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0篇
  免费   428篇
  国内免费   1848篇
安全科学   248篇
废物处理   193篇
环保管理   468篇
综合类   3839篇
基础理论   278篇
污染及防治   1193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292篇
  2014年   524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3,他引:13  
好氧颗粒污泥凭借其密实的结构、多样的微生物种群以及优良的沉降性能,已经引起了污水生物处理领域许多学者的兴趣.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和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及其微生物相、环境条件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好氧颗粒污泥模型以及在处理市政污水和含毒工业废水上的应用,并展望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2.
Ca~(2+)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杨新萍  韩娇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10,31(5):1269-1273
通过运行序批式生物反应器与摇瓶实验相结合方法,在进水中投加不同数量Ca2+(0~200mg/L),考察了Ca2+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中的作用.当SBRⅠ、Ⅱ进水Ca2+含量分别为30、100mg/L,运行20d后,两反应器中均出现了好氧颗粒污泥.运行前50d,SBRⅠ中颗粒污泥浓度MLSS与污泥沉降指数SVI指标明显好于SBRⅡ;运行80d后,SBRⅠ、Ⅱ中污泥浓度MLSS均稳定在7.5g/L,SVI分别为46~48mL/g、45~47mL/g,差异很小.反应器运行90d后,SBRⅠ、Ⅱ中污泥Zeta(ζ)电位为-12.5~-12.6mV;摇瓶实验中,当进水Ca2+为0~200mg/L,运行至60d时,摇瓶中污泥Zeta电位为-14.1~-14.4mV;进水中Ca2+含量的增加对污泥Zeta电位影响很小,没有引起好氧颗粒污泥Zeta电位的明显差异,电中和在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并不起重要作用.随着进水Ca2+浓度增加,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数量与种类都逐渐丰富,Ca2+有助于促进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接种污泥及SBR中颗粒污泥的元素含量分析表明,好氧颗粒污泥Ⅰ、Ⅱ与接种污泥相比,颗粒污泥中Ca、Mg、K、Na含量均有所减少,Fe含量分别增加了4.42%、7.82%.具有良好絮凝作用的金属离子与EPS间形成的高分子生物聚合体可能是促进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原因.反应器运行期间,SBRⅡ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始终高于SBRⅠ,运行70d后,SBRⅠ、Ⅱ中颗粒污泥对NH4+、COD去除率较高达到90%以上,对TN、TP的去除率为65%~70%.  相似文献   
843.
污泥干化使重金属形态变向稳定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模拟条件下对不同类型污泥进行连续干化,研究了不同干化温度下污泥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分布特征.同时,通过测定污泥含水率、密度、温度和电导率等物性参数,分析了污泥干化过程重金属形态向稳定态转变的原因.结果表明,污泥中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分布特征因污泥类型及来源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污泥干化过程可以使酸溶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重金属向残渣态重金属转变;干化过程中污泥物性的改变和部分有机质和硫化物的分解是引起污泥重金属存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污泥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可为污泥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最终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4.
SBR中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反硝化聚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反硝化聚磷菌(DNPAOs)可利用厌氧储存的聚.3.羟基丁酸(PHB)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过量吸磷和反硝化,从而达到在低碳源下脱氮除磷的双重目的.本试验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A/O)交替运行的方式.将富集聚磷菌(PAOs)的颗粒污泥成功地诱导为具有反硝化聚磷能力的颗粒污泥.诱导结束后P的去除率在90%以上,NOx-N的去除率在93%以上,厌氧段释磷量在25-33 mg/L,缺氧段每去除lg NOx-N吸收P约1.3 g;典型周期运行结果显示,厌氧段最大比释磷速率(SRPR)为18.39 mg/(g.h),缺氧段最大比吸磷速率(SUPR)为23.72 mg/(g·h),最大比反硝化速率(SDNR)为18.19mg/(g·h),好氧段最大SUPR为17.15 me,/(g·h):颗粒污泥中DNPAOs的数量由诱导前的14.9%增加到80.7%.与除磷颗粒污泥相比.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沉速提高0.16-0.7倍,比重提高0.003 1.  相似文献   
845.
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与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由阳  彭轶  袁志国  李夕耀  彭永臻 《环境科学》2008,29(8):2242-2248
以实验室SBR反应器为载体.接种普通活性污泥,探讨了富集聚磷菌和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同时实现的可行性,以交替负荷的方法培养2个月后,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形成.颗粒形成后逐步改变碳源种类以提供选择压.淘汰系统中存在的聚糖菌.结果表明,与丙酸相比,乙酸更适合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生存,以乙酸为碳源,系统吸放磷量更多.颗粒平均粒径更大(2 mm),颗粒的性能指标(沉降速度、含水率、呼吸速率、密度、完整度系数)部相对优于以丙酸为碳源时的情况.以工艺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双重检测颗粒形成过程,发现颗粒吸放磷能力的逐渐提高伴随着聚磷菌占微生物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富集培养结束时聚磷菌占总菌的70%左右.实验证明,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具有优异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其对COD去除率可达95%以上,对磷的去除可达100%.  相似文献   
846.
好氧硝化颗粒污泥搁置后活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新华  张捍民  夏丽萍  杨凤林 《环境科学》2008,29(11):3119-3123
利用气提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SBAR)考察好氧硝化颗粒污泥搁置2个月后重新投入运行, 其物理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恢复情况. 结果表明, 搁置后颗粒由棕黄色转为灰黑色, 粒径及沉降速率无明显变化. 颗粒重新投入反应器, 2周后颜色基本恢复; 污泥浓度、颗粒粒径以及沉降速率迅速增加; 颗粒中异养菌活性在1 d内即可恢复至原水平的86%, COD去除活性5 d后完全恢复, 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 活性恢复阶段采用较高的曝气量和较长的循环时间有利于硝化菌的活性恢复, 第41 d曝气量由0.05 m3·h-1提高到0.10 m3·h-1后, 亚硝酸菌和硝酸菌活性分别由原水平的88%和82%提高到122%和92%, 氨氮去除率由之前的80% ~ 90%迅速提高到96%以上; 第65 d循环时间由4 h延长至6 h使硝酸菌的活性得到了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847.
壳聚糖与AM和DMDAAC接枝共聚物合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以过硫酸铵为引发体系,研究了壳聚糖与丙烯酰胺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丙烯酰胺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质量比、总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等条件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对反应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将接枝共聚产品进行污泥脱水,试验表明该产品能显著改善污泥的沉降和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848.
利用内电解法与厌氧污泥联用,作为硝基苯处理的预处理方法.通过实验确定内电解法的pH值、反应时间、铁的用量、催化剂及厌氧污泥的停留时间等最佳反应条件,从而提高硝基苯处理效率.实验确定:对于质量浓度为300mg/L硝基苯,在pH值为3、反应时间为90min、并加入铜作为催化剂时,其去除率达到80%以上.而厌氧污泥经过60 d左右的驯化时间,在停留时间达到36 h的时候,去除率也在50%以上.而通过二者的联用硝基苯去除率高于90%,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849.
Ⅰ Ⅱ-ASBR中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组成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5℃下以奶粉人工合成废水为底物连续运行了两段厌氧反应器(ⅠⅡ-ASBR),且于ⅠⅡ两柱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厌氧颗粒污泥,为了解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态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对ⅠⅡ两柱中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态及微生物组成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测定了其不同基质中的比产甲烷活性、辅酶F420和胞外多聚物的含量。结果表明:ⅠⅡ-ASBR反应器ⅠⅡ两柱中厌氧颗粒污泥形态及微生物组成差异明显,Ⅰ柱的厌氧颗粒污泥大而密实,Ⅱ柱的较小,呈多孔的网状结构,Ⅰ柱中厌氧颗粒污泥以甲烷八叠球菌、球菌及短杆菌为主,丝状菌较少,Ⅱ柱则以丝状菌、短杆菌为主,球菌较少;Ⅰ柱颗粒污泥利用葡萄糖、甲酸、丙酸的产甲烷活性较高,利用乙酸的活性相对较低,Ⅱ柱颗粒污泥利用葡萄糖、乙酸的产甲烷活性较高,而利用甲酸、丙酸的产甲烷活性较低;辅酶F420的含量Ⅱ柱比Ⅰ柱明显要高,而胞外多聚物含量Ⅰ柱比Ⅱ柱的高。  相似文献   
850.
Fenton氧化处理剩余污泥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集中式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减轻了水体污染;但是,产生的大量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又成为污水处理面临的另一个瓶颈难题。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被应用于污泥处理,高级氧化技术-Fenton氧化在剩余污泥的处理中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文章重点介绍了Fenton氧化在剩余污泥处理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Fenton氧化处理剩余污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Fenton氧化剩余污泥处理优势,对其今后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