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3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1963篇
安全科学   277篇
废物处理   204篇
环保管理   490篇
综合类   4163篇
基础理论   313篇
污染及防治   1235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50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553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382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388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309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污泥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采用单室无膜悬浮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考察了运行特性对污泥为燃料的MFC(SMFC)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未搅拌情况,搅拌时SMFC最大输出功率由45.94mW/m2分别增加到124.03mW/m2(1300r/min)和136.5mW/m2(2600 r/min),主要是由于搅拌有利于改善SMFC内物质的传递. 温度对SMFC的产电特性影响较明显,但在一定区间内(如20~25℃;30~40℃;45~50℃)变化不明显,说明产电微生物有一定的温度适应范围,这也可能是在不同温度下产电微生物不同导致.相对于采用未经处理的剩余污泥为燃料,微波处理后的污泥和微波处理过滤后的上清液做燃料时SMFC输出功率迅速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污泥中的微生物竞争作用引起.阴极面积的增加有利于降低阴极电势,降低SMFC内阻,从而促进功率密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932.
宋勇  施周  陈世洋  罗璐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6):1007-1010
利用水解溶菌酶对从SBR系统中取出的部分污泥进行水解,然后再回流到SBR系统中,通过与未加水解溶菌酶的相同系统对比,研究了水解溶菌酶对SBR系统中污泥减量与污泥特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50d的运行期间,水解溶菌酶作用下的SBR系统中剩余污泥减量总计达到76.29%,而该系统对COD与氨氮的降解效率与未加酶系统基本持平,分别为88.21%与68.72%,但其TP平均去除率较未加酶系统降低了17.2%;系统中由于水解溶菌酶的添加,污泥的微生物活性得到强化,比氧气吸收速率平均提高35%,ATP的平均值比对比系统提高了3.12nmol/mgMLSS.  相似文献   
933.
在中低温厌氧条件下,采用IC厌氧反应器降解BDE-209废水。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8~30℃,反应器运行62 d,第14天反应器出现颗粒污泥,随着运行时间和容积负荷的增加,颗粒污泥的粒径不断增大。当进水ρ(COD)为11 000 mg/L,控制HRT为24 h,COD容积负荷为11.7 kg/(m3.d)时,COD去除率稳定在70%以上,BDE-209降解效率达26.8%。  相似文献   
934.
元素硫在集输管道中沉积会引起堵塞和腐蚀问题,而弯管是集输管道中较易出现硫沉积的部位之一。为此,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水平弯管内的硫沉积问题,首先利用雷诺应力模型对流场进行模拟,其次采用Lagrange颗粒轨道模型对硫颗粒进行模拟追踪,研究不同因素对硫颗粒在弯管中沉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弯管内壁会出现负压区和低速区,气流速度和弯曲比会对流场产生影响;硫颗粒在弯管中的沉积率随流速、粒径和弯曲比的增大而增大;硫颗粒沉积是重力和离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离心力是导致弯管中沉积率增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5.
新兴污染物在污泥中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给污泥的处理带来安全隐患。污泥资源化利用(厌氧消化制沼气和好氧堆肥制土壤改良剂)不仅能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还能有效削减污泥中的新兴污染物。从污泥中检出率较高的3类新兴污染物入手,综述不同新兴污染物在污泥中的赋存状况以及污泥资源化过程中新兴污染物的控制措施。污泥资源化处理工艺能够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泥中存在的大部分新兴污染物。不同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主要受污染物自身理化性质、降解难易程度、温度、pH、C/N、外源物质添加等因素影响。提出未来应将多种新兴污染物共存体系的去除路径及降解机制研究、优化关键控制参数、提高新兴污染物去除率作为重点研究及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936.
王婷婷  盛昌栋 《环境工程》2021,39(10):110-115,123
针对干化后城镇污水污泥的低温氧化和自加热问题,采用恒温量热分析方法对含水率为10%~70%(干基)的污泥在5个温度(30~70℃)下的低温氧化放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的低温氧化放热主要有3种机制,包括微生物生化氧化、无机成分(Fe/S/O系统)氧化和有机质化学氧化,污泥的低温氧化放热特性是3种机制综合表现的结果,其交叉重叠共同决定了污泥低温下的自加热特性。含水率和环境温度会影响污泥低温氧化放热过程中的各热源贡献并导致主要热源的转变,同时也会影响3种机理各自的放热特性。水分和温度增加都会使污泥的放热增强,即自加热能力变强,从而加大污泥自燃的风险。  相似文献   
937.
938.
通过批次试验对给水厂铝污泥吸附单磷酸腺苷的动力学、热力学和吸附等温模型进行研究,分析了初始磷浓度、温度和粒径对单磷酸腺苷(AMP)吸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和中性pH条件有利于铝污泥对AMP的吸附,粒径越小,吸附量越大,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粒径1.0~2.0 mm的污泥最适合实际应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铝污泥对单磷酸腺苷的吸附过程,表明吸附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很好地描述铝污泥对单磷酸腺苷的吸附平衡。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和熵增的过程。对红外光谱的分析表明,铝污泥吸附单磷酸腺苷的过程中有与Al相连的羟基的丢失以及Al—O—P键的增加,这一现象会随着初始磷浓度的增加而加剧,表明铝污泥主要是通过配体交换吸附单磷酸腺苷。  相似文献   
939.
为探讨添加辅料对好氧共堆肥效果的影响,设置分别添加木屑、蘑菇渣、微生物发酵菌和酸化生物质炭进行好氧共堆肥实验研究。通过正交实验,以堆体最高温度和>50 ℃天数为基准,得出最佳堆肥质量配比为:污泥66.9%、微生物发酵菌0.1%、木屑20%、蘑菇渣8%和生物质炭5%。该条件下,堆肥第4天,堆体最高温度达到69 ℃,温度高于50 ℃的天数为15 d,满足堆肥无害化指标要求;TKN、TP和TK养分含量较高,分别达到3.76,0.65,1.08 g/kg,发芽指数GI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长,GI值最高达到156%;将堆肥产品用于土壤改良,并通过种植海芋发现经过土壤改良后的荒地,海芋的存活率更高。检测堆肥产品和改良土壤样品浸出液中的重金属浓度均低于1 mg/L,说明堆肥产品中重金属在施用中不易进入自然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9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