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安全科学   157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364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力学载荷条件下 EB-PVD 热障涂层损伤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力学载荷条件下EB-PVD热障涂层的损伤行为。方法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工艺(EB-PVD)制备热障涂层(TBCs),利用SEM和体式显微镜对力学性能试验后带涂层试样的断口特征、裂纹形貌和金相组织进行观察,分析热障涂层在拉伸、持久和旋转弯曲疲劳等典型力学载荷条件下的损伤行为。结果在室温拉伸条件下,陶瓷层内先出现垂直于应力轴、沿柱状晶簇扩展的平行环状周向微裂纹,随着拉伸塑变量的增加,局部区域裂纹贯穿粘结层并进入合金基体;900℃高温拉伸条件下裂纹也产生于陶瓷层,但裂纹均钝化于粘结层与陶瓷层的界面,并穿透粘结层。在持久条件下,试样在弹性变形阶段涂层即发生开裂,随后沿着陶瓷层柱状晶簇间扩展,但未扩展至粘结层;在高温高周疲劳条件下,裂纹首先出现在粘结层,随后向基体逐渐扩展,扩展深度较浅,而基体疲劳裂纹在粘结层裂纹末端萌生并倾斜滑移扩展。结论提高粘结层韧性、减少粘结层中裂纹萌生和向基体扩展,是热障涂层材料和工艺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2.
该区地层由一老一新组成。对一老一新地层须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中元古界以前的地层用构造与沉积学结合方法。新地层除采用常规方法外,还采用"将今论古"的现代地层学方法。通过对新地层精细研究,尤其把上新统与更新统结合起来,首次查明了内蒙古高原隆升的时间和特点。对现代洪水沉积研究也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3.
矿产远景地质调查过程中,在江西华齐铜多金属矿区发现含矿硅质岩.测试分析显示,区内硅质岩贫Al2O3、TiO2,Co、Cr等元素含量低,贫∑REE,δ(Eu)为负异常,δ(Ce)为弱正异常,HREE相对富集等热水沉积物的特征.在判别硅质岩形成的系列图解上,样品均指示热水沉积作用和大陆边缘环境,这与SiO2/Al2O3、SiO2/(K2O+Na2O)、SiO2/MgO、MnO/TiO2、K/Rb等特征值所指示的结果相一致.本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比结果说明该区域构造演化的复杂性.在元古代华南海槽构造演化中在华夏地块边缘发生断裂拉张,形成断陷盆地,并发生了热水喷流沉积成岩成矿作用.本区硅质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研究硅质岩对于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及寻找矿化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东太湖沉积物中氮的积累与水生植物沉积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的积累及其与水生植物间的关系,1993年11月在东太湖42个样点上采集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进行了分析。东太湖硬度小于5kgf/cm2的松软淤积层平均厚度0.96m,全湖淤积量149×106t。粉沙质淤积物中总氮(TN)含量0.009%~0.801%,总有机碳(TOC)含量0.01%~17.36%,变幅极为悬殊。总氮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呈密切的线性正相关TN(%)=0.0251TOC(%)+0.0063,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有机碳含量都与水生植物的现存量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氮和有机碳主要经过水生植物的生物沉积途径进入沉积物,水生植物有将湖水中的氮传输到底泥中,使其进入地球化学循环的功能,这对于降低湖水中的氮含量、防止富营养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5.
渤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环境背景值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渤海25柱岩芯样细颗粒(<0.063mm)中重金属含量分布,采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了底质重金属的分布类型,通过渤海中部岩芯样分析结果,获得渤海沉积物中Cu、Pb、Zn、Cd的环境背景值。在研究中,借助Pb210测年技术测定了百年前沉积层中重金属含量,结果与渤海底质Cu、Pb、Zn和Cd环境背景值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6.
周涛  杨瑞昌 《环境科学学报》2004,24(6):1079-1083
将热泳力和微通道流动两项国际前沿热门研究成果相结合.研究微通道内流动的可吸入颗粒物热泳沉积效率的变化规律.选择能描述有别于一般通道的具有强换热特性的微通道公式,计算分析其中换热特性和流动特性.通过在同样条件下一般通道与微通道内,利用热泳的效应,产生的脱除可吸入颗粒物效率的比较,得到在微通道内有大的热泳沉积效率的结论.这一结果给我们利用微通道内热泳脱除可吸入颗粒物以新的启发.通过多微通道组合可以实现高效率脱除可吸入颗粒物.若这一思路能够赋予实践,将为脱除细微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提供重大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7.
根据2013、2014、2018年鸭绿江口16个柱状样的137Cs沉积记录,分析了其垂向分布特征,划分了137Cs的4种沉积类型.根据柱状样137Cs蓄积量较高、沉积连续、沉积过程清楚、最大蓄积峰对应1963年的特征初步确定了适合河口不同沉积状态的4个“参考”剖面,并与理想状态的大气沉降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显示鸭绿江口参考剖面的137Cs沉积记录与大气沉降量(输入函数)曲线基本吻合. 1963年的主计年时标涵盖大部分柱状样,层位清楚、容易识别、可以信赖.鸭绿江口存在疑似1975年和1986年137Cs的计年时标,但用于计年时需谨慎. 1986年以后大多数沉积记录显示了137Cs沉积迅速降低的趋势,其他少部分柱状样的137Cs蓄积峰是动力过程混合或扩散作用的结果,也不排除陆源输送.表层沉积物大多数站位检测不出137Cs,说明近期陆源137Cs的输送量微乎其微,个别站位表层中较多的13...  相似文献   
108.
以同质增强型凯夫拉(PPTA)中空纤维膜为基膜,吡咯(Py)和三氯化铁(FeCl3)分别为反应单体和活化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结构稳定、可控的聚吡咯(PPy)/PPTA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采用FTIR、SEM、AFM、接触角测定仪以及固体表面Zeta电位仪对基膜和PPy/PPTA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亲水性、表面荷电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PPy气相沉积后,PPy/PPTA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表面形成具有图灵结构特征的分离层,并均匀覆盖膜表面.在0.6 MPa室温下,PPy/PPTA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具有较高的的脱盐性能,其顺序为RNa2SO4 (93.59%)>RMgSO4(91.58%)>RCaCl2(83.45%)> RNaCl (54.04%),同时对带负电染料表现出较高的截留率(?98.82%).当运行温度从25℃升高到90℃时,PPy/PPTA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的水通量较明显增加,而截留率几乎保持稳定,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为纳滤膜在更高运行温度...  相似文献   
109.
尾矿高浓度排放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尾矿传统湿排技术来说,不仅坝体的稳定性差,对环境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高浓度排放技术有效地缓解或解决了这些问题。文章从尾矿脱水、料浆输送和尾矿沉积等多方面,介绍了高浓度排放国内外发展情况,如多段式到一段式脱水和脱水设备的发展、泵压输送中泵送设备的类型,以及尾矿沉积中排放口的布置方式等。介绍了边坡角预测理论,主要包括Blight和Bentel边坡角预测模型、Kupper提出的边坡角经验公式,以及Sofra和Boger提出的边坡角经验公式。指出了高浓度排放技术存在的问题,如膏体的定义不清晰、高浓度排放的适用条件、沉积裂缝和边坡角预测模型不精确。最后总结了高浓度排放的发展趋势,如膏体排放模式、排放口的中央式布置和设备选型,如高浓度底流和处理量的脱水设备,以及高压高效率的泵送设备等。  相似文献   
110.
湖相沉积软土在昆明地区分布广泛,工程性质极其特殊,在该场地中盾构施工风险性极高,易引发端头失稳, 涌水涌砂灾害,探究软土场地盾构端头施工关键控制措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经验分析法并引入正交试验对端头加固工艺及加固范围进行分析,得出适用性最优工艺与最优加固范围计算模型,给出各工艺应用建议、端头稳定敏感性排序及加固范围理论解。针对现有洞门密封止水系统涌水涌砂风险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由三道密封构件与两道主动措施组成的新型永久密封止水系统。将所得结论与创新型止水系统应用于昆明轨道交通 5 号线会宝区间端头,采用 MidasGts 与对数螺旋滑动计算模型对端头土体进行数值模拟与稳定性计算,所得位移云图及安全系数与实际施工情况相吻合,由此实现端头加固范围理论解与工程解的统一。从施工现场来看,新型止水系统应用效果非常理想,有效保证了盾构进出洞安全,可为相似盾构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