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281篇
安全科学   125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815篇
基础理论   111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直剪试验是获取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的传统方法,直剪试验制样时结构面在水泥砂浆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均匀沉降,沉降量小会产生误差角,误差角一般在5°左右,沉降量大则会导致上、下两个试样之间的水泥代替结构面受剪面摩擦受剪,更有甚者将导致结构面的受剪面与水泥砂浆齐平或被砂浆埋没,造成废样。为了避免直剪试验数据严重失真,本文研制了一种防沉降夹,在结构面制样时使用其可解决结构面不均匀沉降问题,并能显著提高直剪试验数据的精度和可靠度,同时该防沉降夹具有体积小、易携带、易操作等特点,在直剪试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12.
水平定向钻进铺管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地表产生沉降变形,且变形主要产生在铺管完成以后阶段,即地表工后沉降。本文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建立了适合于分析评价水平定向钻进铺管地表工后沉降变形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基于MATLAB GUI编写了相应的计算软件,能快速计算得到地表工后沉降的变形程度,可为水平定向钻进铺管设计及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813.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城市土壤的概念,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及其危害.重点从工业、交通、大气沉降、农用物资等自然和人为污染来源,探讨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的种类和特点,并提出了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效应与食品安全、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和城市土壤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展望,以期为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相关研究、环境改善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14.
张彤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2):152-152,154
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矿石资源的利用也对我们的周边环境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采煤沉陷区的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问题持续加重。煤矿塌陷区的生态修复和环境管理,成为煤炭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矿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活环境和矿区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好煤炭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显得更重要。  相似文献   
815.
将承载力理论应用到酸沉降研究中,建立了土壤酸沉降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对济南市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在确定土壤外界压力及内部缓冲能力的基础上,计算了土壤酸沉降承压度.以承压度作为评价指标对济南市土壤酸沉降承载状况进行了评价.将承压度大于1定义为超载,结果表明,2005-2010年济南市S沉降超载区域大多分布在南部部分植被区域及北部部分耕地区域,超载的主要土壤类型为潮土;N沉降超载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部分植被区域,各主要土壤类型N沉降承压度平均值均小于1.评价方法借助于遥感数据,能够满足区域土壤酸沉降承载力评价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需求,是对土壤酸沉降常规研究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816.
结合我国目前面临的PM2.5污染严重问题,采用CMAQ 4.7.1模式模拟我国东部各省PM2.5浓度分布,并探索了其输送、沉降规律.结果表明:综合空气质量模式CMAQ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可以较好地模拟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我国东部PM2.5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且PM2.5质量浓度分布与污染源的位置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呈现由城市边缘向城市中心推移递增的趋势,区域性PM25高值中心可达120 μg/m3以上;湿沉降是细颗粒物的主要去除方式,且湿沉降量至少为干沉降量5倍以上;PM2.5夏季沉降通量最大,冬季最小,我国东部地区沉降通量高值中心可达30 mg/(m2·d)以上;模拟区域湿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91%以上,模拟计算区域的总沉降量为4.67×106 t/a,其中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总沉降量为1.65 × 106 t/a.  相似文献   
817.
针对地面监测点位过少,不能满足大区域范围土壤酸沉降通量研究需求的现状,建立了基于OMI痕量气体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区域酸沉降通量估算方法,并对青岛市硫元素和氮元素沉降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实现大区域范围土壤酸沉降通量的估算。与传统估算方法相比,新方法采用大气痕量气体遥感监测数据,是对酸沉降通量常规研究手段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18.
南京夏秋季节大气干沉降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秦阳  朱彬  邹嘉南  庞博 《环境科学》2016,37(6):2025-2033
本研究利用采集的2014年7~10月南京地区84个有效干沉降样品,探讨了南京夏秋季节大气干沉降中水溶性离子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结果表明南京夏秋季干沉降样品平均p H为6.2,干沉降偏中性.Ca~(2+)和NH~+_4是主要的阳离子,日均浓度分别为115.7μeq·L~(-1)和31.2μeq·L~(-1),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68.3%和18.6%.阴离子以SO~(2-)_4、Cl~-和NO~(2-)_3为主,日均浓度为30.4、20.7和18.7μeq·L~(-1),共占总阴离子的89.2%.干沉降浓度变化受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和污染气团输送共同作用的影响,其中本地气团对干沉降污染的影响较大,干沉降污染具有局地性.南京夏秋季节固定源(燃煤)对大气干沉降水溶性离子的贡献大于移动排放源(机动车),8月因举办青奥会而采取的环境管控措施对固定源的影响大于移动源.主要离子来源分析表明NO~-_3和SO~(2-)_4大部分源自于人为排放,Cl~-主要为海洋输入,K~+和Mg~(2+)主要来自陆相输入.  相似文献   
819.
亚热带稻区大气氨/铵态氮污染特征及干湿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气(NH3)是重要的碱性气体,是气溶胶和雨水中铵态氮的重要前体物质.在高强度的NH3及酸性气体排放下,我国亚热带双季稻区大气中氨氮(NH_3~-N)、气溶胶及雨水中铵态氮污染特征及其干湿沉降量还不尚清楚.本研究在我国亚热带丘陵区一个典型双季稻区,同步监测大气中NH3、气溶胶中铵态氮以及雨水中铵态氮浓度及相关气象因子,旨在明确各种大气氨/铵组分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定量计算氨/铵态氮的干湿沉降量.结果表明,大气中NH_3~-N、大气颗粒物PM10中铵态氮以及雨水中铵态氮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7μg·m~(-3)、12.8μg·m~(-3)和0.8 mg·L~(-1),氮沉降量分别为8.38、5.61和9.07kg·(hm~2·a)-1.稻田施氮肥显著提高NH_3~-N浓度,且NH_3~-N浓度与气温表现出显著正相关;颗粒态铵态氮浓度与NH_3~-N浓度无显著相关,表明研究区NH_3~-N浓度不是形成颗粒态铵态氮污染的主要限制因子;雨水中铵态氮浓度主要与颗粒态铵态氮浓度成正相关,与降雨量成负相关.采样点较高的大气氨/铵态氮浓度和沉降量说明当地的大气氨/铵污染比较严重,大气氨/铵态氮沉降已成为农田氮素的重要来源,需要在氮素养分管理中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820.
本研究通过对干湿季氮湿沉降过程、降雨过程及基流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干湿季交替下降雨及基流过程的各形态氮浓度变化,探讨黄土高原坝系流域氮湿沉降对流域氮输出的影响并利用同位素方法解析氮输出来源.结果表明,2015年湿季(7、8月)共11场降雨,产生的氮湿沉降负荷约达814.18 kg,氮沉降通量约为4.26 kg·hm-2;干季(9月)共3场降雨,产生的湿沉降负荷约达155.58 kg,氮沉降通量为0.83 kg·hm-2,呈现出极大的季节变异性.通过对其中4场降雨过程进行动态分析发现,不同降雨强度对水体氮输出过程影响不同,4场降雨对流域水体的氮贡献量为16.94 kg.降雨径流氮输出负荷占流域水体氮输出负荷的比率为14.45%~64.84%,说明降雨对流域水体氮输出贡献很大.羊圈沟坝系流域δ15N变化范围较大,为-0.844‰~12.791‰,δ18O值在8.166‰~15.115‰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