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5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1598篇
安全科学   752篇
废物处理   210篇
环保管理   428篇
综合类   4310篇
基础理论   623篇
污染及防治   974篇
评价与监测   101篇
社会与环境   82篇
灾害及防治   81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593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403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374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01.
基于“三生功能”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及其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如何促进国土空间有序、适度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三生功能"视角,通过熵权法和功能评价分析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并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系统聚类等方法,探讨其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呈"少强多弱"的特征,空间上城市生产、生活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区向外围区域呈递减的趋势,且低值区总体成片分布;(2)生态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向外围区域总体呈递增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经济发展矛盾明显;(3)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4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402.
耕地细碎化对农地整治中农户权属调整意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属调整是农地整治项目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农地整治治理细碎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试图改变农户承包地零散的现状,可使农户分散的承包地集中于一处,便于经营管理。利用湖北省江夏区等区县农地整治项目区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耕地细碎化对农地整治中农户权属调整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块数量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均承包地面积、农户对权属调整后果的担心程度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现代化的态度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农地整治中,应充分重视耕地数量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的促进作用,通过与其他农户置换土地,进而归并平整,减少地块数量,同时达到增加地块面积和减小地块间的距离的效果,最终减轻耕地细碎化程度;并高度重视农地整治权属调整政策的宣传以及权属调整方案的制定,广泛征求农户意见,打消农户对权属调整的顾虑。  相似文献   
403.
为识别黑臭水体中DOM组成、结构及腐殖化水平,运用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多元统计相结合的方式,对沈阳市5条黑臭水体的27个表层水样中DOM的UV-vis特征及9个紫外光谱指数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7个表层水样中DOM的UV-vis吸收系数的变异系数在30%~80%之间,轻度黑臭水体相对于重度黑臭水体的紫外吸收峰在356、487、657 nm处分别发生了1、2、2 nm的蓝移;轻度黑臭水体紫外光谱指数SUVA_(254)、S_(275~295)、S_(350~400)、A_2/A_1、A_3/A_1、A_3/A_2均高于重度黑臭水体,而E_2/E_3、E_4/E_6、E_2/E_4低于重度黑臭水体,轻度黑臭水体的腐殖化水平与腐殖化趋势高于重度黑臭水体。进一步分析得出:苯酚基(木质素和奎宁基团)决定了黑臭水体中DOM腐殖化进程,不同黑臭水体DOM的组分存在明显差异;轻度黑臭水体中DOM的腐殖化水平、芳香化程度、木质素与其他物质在腐殖化开始的比例、分子质量等均高于重度黑臭水体。多元统计与UV-vis技术对黑臭水体中DOM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定性,为黑臭水体的溯源和整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04.
在实际水体中存在的颗粒物、有机物、无机阴离子等对吸附剂的稳定性和污染物的去除率均有重要的影响.所制备的尿素官能团化Fe3O4@LDH(urea-Fe3O4@LDH)对磷酸三苯酯(TPhP)的去除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但不同环境条件对TPhP去除率的影响仍未知.基于此,利用高岭土作为模拟颗粒物,用富里酸(FA)、腐殖酸(HA...  相似文献   
405.
上海市作为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典型代表,其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变化特征明显的同时,由于人口密度大,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显著而典型。文章借助遥感影像资料、自然及人文数据资料,基于ArcGIS平台,分析上海市城市化发展时空变化,构建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并对城市空间扩张与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相了关性研究。研究表明,2010~2018年上海市城市用地扩张速度呈“圈层式”扩张,扩张强度先增后减,在距城市中心20~25 km达到峰值;各圈层建筑密度从市中心到边缘地区逐渐降低,建筑平均层数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缓;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在扩张强度超过0.000 5、扩张速度超过0.02时与其呈反向变化,与建筑平均层数呈正向变化,超过一定限值(22.3%)后受建筑密度制约。  相似文献   
406.
针对我国污水处理厂破坏性水质冲击频发的问题,该研究通过将 COD 浓度由 400 mg/L 逐步提至 2 400 mg/L,探究 COD 冲击对 SBR 系统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及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COD 浓度为 2 000 mg/L 时,SBR 工艺对COD、TN、NH4+-N 和 TP 的去除率分别为 98.83%、97.19%、99.33% 和 99.10%,此时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最佳,且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当 COD 浓度达到 2 400 mg/L 时,活性污泥的脱氢酶活性(DHA)由 5.422 mg/g VSS 降至 1.412 mg/g VSS,此时多糖(PS)/蛋白质(PN)为 1.2,系统发生了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407.
安选军  王黎  张霖  邵鹏程  何兴 《化工环保》2007,27(4):364-366
针对聚α-烯烃合成油(PAO)生产旧工艺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以固载化AlCl3为催化剂的PAO生产新工艺,考察了各种因素对PAO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8h、A1C1,与α-烯烃质量比为10:75的条件下,PAO收率为48.8%。采用新工艺后,PAO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黏度指数为132,碱和白土的消耗为零,且没有废渣产生,可实现清洁化生产。  相似文献   
408.
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景峰  王暄  季民  卢姗  刘卫华  杨造燕 《环境科学》2007,28(5):1033-1038
采用厌氧-好氧运行方式的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GMBR),连续运行近120 d表现出良好的有机物去除及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对GMBR中污泥粒径分布变化研究表明,GMBR中污泥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粒径0.18~0.45 mm的小颗粒污泥及小于0.18 mm的絮状污泥的增加造成的,粒径大于0.45 mm的颗粒污泥能够基本稳定维持其颗粒形态,反应器运行末期,GMBR中颗粒污泥(粒径大于0.18 mm的污泥)含量稳定在污泥总量的60%~65%以上.污泥表面电荷量随着污泥组成形态的变化电负性逐渐增加,80 d后稳定在-0.42~-0.80 meq·g-1之间.污泥表面电荷的负电性增加主要是由小于0.45 mm的污泥造成的,其中小于0.18 mm的絮状污泥对其影响最大.并且,污泥粒径越大污泥表面负电荷量越少,两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另外,GMBR中SVI稳定在60~90 mL/g之间,并且随着污泥表面电荷负电性的增加污泥SVI值增加,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09.
颗粒污泥SBR处理生活污水同步除磷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卢姗  季民  王景峰  魏燕杰 《环境科学》2007,28(8):1687-1692
采用厌氧-好氧的SBR运行方式,以人工配水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处理碳、氮、SS浓度均较高的生活污水,研究了系统中颗粒污泥的稳定性及其去除有机物和同步除磷脱氮的效果.经过1个月的驯化培养,颗粒污泥即可呈现出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性能并趋于稳定,反应器中颗粒污泥含量始终占污泥总量的68%以上.颗粒污泥系统污泥浓度为5 000~6000mg/L,SVI值为20~35 mL/g.经过3个月的运行后,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由原来以粒径0.6~0.9 mm的中等大小颗粒占主体变为粒径>1.25 mm的大颗粒占主体.稳定运行阶段颗粒污泥系统对COD、TOC、磷酸盐、氨氮、总氮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04%、70.41%、94.30%、86.51%、41.82%和85.89%.对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典型周期的分析,反映出颗粒污泥良好的同步除磷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410.
SBR反应器中有机物去除与硝化反硝化过程INT-ETS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军  王建辉  解艳萃  霍玉丰  王雪峰 《环境科学》2007,28(10):2255-2258
通过检测不同进水氨氮浓度和有机物浓度下的SBR工艺系统的INT-ETS活性,研究了SBR工艺去除有机物与硝化反硝化过程中污泥生物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NT-ETS活性可以有效地表征SBR工艺系统的生化反应进程;SBR工艺一个反应周期内,有机物降解、硝化和反硝化阶段生物活性依次降低;当进水COD为300 mg/L,氨氮为40 mg/L时,系统的INT-ETS活性从232.59 mg/(g·h)下降到190.65 mg/(g·h),最终降至113.88 mg/(g·h);伴随有机物的去除和硝化反硝化的进程,INT-ETS活性一般会出现特征点,预示着不同反应阶段的开始与结束;通过不同进水氨氮浓度(14.5 mg/L 和42.0 mg/L)和有机物浓度(COD为293 mg/L 和685 mg/L)的试验,发现运行条件的变化并未明显改变SBR系统的INT-ETS活性变化规律,但会影响INT-ETS活性曲线上标志不同反应阶段的特征点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