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30篇 |
免费 | 977篇 |
国内免费 | 352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83篇 |
废物处理 | 222篇 |
环保管理 | 903篇 |
综合类 | 8037篇 |
基础理论 | 1006篇 |
污染及防治 | 1751篇 |
评价与监测 | 533篇 |
社会与环境 | 334篇 |
灾害及防治 | 3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5篇 |
2023年 | 624篇 |
2022年 | 678篇 |
2021年 | 796篇 |
2020年 | 662篇 |
2019年 | 613篇 |
2018年 | 431篇 |
2017年 | 507篇 |
2016年 | 609篇 |
2015年 | 660篇 |
2014年 | 1013篇 |
2013年 | 631篇 |
2012年 | 712篇 |
2011年 | 655篇 |
2010年 | 591篇 |
2009年 | 572篇 |
2008年 | 659篇 |
2007年 | 498篇 |
2006年 | 470篇 |
2005年 | 392篇 |
2004年 | 293篇 |
2003年 | 285篇 |
2002年 | 205篇 |
2001年 | 188篇 |
2000年 | 154篇 |
1999年 | 125篇 |
1998年 | 107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107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2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针对含油污泥颗粒的特征,探索含油污泥颗粒堵剂在油藏孔隙中的运移规律,可用于注水井调剖,封堵水流通道,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物理模拟压裂裂缝实验结果表明,颗粒堵剂在运移过程中提高注入压力能够突破孔道向深部运动。选用不同粒径的石英砂填制人造岩心,渗透率级别300~500μm2,注入过程中注入压力先平稳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突然下降,含油污泥在外力的推动下,逐步向地层深部运动,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含油污泥颗粒在地层孔隙中堆积,阻力增加,注入压力增加,这种现象说明含油污泥颗粒堵剂在孔隙中具有较好的运移性能,能够进入地层深部,实现深部封堵的目的。开展含油污泥与凝胶体系对比实验,含油污泥颗粒堵剂与常规应用调剖体系(0.2%聚合物+0.2%酚醛树脂交联剂)相比具有优势,颗粒堵剂的注入压力、提高采收率幅度优于凝胶体系,含油污泥堵剂注入压力达1.32 MPa,采收率达到50.9%,封堵强度对比提高了0.42 MPa(凝胶压力0.9 MPa,含油污泥堵剂压力1.32 MPa)。含油污泥颗粒堵剂在裂缝性油藏具有较好的注入性能,在油藏中能够实现深部运移,进入地层深部实现油... 相似文献
92.
良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目前已广泛运用考古手段探索良渚聚落的人地关系,但大尺度分析聚落整体分布特征还相对薄弱。基于良渚聚落的相关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落数据进行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泰森多边形分析,揭示良渚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良渚聚落一到四期总体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由核密度可知其由多模式变为单核心模式;由标准差椭圆可知良渚聚落重心逐步向北迁移,同时椭圆形状在第四期发生重大变化;由泰森多边形可知聚落规模呈现一、二期最高等级领地数量相同,南北齐头并进发展,三、四期北部最高等级领地比南部多,出现群星环绕的局面。(2)良渚聚落的减少或增加与气候密切相关,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如洪涝等进一步影响聚落的发展,而自然灾害的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导致聚落群间的战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最终导致良渚聚落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相似文献
93.
基于对镇江市某商业综合体地下停车场内定点在线监测,分析不同监测时段VOCs浓度水平、组分特征、臭氧生成潜势、臭氧生成潜势的主要VOCs贡献物种以及六项污染物(CO,PM10,PM2.5,NO2,O3,S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综合体地下停车场整体TVOC浓度较高,均值为768.65 ppbv; 5个监测时段的VOCs组分占比表现为醇酸酯、芳香烃、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占比较高,VOCs优势物种为乙醇、乙醛和二甲苯。VOCs物种的臭氧生成潜势计算结果主要表现为二甲苯、丙烯、乙醛、丁烯等物种的臭氧生成潜势较高。综合体地下停车场5个时段CO, PM10, PM2.5, NO2,O3,SO2六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分别为5766.46,159.73, 81.47, 41.50, 70.56μg/m3和3.97μg/m3,其中CO平均浓度最高,在... 相似文献
94.
粉煤灰的类型、元素、矿物组成等理化性质是决定粉煤灰资源化利用途径的基础。为实现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周边燃煤电厂粉煤灰的潜在高值化利用,在系统采集研究区枣泉电厂和银星电厂粗灰、细灰样品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手段分析粉煤灰的化学组成及微量元素含量,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粉煤灰的矿物组成与形态特征。枣泉电厂和银星电厂粗灰、细灰为F型低钙粉煤灰。结晶晶体相中石英含量和莫来石含量最高,YX-1中未见硬石膏和生石灰,ZQ-1和YX-1石英、钙长石、白云石、方解石含量明显高于细灰,ZQ-2和YX-2中莫来石含量高于粗灰。以欧盟P50飞灰为基准,枣泉电厂和银星电厂Li、Be、V、Cr、Co、Ni、Cu、Rb、Sn、Pb、U、Ba、Th元素富集指数较低,Sr元素在枣泉电厂粉煤灰中存在较高的富集指数,Zn元素在枣泉电厂细灰中存在较高的富集指数。 相似文献
95.
96.
利用2018—2019年陕西污染严重的4个城市:渭南、咸阳、西安、宝鸡空气质量指数(AQI)实况监测日数据,结合该地域同时段内的日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陕西关中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并采用SPSS 21.0数据分析,得出各气象要素与AQI相关关系,利用相关性高的气象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AQI与气象要素的四季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咸阳AQI年平均值最大(110),其次是渭南(105)和西安(104),均为三级轻度污染;AQI冬季最高,春季逐渐减小,夏末的8月达到最小值,秋末11月开始又逐渐升高,到1月份达到最大值;气压、降水量、风速在春、夏、秋、冬四季均与AQI呈负相关关系,气压和风速在冬季负相关最显著,降水量在夏季和秋季负相关最显著,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秋、冬季节与AQI呈负相关,在夏季相关性最高,相对湿度在春、夏、秋与AQI均呈显著负相关。利用2018-2019年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回代,用2020年数据对模型进行预测和拟合检验,回代和预测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97.
98.
以膨润土为辅助添加剂固化/稳定化污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针对传统以水泥固化污泥,带来的水泥用量大与固化体的浸出液pH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以膨润土为添加剂辅助水泥固化/稳定化污泥的思路.通过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毒性浸出试验,测量掺入膨润土后污泥固化体的强度、重金属浸出率、浸出液COD及pH值,研究该固化/稳定化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膨润土的掺入极大地提高了固化体的抗压强度,将掺入量为0.4(相对污泥的质量比)的水泥一半用膨润土替代时,固化体的强度提高了6左右.体积安定性也能够满足要求.随膨润土掺入量增加,固化体中锌、铅的浸出率与浸出液的pH值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锌与铅的浸出率分别由6.9%下降至0.25%,9.6%下降至5%,pH值由12.3下降至12.1.在强碱条件下及烘干或风干条件下,铜会随着有机物的分解而析出,从而增加铜的浸出率,而膨润土的加入能弥补水泥造成的强碱环境及风干或烘干过程对固化污泥中铜的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9.
以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分别在气提式序批反应器(SBAR)和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成功地培养出了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SBAR和SBR中的好氧颗粒污泥都具有稳定的基本形态结构,其微生物主要由杆菌和球菌组成,对COD的去除率可达到93%左右.对NH+4-N的去除率可达到98%以上.SBA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主要分布、污泥体积指数(SVI)、比耗氧速率(SOUR)、TN去除率和TP去除率分别为0.45~2.00 mm、19.97 mL/g、47.68 g/(kg·h)、82%和65%;而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主要分布、SVI、SOUR、TN去除率和TP去除率分别为0.18~1.00 mm、29.12 mL/g、43.21 g/(kg·h)、58%和50%.相对而言,SBAR更有利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和运行. 相似文献
100.
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问卷调查资料和抽样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水平、实际运行负荷、水质稳定性以及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可知,近年来,中国的城镇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城镇污水处理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其主要表现为:(1)由于配套管网建设滞后和运行费用不足等问题,导致实际污水处理量未能与污水处理能力保持同步增长.近1/3数量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率低于70%,造成1/4以上的污水处理能力被闲置.(2)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稳定性普遍不高,一些传统的处理工艺则更差.(3)污泥不经脱水即随意外运、乱弃的现象已有很大改观,但绝大部分污泥都未经稳定化处理,更为严重的是仍有少部分污泥无任何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