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93篇 |
免费 | 2195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686篇 |
废物处理 | 81篇 |
环保管理 | 717篇 |
综合类 | 5782篇 |
基础理论 | 722篇 |
污染及防治 | 584篇 |
评价与监测 | 311篇 |
社会与环境 | 1034篇 |
灾害及防治 | 74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14篇 |
2024年 | 592篇 |
2023年 | 732篇 |
2022年 | 797篇 |
2021年 | 724篇 |
2020年 | 652篇 |
2019年 | 558篇 |
2018年 | 459篇 |
2017年 | 523篇 |
2016年 | 475篇 |
2015年 | 489篇 |
2014年 | 709篇 |
2013年 | 398篇 |
2012年 | 572篇 |
2011年 | 527篇 |
2010年 | 495篇 |
2009年 | 511篇 |
2008年 | 455篇 |
2007年 | 378篇 |
2006年 | 391篇 |
2005年 | 277篇 |
2004年 | 202篇 |
2003年 | 196篇 |
2002年 | 182篇 |
2001年 | 143篇 |
2000年 | 130篇 |
1999年 | 117篇 |
1998年 | 115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96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952.
恶臭污染影响评价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恶臭污染评价的程序、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概述 ,指出恶臭污染评价应以恶臭污染源表征 ,臭气浓度、臭气强度、恶臭物质的测定 ,暴露频率预测、居民投诉分析为基础。恶臭评价是控制恶臭扰民、评估恶臭削减效果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53.
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这3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对黄河流域中下游29个城市2017~2021年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识别出制约29个城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9个城市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总体处于“较差”等级,但还表现出波动性增长的趋势;影响城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主要因子为人均水资源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再生水利用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和农业用水比例.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提升29个城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54.
提出了超标污染物分指数项与未超标污染物分指数项进行无运算关系的组合,构成了一种新的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双加指数模型。该模型具有较明确的环境及卫生学意义,结构简单,计算方便,分辨率高。经实例分析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环境质量状况较符合。 相似文献
955.
为了明确以低污染河水为原水的人工湿地中的主要脱氮机制以及氮素的归趋形式,以洱海流域邓北桥湿地工程为研究对象,根据湿地内发生的生物反应、物理吸附以及沉淀等过程,建立了生态动力学模型,模拟湿地中氮素的迁移转化. 结果显示,所建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水中ρ(NH4+-N)、ρ(NO3--N)、ρ(ON)(ON为有机氮)的变化趋势,效率系数(R)分别为50.2%、67.6%、81.2%. 通过对湿地氮素迁移转化与去除量的模拟结果分析,确定了湿地除氮的主要机制为硝化、反硝化、植物吸收. 反硝化作用可以去除进水中50.0%的TN,植物吸收可以去除进水中11.0%的TN,底泥则可以吸附进水中3.5%的TN. 模拟得到硝化速率平均值、反硝化速率平均值、植物吸收氮速率平均值分别为0.234、0.438、0.050 g/(m3·d). 相似文献
956.
利用 GIM( 1 )的非时序直接建模法来预测研究建筑施工的环境振动 ,并将 GIM( 1 )模型与 GM( 1 ,1 )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GIM( 1 )模型的拟合精度优良 ,对原始资料中白化信息的利用更加丰富 ,拓宽了 GIM( 1 )模型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57.
958.
气液膜接触器分离混合气中CO2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建立了膜接触器吸收CO2 ,溶液热再生连续循环实验装置 ,评价了疏水性PP(聚丙烯 )微孔膜 ,MDEA(N 甲基二乙醇胺 )溶液及添加活化剂PZ(哌嗪 )的活化MDEA溶液吸收CO2 传质过程。结果表明 :在溶液浓度 2 5mol L ,气速0 5~ 3 0L min,液速 15~ 15 0mL min时 ,总传质系数Kov为 1 0× 10 - 5~ 3 6× 10 - 5m s(MDEA) ,1 6× 10 - 5~ 4 5×10 - 5m s(MDEA +PZ)。采用阻力层无因次关联方程模型预测Kov值 ,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较好。基于模型和实验结果 ,将PZ的吸收行为作为溶液的活化作用 ,在计算Kov值时 ,考虑活化作用因素并归结于化学增强因子E中 ,模型能更好地预测实验结果。实验证明在单一醇胺组份MDEA中添加少量PZ能提高总传质系数Kov值 相似文献
959.
利用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针对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的AOD融合方法,生成了一种新的3km AOD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估算了京津冀地区2016年PM2.5浓度,并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利用融合后的AOD数据建立的模型可解释PM2.594.85%的浓度变化,交叉验证R2为0.94,RMSE为9.27μg/m3,MPE为6.72μg/m3,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基于GWR模型估算的京津冀地区2016年年均PM2.5浓度为58.57μg/m3,其中冬季PM2.5浓度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浓度最低,PM2.5月均浓度变化范围32.78~140.83μg/m3,8月份浓度最低,12月份浓度最高;空间分布南北差异显著,衡水市PM2.5污染最为严重,张家口市PM2.5浓度较低.利用此方法成功弥补了PM2.5空间缺失,为城市尺度的健康效应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