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8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639篇
安全科学   164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70篇
综合类   1531篇
基础理论   214篇
污染及防治   148篇
评价与监测   55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6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针对在"低钠焙烧水浸提取偏钒酸钠-离子交换树脂提纯-氯化铵沉钒"生产钒工艺下产生的废水的高盐度,可生化性差,使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达到排放标准等特点,提出了"混凝-砂滤-活性炭过滤-微滤-反渗透"集成技术处理钒冶炼废水。考察了混凝沉淀的最佳条件,同时重点探讨了操作压力、运行时间和pH等操作参数对膜运行效果的影响。反渗透出水的COD为20.7 mg/L,Cl-为176 mg/L,电导率为387μS/cm,除盐率达到99.4%,总铬、六价铬和总钒等重金属的去除率都达到99%以上,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该出水能回用于大部分生产工序;浓缩液也能回用于成球工艺和烟气处理工序,实现了钒冶炼废水的零排放。具有比较可观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2.
空气通量是影响SPG膜微气泡曝气生物膜反应器运行性能的重要参数。在不同空气通量条件下,考察了微气泡产生特性及氧传质特性,以及SPG膜微气泡曝气生物膜反应器运行性能。结果表明,当空气通量由31.85 L/(min·m2)降低至12.74 L/(min·m2)时,产生的微气泡平均直径由62.9μm减小到32.6μm,氧传质系数由0.31 min-1降低至0.19 min-1,但氧传质效率由67.7%提高至90.3%。生物膜反应器DO浓度随空气通量的降低而下降,导致生物膜好氧代谢活性下降,进而COD和氨氮去除效率降低;同时,在较低DO浓度下,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去除TN。随着空气通量的降低,生物膜反应器氧利用率增加,空气通量为12.74 L/(min·m2)时,可接近100%;同时,曝气能耗降低,在相同条件下能耗低于传统大气泡曝气。  相似文献   
923.
基于光催化-膜分离三相流化床反应器的结构特点及膜分离特性,以微米级MCM-41分子筛为载体,采用原位生成法制备微米级负载型TiO2催化剂。针对微米级负载型TiO2催化剂在光催化-膜分离反应器中的分布特性、悬浮特性、分离特性及膜污染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曝气量一定的情况下,微米级负载型TiO2催化剂在光催化-膜分离反应器中具有良好的悬浮特性,且优于纳米TiO2。随着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悬浮浓度也随之增加。光催化反应器底部曝气0.3m3/h、催化剂投加量为1 g/L时为宜。膜分离器中催化剂悬浮浓度明显低于光催化反应器;该微米级催化剂与纳米TiO2相比具有不粘附、不堵塞膜孔等优良特性,能够有效降低膜污染,延长分离膜使用寿命。膜底曝气为0.1 m3/h时,反应器连续运行5 h(未加反冲洗)后,微米级负载型TiO2催化剂和纳米TiO2对膜组件的污染程度分别为膜通量衰减率4.3%和37.4%。反应器连续运行72 h,膜组件依然具有很好的分离特性。  相似文献   
924.
大气氮沉降及其对水体氮负荷估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氮沉降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大气氮沉降是陆源氮进入水体的重要途径,会使水体氮含量增加,富营养化加重,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大气氮沉降通量及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介绍了国内外大气氮沉降监测网络、空间分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大气氮干湿沉降的研究方法及大气氮沉降对水体氮负荷的影响,并探讨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25.
总磷是评价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现对样品中悬浮物(泥沙)含量、加酸保存样品保存时间与调节pH值对总磷测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沉降时间的延长总磷测定值逐渐降低,加酸保存的样品总磷测定值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且测定时是否调回中性对测定结果基本无影响。故进行地表水中总磷的测定需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样品采样过程控制采样沉降时间,加酸保存,24 h以内进行测定,测定时无需调回中性。  相似文献   
926.
京杭运河常州段泥水界面无机氮交换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利用原柱样静态释放实验对京杭运河常州段4个点位的无机氮界面交换过程进行模拟,并借助模拟结果对运河不同形态氮的界面循环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全年NH+4N界面交换特征均表现为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平均交换速率比较结果为平水期[182.3mg/(m2·d)]>丰水期[94.0mg/(m2·d)]>枯水期[29.5mg/(m2·d)],而底泥污染严重的下游点位释放通量高于其他断面;丰水期底泥为上覆水NO-3N的源,平水期和丰水期则成汇,且平水期底泥平均吸附速率若为枯水期的6倍;全年NO-2N交换过程表现底泥吸附的特征,枯水期交换速率极低,全年底泥DIN(总无机氮)输入量>输出量,底泥对高浓度上覆水NO-3N的吸附作用可能是底泥污染逐渐加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27.
鞍山市大气尘和金属元素沉降通量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采集鞍山市11个点位的降尘样品以及土壤样品,用ICP-MS分析了Cu、Mn、Zn、Pb等元素含量,并计算其沉降通量。结果表明,鞍山地区大气降尘的沉降通量为2.92~59.8g/(m2.month),其中鞍钢厂区沉降通量均值为31.6g/(m2.month),分别是周边地区和对照地区的4.72倍和10.5倍。重金属As、Cr、Pb和Cd的沉降通量分别为3.78、45.5、42.8、0.457g/(hm2.month)。降尘中各元素的富集系数为0.29~190,其中Cu、Fe、Zn、Mo、Cd、Pb和Se的富集系数大于10,说明这些元素主要来自于人为源。鞍钢厂区土壤中Cu、Pb、Mn、Zn、Mo、Cd、Ca、Fe和Se的含量较辽宁省土壤背景值高,说明其土壤环境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8.
温州红壤的酸沉降临界负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俊岭  黄美元 《环境化学》1998,17(2):136-142
本文简要介绍了以碱总量守恒为基础建立的兼能描述钙质与非钙质土壤长期酸化过程的动态模型(LTSAM),并利用该模型讨论了温州红壤的酸沉降临界负荷。结果表明,以硫沉降即酸沉降的硫沉降非酸沉降两观点分别来确定红壤的临界负荷,其值依次为3.91与1.84g·m^-2·a^-1,后者仅是前者的47%,差异显著应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929.
本研究结合大气环境观测数据,应用潜在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以及基于WRF-CMAQ模式的传输矩阵和传输通量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了2019年秋冬季京津冀典型城市的大气污染特征与成因,量化评估了京津冀地区与周边省份之间的PM2.5传输贡献.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冬季较秋季污染严重,且重污染时段PM2.5浓度均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和风速呈显著的负相关;京津冀典型城市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本地、山西、内蒙古中部地区和山东地区,这与CWT结果基本吻合.京津冀各省域的PM2.5以本地排放贡献为主,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本地贡献率范围为54.33%~66.01%,京津冀受区域外传输的贡献率范围为0.11%~26.54%.传输通量结果表明,冬季PM2.5的传输主要受高空西北气流的作用,尤其清洁天气,高风速驱动清洁气团流入;秋季则主要受低空东南气流作用;传输通量呈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高空区域传输作用更为活跃,传输通量的流入/流出以及垂直分布与污染级别和RH呈现非线...  相似文献   
930.
碳中和是全球控制增温效应的主要手段,而准确估算碳排放是预测气候变化与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水库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由于受人为活动及水库运行方式的影响,水库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本研究总结了水库主要温室气体(CH4、CO2和N2O)的产生与排放过程,重点分析了水库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库库龄、位置和大小及有机物、温度、溶解氧、流速、水深和风速等;并通过分析水库建成前后水文情势的改变,探讨了水库建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有待研究的4个方面:水库系统扩散及冒泡通量的时空异质性、水库不同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性、多沙河流水库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水库建成前后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对比,从而为更全面地评估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