H值提高0.36~0.45个单位,使得土壤中有效Pb、Cd的含量分别显著(P0.05)下降46.39%~64.01%、29.73%~43.24%.添加167~333 kg·hm~(-2)剂量的CC与CK相比可显著降低水稻各部位中的Pb、Cd含量(P0.05),其中根系中分别降低16.09%~38.14%、21.22%~31.38%,茎叶中分别降低了19.17%~46.92%、25.66%~45.34%,籽粒中分别降低了29.47%~58.25%,44.75%~64.02%,添加333 kg·hm~(-2)剂量的CC可使水稻籽粒中的Pb、Cd含量分别降低到(0.204 1±0.011)mg·kg-1和(0.192 2±0.021)mg·kg-1,低于或接近于GB 2762-2005中大米Pb、Cd的限量值(0.20mg·kg-1).施用167~333 kg·hm~(-2)的CC与CK、SEP处理及BC处理相比,亩产分别增加了33.6~47、27.6~44、8.67~34.77 kg.其中CC-2增产效果最明显,亩增产47 kg,增产率为8.59%.CC对Pb、Cd污染土壤重金属修复及降低水稻体内Pb、Cd含量效果不亚于SEP、BC,对重金属Pb、Cd在土壤-水稻系统的迁移与再分配具有较好的阻控作用,且其增产作用明显,具有较好的保障实现水稻安全生产的潜力,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0.
水稻具有很强的甲基汞(MeHg)富集能力,从而增加了汞污染地区居民甲基汞暴露的风险.本研究利用开顶气室熏蒸实验和土壤加汞培育实验探究水稻各组织中MeHg富集对大气中的气态单质汞(GEM)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水稻根中甲基汞含量与土壤中甲基汞含量显著正相关(r=0.9462~0.9870,p0.05),与大气汞含量无线性关系(p0.05),表明水稻根中的MeHg主要来自土壤.水稻茎中甲基汞含量随土壤甲基汞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上部茎:r=0.8560,p0.05;下部茎:r=0.9178~0.9484,p0.05),与大气汞含量没有相关性(p0.05),但在气室熏蒸实验中上部茎中的甲基汞含量高于下部茎;而在土壤加汞培育实验中下部茎中的甲基汞含量高于上部茎,表明水稻茎主要受土壤汞的影响,且大气汞可能对水稻上部茎甲基汞的富集有一定的影响.水稻叶中甲基汞含量与土壤甲基汞含量显著正相关(r=0.9708,p0.01),与大气汞含量无线性关系,但在气室熏蒸实验中实验组叶中甲基汞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表明水稻叶中的甲基汞可能受土壤甲基汞和大气汞的共同影响.水稻籽粒中甲基汞的含量与土壤甲基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046~0.9865,p0.05),与大气汞含量无明显的线性关系(p0.05),表明水稻籽粒中的甲基汞主要来自土壤,但在水稻上部茎和叶中甲基汞含量受一定程度大气汞含量影响的情况下势必会对水稻籽粒甲基汞的富集产生影响,但究竟有多大程度影响或量化其贡献还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