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8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61篇
安全科学   392篇
废物处理   79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756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153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本文介绍了酿造废水的特点及处理方法,以广东某酒业公司酿造废水处理工程为例,采用水解酸化-UASB-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并进行系统调试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切实可行,废水经处理后能达标排放,为同行业污染治理和改善当地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2.
真空碳酸钾脱硫工艺碱洗段废液因含有高浓度硫化物、COD等有毒成分而影响焦化废水后续生物处理。以焦化企业实际碱洗段废液为研究对象,选用化学沉淀和电催化氧化的组合方式对其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室温下当氧化铜的投加量为65 g/L、反应时间60 min时废液中S2-去除率可达93%,且经过高温灼烧可实现Cu O沉淀剂的再生使用。沉淀后出水经电催化氧化处理,在电流10 A、电压4.9 V、电解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出水COD可降至2 400 mg/L,满足常规生化系统进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3.
本文探索了微波作为辅助手段处理高炉煤气洗涤水过程中,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聚合氯化铝(PAC)加入量、磷酸加入量对高炉煤气洗涤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和PAC混凝联用处理高炉煤气洗涤废水具有作用时间短、聚沉能力强等特点,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悬浮物,降低硬度及浊度。  相似文献   
174.
采用高速摄影技术,考察了液化四氟乙烷发生小孔泄漏时,其水平泄漏和垂直泄漏的初始云团演化行为、泄漏的质量流率、喷射速度和喷射角,并与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水平喷射两相云团尾部出现涡流,涡流大幅加快了云团向空气中扩散的速率;垂直喷射的两相云团在地面形成液池,液池大幅增加了液化气体向空气中蒸发的速率。水平泄漏试验的喷射角与容器内超压变化规律相似,泄放初期喷射角逐渐增大,经历一段平坦期,到泄放末期喷射角减小。水平泄漏和垂直泄漏的初始喷射速度分别为25 m/s和20 m/s,与理论值26.6 m/s基本吻合。水平泄漏的质量流率的试验值和理论值分别为0.0598 kg/s和0.0684 kg/s,垂直泄漏的分别为0.0472 kg/s和0.059 6 kg/s,结果对比基本吻合,推荐的泄漏质量流率和小孔喷射速度公式可以用于液化四氟乙烷小孔泄漏。  相似文献   
175.
针对爆破震动速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非线性,结合模拟退火算法(SA)的全局寻优性,提出了一种新的SA-ELM算法.以矿山周边建筑物爆破震动实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选取总药量、最大段药量、测点与爆破点距离、地面震动特性、建筑物震动特性等8个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变量,建立了爆破震动速度预测的SA-ELM模型.模型训练值和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均方误差(MSE)分别为0.20和3.26,平均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显示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训练精度和泛化能力.对比传统ELM模型,SA-ELM模型不但提高了精度和泛化能力,而且降低了隐层节点数变化对训练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6.
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特点、危害,综述了氧化-絮凝-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絮凝-电解-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絮凝-电解-过滤/吸附-生化联合处理工艺的特点、适用性及处理效果,经过多种工艺处理后,压裂返排液中COD等污染物可以有效去除,出水可以达标。并对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回收重复利用是未来压裂返排液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7.
滤料粒径对BAF小尺度下流场形态及挂膜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颗粒粒径对曝气生物滤池(BAF)运行效果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方法分析了滤料粒径对曝气生物滤池流场形态及挂膜速度的作用机理.选用5个颗粒尺寸结构空间作为计算区域,利用Fluent软件对相同颗粒间隙、不同颗粒粒径下BAF小尺度下的流场形态进行模拟分析,并通过对3种粒径下流线图、速度矢量图、压力分布及湍流强度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颗粒粒径为3 mm时流场形态最好,最有利于气水混合及氧传质的进行.同时,为验证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对同种材质、相同运行条件下3种不同颗粒粒径进行挂膜速度对比,通过考察挂膜启动28 d的COD去除率变化及污泥生物量的对比分析,发现颗粒粒径为3 mm时,运行最为稳定,系统运行第16 d时就达到了80%的COD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78.
水质安全的动态超声波强化混凝除藻水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波辐射能够破坏蓝藻气囊,在水处理工艺中达到强化蓝藻混凝沉淀的效果.然而不适当的超声处理会进一步破坏蓝藻细胞,导致胞内毒素大量释放,加重水质污染负荷.本研究为获得水质安全的超声波强化混凝沉淀蓝藻水处理方法,采用频率40~120 k Hz的超声波辐射蓝藻水,考察处理后蓝藻混凝沉淀去除效果及藻毒素释放情况.结果表明,频率68~120 k Hz、能量密度59.1~186.4 W·L-1的静态超声波作用10~15 s后进行混凝沉淀,藻类去除率达98%以上,且频率越高效果越好;然而各频率静态超声波作用5 s以上均会导致藻细胞内藻毒素释放.采用内衬吸声棉及动态超声方式,频率120 k Hz、能量密度38.5~196.6 W·L-1超声波作用7.5~30 s后,可避免胞内藻毒素释放,且能去除水中溶解性藻毒素18.7%~30.7%,混凝沉淀后藻类去除率97.0%以上,其它有机物也降低.  相似文献   
179.
铅作为一种重金属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极大的威胁。以武汉银泰电池厂铅酸电池废水和模拟含铅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这2种废水在化学沉淀法中的最佳pH,并考察了温度对铅去除效果的影响,在pH=7.5~11.5时实际废水在化学沉淀法中达到最佳工况,而模拟废水达到最佳工况时的pH为10.0~11.5。表明在实际废水中除OH-与Pb2+结合形成Pb(OH)2沉淀外,其他铅的难溶盐的生成、絮凝剂的形成、固体悬浮物的吸附作用以及共沉淀作用都可能使废液中的铅去除更快更完全。同时发现温度升高虽不利于Pb(OH)2沉淀的生成,但有利于实际废水中铅的去除。  相似文献   
180.
三卤甲烷、卤乙酸、卤乙腈、三氯硝基甲烷以及N-亚硝基二甲胺是再生水氯/氯胺消毒中主要的消毒副产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及人体健康。目前难以通过改变消毒条件来减少其生成量,而去除其前驱物可有效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文章介绍了氧化法、混凝沉淀法、离子交换法以及膜过滤等方法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研究,重点分析了臭氧氧化法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影响因素,对已生成的消毒副产物的去除也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