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安全科学   108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364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1.
正构烷烃既可以来自于生物质的排放,也可以来自于人类的活动(如各种化石类燃料的直接排放和不完全燃烧)。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对沉积物中有机物质来源和沉积物环境演化具有指示性,因此,正构烷烃在现代沉积物的研究中常作为主要的环境指示指标。该研究以武汉市南湖为城市湖泊的代表性湖泊,通过研究南湖底部沉积柱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不同沉积柱深度中总有机溶剂萃取量(TSEM)、正构烷烃总浓度、碳优势指数(CPI)值及一些诊断因子(如Pri/n-C17或Phy/n-C18)的变化趋势,对南湖底部沉积柱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湖底泥沉积柱(0~50 cm深度)中均检出不同程度的正构烷烃,并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型分布特征,其总浓度范围位于38.1~298 g/g(干重)之间。其中正构烷烃及TSEM均随着沉积柱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CPI的分析表明,该湖泊中有机质主要来自于陆生植物蜡与人类活动的混合污染源,而且虽然南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但是沉积柱中的有机质已经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微生物降解。该研究为控制与修复以南湖为代表的城市湖泊的水体污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12.
沅江入湖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演化地球化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沅江入湖河段河床沉积物进行钻探取样,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沉积物重金属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利用210Pb法测定沉积物沉积速率.同时,在分析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沉积物中Bi、Cd、Mn、Mo、Zn、Pb等重金属含量变化大、分布不均匀,而Sc、Tl、Rb、Cs、V、Co、Zr、Hf、Nb、Ta、Ga、Ge、Rb、Sr、REEs(稀土元素)等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小,分布相对均一.微量元素富集特征(EF值)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Cu、Sc、Tl、Rb、Cs、Th、U、V、Co、Zr、Hf、Nb、Ta、Ga、Ge、Rb、Sr、REE等微量元素主要为自然源,而Bi、Cd、Mn、Zn、Pb等重金属则既有自然源的影响,又有人为源的贡献.地累积指数(Igeo)评价结果显示,入湖段沉积物存在Cd-Mn-Zn-Pb-Bi等元素组合的重金属污染,且沉积物自下而上分布有中深部(204~192 cm)、中上部(96~64 cm)、浅表部(64~0 cm)3个重金属污染层.上述3个重金属污染层可能对应于3个期次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即早期(1913年前)的零星重金属污染、中期(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1963—1979年)的中等强度重金属污染、近期(1979年至今)高强度重金属污染.且自早期到近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增强,污染元素组合趋于复杂化.沅江入湖河床沉积物的上述3期重金属污染可能对洞庭湖沉积物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13.
2003年9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对皮口至大长山岛海域进行了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取表层沉积物样90余个,3柱柱状样,通过实验室分析,将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210Pb测年技术,测得调查区海域现代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探讨其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细颗粒沉积为主,具有淤泥质岸带的沉积特征.210Pb测得沉积速率揭示出测区的北岸潮滩区高于水下岸坡也高于大长山岛北侧近岸海域.该区物质来源丰富,沿岸鸭绿江、大洋河、碧流河、和庄河携带的泥沙严格控制了沉积物类型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14.
目的 研究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中不同地貌下氯离子沉积速率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挂片法采集万宁地区的氯离子沉积速率,并分析离海距离、地形地貌对氯离子沉积速率的影响,以及其与海水因素、自然环境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近海开阔区域氯离子沉积速率受离海距离和地貌的影响显著,在300 m处降低至90 m处的1/3左右,地貌的变化导致同一距离点处的氯离子沉积速率相差30倍。另外,高的海水有效波高、风速和东风占比使春季氯离子沉积速率高于夏季。结论 不同地貌下的氯离子沉积速率均与海水有效波高、风速间呈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15.
以江汉平原JZ-2010湖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AMS 14C年代数据为框架,通过对湖相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重建了江汉平原冰消期末至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区域气候变化的可能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8—9.1 cal. ka BP,研究区气候总体上温凉偏干,但有逐渐向暖湿变化的趋势;9.1—6.3 cal. ka BP,气候温暖湿润,水热配置均匀;6.3—4.4 cal. ka BP,气候前期较为暖湿,后期有逐渐向干旱转变的趋势;4.4—1.3 cal. ka BP,气候经历4.2 ka冷干事件后逐渐向温暖湿润转变。硅铝率、CIA和Rb/Sr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量、北大西洋赤铁矿染色颗粒及底栖有孔虫壳体δ13C记录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江汉平原12.8 cal.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受控于北大西洋深水流的变化,同时,中晚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趋势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趋势较为吻合,太阳辐射主要通过季风环流间接影响区域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616.
为探讨矿岩-充填体组合试件的动态力学特征,使用取自云南玉溪大红山铜矿的含铜矿岩和分级尾砂制作矿岩和配比分别为1∶4、1∶10的充填体组合试件,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冲击杆分别在0.20 MPa、0.22 MPa、0.24 MPa、0.26 MPa、0.28 MPa和0.30 MPa的冲击气压下对矿岩-充填体组合试件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组合试件的能量传递规律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当试件开始发生破坏时,宏观裂隙首先出现在试件边缘,并随着冲击气压增加而扩展,直到裂隙使充填体试件完全贯通,最终试件会完全破碎;组合试件的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张拉破坏及共轭剪切破坏3种;充填体试件的波阻抗变化反映了试件在冲击过程中的损伤演化规律;试件的吸收能密度随入射能量增加线性增加;在冲击气压为0.20 MPa时,矿岩和配比为1∶10的充填体组合试件较早发生剪切破坏;当冲击气压为0.24~0.30 MPa时,矿岩和配比为1∶4的充填体组合试件虽然发生破坏,但仍具有一定吸能特性,并且相较于完整状态下变化不大,而在此冲击气压下,配比为1∶10的充填体粉末占比达到约80%,这表明灰砂比较高的充填体部分具有更稳固的...  相似文献   
617.
下蜀黄土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物源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蜀黄土的物源问题对于理解亚热带东亚季风区干旱化过程至关重要.目前采用的物源示踪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下蜀黄土物源的认识也存在争议.粒度端元分析可定量分解出沉积物中不同动力过程和来源的粒度组分,具有解析风尘沉积物源的较好潜力.本文应用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方法,对镇江大港和九江马垱两个下蜀黄土剖面的物源组分进行了研究.结...  相似文献   
618.
三峡库区棺木岭危岩体基座岩体强烈劣化,稳定性持续下降,潜在涌浪灾害严重威胁九畹溪漂流景区和长江航道的安全。本文围绕棺木岭危岩体涌浪风险防控问题,开展了基于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的危岩体涌浪危险性评估和涉水危岩体防治设计,研究表明:在景区旺季的 145 m 水位工况下,棺木岭危岩体失稳可能产生的涌浪最大高度约为 19.2 m,在对岸九畹溪旅游码头最大爬坡高度约 15.1 m,长江干流最大涌浪爬高约 1.6 m,严重威胁约 15 km 的九畹溪航道和长江航道安全。针对危岩体处于偏心受压状态和消落区基座岩体劣化情况,对其下部凹腔进行“模袋砼围堰+岩腔填充”的工程防治设计,使得棺木岭危岩体稳定性系数从 1.3 提升至 2.6。本次研究直接指导了棺木岭危岩体防治工程,可为库区其他涉水危岩体涌浪风险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19.
目的 研究海洋大气环境下氯离子在Q235钢表面的沉积分布规律。方法 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Q235钢在海南岛不同地点大气环境暴露后的表面氯离子沉积,然后采用插值算法绘制氯离子在Q235钢表面沉积分布图和海南岛不同地点氯离子在Q235钢表面平均沉积量分布图,并根据氯离子沉积分布图分析氯离子在Q235钢表面的沉积量分布规律。结果 氯离子在Q235钢表面呈不均匀分布特征。在环境暴露试验前6个月,Q235钢表面氯离子含量逐渐增加;暴露6~12个月,Q235钢表面的氯离子含量总体变化不大。从整个海南岛看,内陆地区氯离子在Q235钢表面的沉积量低,而在沿海环岛区域的沉积量高。在海南岛沿海地区,Q235钢表面氯离子沉积量随季风风向的变化而变化。结论 氯离子在Q235钢表面呈不均匀沉积分布,Q235钢表面氯离子沉积量在海南岛不同地点呈“中间低、两边高”的沉积分布规律,内陆地区沉积量低,而沿海环岛区域沉积量高,并且沿海地区的氯离子沉积易受季风风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0.
不同流域大量发育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晚新生代的气候信息,也为地貌演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单元——昔格达组,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大河流域中广泛发育,如攀枝花地区金沙江湖相地层。因此,对该地区湖相地层的沉积特征、形成时代及其成因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形成时代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昔格达组颜色上以黄色、灰白色为主,厚度介于几十米到几百米,主要由黏土、粉沙、细沙等细粒组分组成,发育水平层理多数呈半成岩状态;该套地层的分布受现今河流的严格控制,呈孤立状态分布于金沙江及其支流的河谷中。本文在金沙江中游奉科地区发现出露典型湖相地层,厚约20 m,在奉科剖面采集5个样品,开展ES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湖相地层年龄为440—556 ka,属于中更新世沉积。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结果显示:该套湖相地层直接超覆于基岩之上,且在上覆湖相地层中未发现砾石层和沙层等典型的河流相二元结构,结合ESR测年结果,初步判断奉科湖相地层为大型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的堰塞湖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