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7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1116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67篇
综合类   2651篇
基础理论   511篇
污染及防治   136篇
评价与监测   154篇
社会与环境   96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于2010年1月在茅尾海采集了7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不同深度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及w(As)、w(Cd)、w(Cu)、w(Fe)、w(Hg)、w(Mn)、w(Ni)、w(Pb)和w(Zn),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元素的质量分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上呈湾内大于湾外,其中w(Cd)和w(Hg)平均值分别为1.1、0.3 mg/kg,污染最为严重并有加重的趋势;Cd污染可能与周边农田磷肥使用及磷矿开采有关,而Hg污染可能主要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致.重金属(除As外)质量分数与w(OM)、w(Fe)和w(TN)密切相关,其中w(Cd)与w(TP)密切相关,说明生物和化学过程都显著影响这些元素的空间分布.w(Cu)、w(Hg)、w(Ni)、w(Pb)和w(Z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这几种重金属可能具有同源性;而沉积物中w(Cd)与w(Zn)、w(Pb)、w(Ni)和w(Cu)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暗示Cd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其他元素不同.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依次为CdHgPbZnCuAs,其中Cd与Hg属于中等生态危害;靠近茅岭江汇入区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较高,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其余采样点的综合污染也已接近中等生态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182.
本文使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两种方法对同一区域五条河流的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测定结果进行了评价和比较,提出了将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监测纳入我国地表水常规监测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3.
基于环境放射性核素210Pbex和137Cs计年法确定抚仙湖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沉积物柱芯的沉积年代,分析了各柱芯近150年的营养盐(TOC、TN和TP)浓度和粒度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抚仙湖沉积物柱芯TOC浓度整体由稳定、下降转向缓慢增长,TN浓度整体呈小幅度波动趋势,TP浓度垂向分布较为复杂,整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些变化特征与流域历史时期不同程度的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抚仙湖沉积物中CN自北向南逐渐升高,表明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由湖泊内部菌藻类逐渐过渡至地表陆生植物的贡献。抚仙湖不同湖区沉积物粒度垂向分布均较为紊乱,其大小表现为中部北部南部,该现象可能与周边入湖河流的密度、长度及产沙量等有关。抚仙湖沉积物中营养盐浓度和粒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TOC浓度与粒径32~63μm呈显著正相关,与4~8μm呈显著负相关;TN浓度与各粒级之间无任何相关性存在,TP浓度则与粒径2μm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4.
椒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及多氯联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对椒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Cd、Zn、Cr、Hg、As)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沉积物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Pb、Cd、Zn、Cr、Hg、As和PCB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6、27.8、0.129、108.0、68.3、0.077、7.47 mg/kg和1.02μg/kg,其含量分布受到沉积物粒径的影响,沉积物中的细颗粒对重金属、PCBs污染物等具有更强的吸附、结合能力。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和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各要素污染程度为Hg>Cu>Zn>Cd>Pb>Cr>As>PCBs,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排序为Hg>Cd>Cu>As>Pb>PCBs>Cr>Zn,Hg、Cd为首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5.
三峡水库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三峡水库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APA)活性的特点,采集了来自三峡水库干支流的11个柱状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干流的茅坪、郭家坝、巴东的酶活性小且没有显著性差异,茅坪位点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巴东和郭家坝的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变化趋势不明显;支流酶活性表现为:香溪河>大宁河>小江>干流,从上游到下游的酶活性变化呈现多峰值的变化,而在垂直方向上同样表现为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此外,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沉积物的污染程度和沉积环境有关,因此可以将其作为评价水体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6.
通过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Hg、As含量的调查分析,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春、夏季各重金属平均含量顺序依次均为ZnPbCuAsCdHg;仅在夏季有1个调查站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水平属于二类,其余各调查站位在春、夏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水平均属于一类,整体上,春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小于夏季;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方差贡献分别为43.47%、33.31%,重金属分布主要受工业排污与生活污水、沉积物中有机质、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7.
为了了解邕江南宁市区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本文采用ICP-OES仪测定了沉积物中Cu、As、Cr、Pb、Cd、Zn和Hg的含量,并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邕江表层沉积物中Hg未检出,其他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依次为ZnCuCrAsPbCd,其中Cd和As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其他4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则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邕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总体上为中度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为严重,为强—极强污染,Cu、As和Zn为无—中等污染,Pb和Cr为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邕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总体上属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其中Cd污染达到较重生态危害程度,As污染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程度,其他4种重金属均为低等生态危害程度。可见,较其他重金属而言,邕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d和As的污染更为严重,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8.
对古夫河干流17个采样点的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含量进行调查,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古夫河上覆水中总氮含量年均值总体上从GF01~GF12样点递减,在GF13~GF18样点增加,部分样点略有波动;上覆水中总磷含量在GF01~GF09样点变化不显著,在GF10~GF18样点分布差异较大;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含量从GF01~GF05样点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下游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古夫河上游古夫—神农架河段上覆水中总氮含量与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含量无相关性,而在下游古夫—库湾河段(GF14~GF18),上覆水中总氮含量与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古夫河上覆水中总磷含量与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9.
潘延安  雷沛  张洪  单保庆  李杰 《环境科学》2014,35(5):1727-1734
采集重庆园博园龙景湖不同区域沉积物样柱,分析沉积物上覆水和孔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特征,并利用一维孔隙水扩散模型(Fick定律)来估算氨氮和正磷酸盐的扩散通量和年负荷贡献量.结果表明,龙景湖沉积物-水界面氨氮从上覆水到孔隙水在垂直剖面上总体都呈现出增大趋势;表层(0~5 cm)沉积物孔隙水中氨氮平均浓度为6.13 mg·L-1±3.07 mg·L-1,是上覆水氨氮平均含量10倍.正磷酸盐垂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在表层孔隙水出现极大值;沉积物孔隙水中正磷酸盐平均浓度为2.01 mg·L-1±1.05 mg·L-1.所有区域氨氮均表现为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新增淹没区库湾区域氨氮扩散通量低于6.0 mg·(m2·d)-1,龙景沟水库、龙景湖主湖原有湖区氨氮扩散通量分别高达47.19 mg·(m2·d)-1、40.29mg·(m2·d)-1.原有湖区正磷酸盐表现为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扩散通量仍以龙景湖主湖及龙景沟水库最大,为7.89mg·(m2·d)-1、6.13 mg·(m2·d)-1.新增淹没区的河道、库湾及赵家溪部分区域正磷酸盐却表现为由上覆水向沉积物中扩散,扩散通量为-1.93~-2.78 mg·(m2·d)-1.整个湖区氨氮年负荷贡献量为3.95 t·a-1,新增淹没区贡献率为85%;正磷酸盐年负荷贡献量为0.357 t·a-1,新增淹没区贡献率为72%.  相似文献   
190.
海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来源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飞  徐敏 《环境科学》2014,35(3):1035-1040
根据2009年12月海州湾海域17个站位的环境调查资料,通过地统计学方法分析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d、As、Cu、Pb、Cr、Zn)的来源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重金属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分布格局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随离岸距离增大而减小的趋势;陆源污染输入是海州湾海域重金属的重要污染来源;有机碳含量、底质粒径和硫化物是影响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的重要因素;风险评价显示海州湾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状况,风险相对较高主要分布在龙王河口到临洪河口的近岸海域,潜在生态风险指数Cd>As>Cu>Pb>Cr>Zn,Cd是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