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4篇
安全科学   115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744篇
综合类   1902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58篇
社会与环境   300篇
灾害及防治   6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下,风电以其资源丰富、环境效益良好和发电成本逐步降低的优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是国家能源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降低一次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风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当前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我国水资源需求量动力学预测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水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通过动力学模型,对未来20年我国工业、农业和生活需水量及总需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按方案1,到2022年我国需水量约为5 500亿m3,按方案2,需水量约为7 400亿m3。而到2022年全国供水能力可能达到6 500亿m3 左右,可供水量为6 100~6 500亿m3 。方案1的预测结果小于可供水量,但这种方案很难实现。方案2的预测结果大于可供水量,出现较大缺口,在GDP增加1%的情况下,需水量增加1 800亿m3 左右,这也是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93.
正确评价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并充分考虑现有评价指标体系所忽略的某些环境因素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针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由区域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区域水资源与社会协调程度、区域水资源与环境协调程度4个子系统及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水资源系统的随机性、模糊性等特性以及系统评价的公正、客观要求,为规避评价方法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影响,分别应用主观性较强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与客观性较强的投影寻踪模型(PP)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求和以实现优势互补,以此建立了区域水资源评价的一种新模型(FAHP PP),然后通过以上海市1998~2007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为例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及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94.
湖北省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全面分析了湖北省72个气象台站自建站有观测记录以来的降水资料后,发现全省降水差异较大,分布不均;不同年代之间降水变化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和江汉平原60,70年代偏少,80,90年代偏多,鄂北,三峡河谷和鄂西南50,70和90年代偏少,60,80年代偏多,全省平均为70年你偏少,80年代偏多。1980年以来东部地区降水偏多,降大雨以上的日数增多,西部地区则相反。  相似文献   
995.
城市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新界定城市生态位的概念,将城市生态位定义为:在城市群的背景下,城市生命体从其城市群所在区域中所能获得的各种自然资源、生产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的综合,包括各种资本或资源的数量和类型及其在空问上和时间上的变化.从而为分析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视角.通过对城市生态位的时间轴线上的演变与城市间生态位的分异进行分析.探寻城市群的结构变化过程.研究城市间生态位的分异对资源利用的影响.通过京津冀城市群的案例分析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市和天津市极化作用明显,城市间生态位两极分化严重,中心城市的经济扩散作用体现不够充分,极化作用过强抑制了其它城市生态位的扩展,并且导致了中心城市大量占用水资源.从而抑制其它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996.
以1991~2013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2 263篇国内水资源管理研究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利用文献计量学引文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国内水资源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研究的时间分布、机构力量分布、作者分布、期刊分布、学科和基金分布以及研究热点和趋势。〖JP2〗结果显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水利水电等科研系统实力较强,水利水电工程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是文献分布的主要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等是主要基金来源,宏观层面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研究、流域综合管理和水资源的经济属性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题  相似文献   
997.
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   总被引:92,自引:3,他引:92  
长江口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滨海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参考Costanza等提出的17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影子工程法、费用替代法以及专家评估法等方法.对长江口湿地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40.00亿元/a。其中,成陆造地价值为9.0亿元/a,物质生产价值8.86亿元/a,大气组分调节价值为1.15亿元/a,水分调节价值为1.54亿元/a,净化水体价值为3.4l亿元/a,提供栖息地价值为2.86亿元/a,文化科研价值为8.38亿元/a,美学价值为4.81亿元/a。并提出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利用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998.
两种土壤质量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比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土地利用和管理在时空尺度上影响着土壤质量变化的方向和幅度,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了解土壤的变化非常重要,不同方法的比较分析可以了解方法本身的差异和优缺点。选取卧龙自然保护区6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以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式,研究森林次生演替,人工林种植及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采用了综合土壤质量指数法(QI)与土壤退化指数法(DI)两种定量研究方法。结果皆揭示灌丛有着较高的土壤质量值。依次为灌丛→自然林,次生林→撂荒地→人工林→坡耕地,坡耕地土壤质量值较低。为更好的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提出了QI的相对指数值(QI'),结果显示QI'和DI有着非常好的线性相关,退化指数法的方法简单,比较易用.而综合质量指数法有着较好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9.
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治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该区水资源的需求量加大,污染物排放置增多,水环境恶化,造成水质型缺水并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水问题有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其中水环境恶化是核心。水环境恶化导致地表水资源供水不足,迫使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地面沉降,加剧了洪涝灾害。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恶化久治不见大效并有加剧趋势,主要原因是造成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恶化的点源污染虽已基本得到控制,但面源污染、内源污染仍末得到有效的治理。因此,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治理应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水污染主要污染源的变化,调整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思路。建议改部分治理为整体治理、单项治理为综合治理,并以水环境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观点指导水环境治理和保护,使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00.
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的整体、平衡和协调、竞争共生、循环再生等原理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生态学理论依据。我国治水思路的发晨过程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适应过程。本文阐明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内涵,提出承资源和水环境承栽能力研究是可持续发展水利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基于 生态学理论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可行的保障可持续发展水利实施的生态学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