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6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79篇
安全科学   390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205篇
综合类   1230篇
基础理论   194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166篇
灾害及防治   125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41.
贵州省2002年酸雨污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贵州省的酸雨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全省的酸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02 年3月至2003年2月在贵州省全省范围内进行年度降水pH值和离子组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为5.38,个别城市降水pH年均值为4.31,酸雨污染比较严重;酸雨污染季节性明显,冬季酸雨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酸雨的地域分布表现为以黔中为十字圆心,四个顶点遵义、都匀、安顺、凯里酸雨率高,而城市中心区酸雨污染较城郊严重;全省的酸雨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  相似文献   
842.
843.
以滇西北高寒草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格局-质量-功能框架开展其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特征评价,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滇西北高寒草甸区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EVI)格局由北向南递减.2000~2020年迪庆北部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生态脆弱性性指数最高增加了0.30,中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脆弱性敏感性显著,气候因子对迪庆北部和南部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敏感,经济(GDP)、人口(POP)等因子是导致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44.
845.
植被恢复对侵蚀型红壤碳吸存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托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研究了侵蚀型红壤退化裸地恢复为百喜草地、柑橘果园和湿地松林后,0~100 cm深度范围内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70和>70~100 cm)中w(TOC)(TOC为总有机碳)以及表层(0~40 cm)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①退化裸地土壤中w(TOC)和有机碳库储量分别仅为4.73 g/kg和48.41 t/hm2,均处于较低水平,w(TOC)的垂直分布特征也不明显;恢复为百喜草地和柑橘园后,w(TOC)分别增至7.08和7.69 g/kg,有机碳库储量分别增至55.09和70.78 t/hm2,并且植被恢复对表层土壤中w(TOC)影响显著,而对深层(>40 cm)土壤影响有限. ②以退化裸地为对照,百喜草地和柑橘果园土壤碳吸存量分别为6.68和22.36 t/hm2,平均碳吸存速率分别为0.51和1.72 t/(hm2·a);以保存较好的湿地松林为参照,退化裸地、百喜草地和柑橘果园土壤碳吸存潜力分别为23.71、17.03和1.34 t/hm2,说明严重侵蚀地的碳吸存潜力巨大. ③侵蚀型红壤退化裸地的植被恢复可积极促进表层土壤中DOC(水溶性有机碳)、MBC(微生物生物量碳)和POC(颗粒有机碳)的积累,同时该影响存在表聚效应,即植被恢复后土壤表层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在w(TOC)中所占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846.
为了明确不同退耕还草方式下土壤养分转化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宁夏南部山区(下称宁南山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撂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PVC顶盖埋管法对3种类型草地土壤中氮素的净转化速率、微生物区系和氮素微生物生理群进行了研究,探讨土壤氮素净转化速率与微生物的关系. 结果表明:①在培养过程中,3种草地类型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平均值分别为9.6×105、3.8×104和4.0×101 CFU/g(以干土计),氮素微生物生理群数量表现为氨化细菌(4.5×104 CFU/g)>自生固氮菌(4.3×103 CFU/g)>硝化细菌(6.5×102 CFU/g)>反硝化细菌(3.9×102 CFU/g)>亚硝化细菌(1.7×102 CFU/g),其中,人工草地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高;②细菌、真菌、反硝化细菌与亚硝化细菌数量的峰值均出现在培养第120天,放线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峰值均出现在第240天,硝化细菌数量的峰值出现在第60天,而氨化细菌数量在各类型草地土壤中出现峰值的时间不统一;③各类型草地土壤氮素的净矿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均在61~120 d内最低,净矿化速率与净硝化速率在181~240 d内最高,净氨化速率在241~360 d内最高,微生物固氮速率的峰值出现在121~180 d,最低值出现在241~360 d. 在该区土壤氮素转化速率与微生物数量紧密相关,土壤温度、土壤水分通过影响微生物数量而成为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主要因素;土壤氮素的生物固持过程比有机氮矿化过程更为活跃;种植苜蓿的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地和撂荒地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与土壤氮素的矿化.   相似文献   
847.
目的研究几种典型金属材料在西沙海洋全浸区的腐蚀行为规律。方法通过外场暴露试验,分析EH36和CM690船用钢、316L不锈钢以及5083铝合金材料暴露0.5、1、2a后的腐蚀形貌与动力学规律。结果CM690腐蚀速率要大于EH36,而点蚀深度规律相反。316L不锈钢发生较为严重缝隙腐蚀,5083铝合金则以局部腐蚀为主。结论试验条件下,EH36与CM690钢腐蚀质量损失与点蚀最为严重,316L不锈钢与5083铝合金生物污损严重,伴有局部腐蚀。  相似文献   
848.
2019年6月8日至17日,安徽省滁州市发生一次持续性臭氧(O3)污染过程,O3浓度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浓度限值3%~45%。基于滁州市老年大学监测站点空气质量数据、滁州市气象站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运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方法,研究污染发生时段的气象和区域传输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此次O3污染过程中,日最高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5.5~34.7 ℃,风速整体小于4 m/s,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午后的相对湿度在40%左右。在该时段内,滁州市基本处于均压场的控制之中,且受到锋面气旋外围下沉气流的影响,大气层结稳定。②O3污染发生期间,滁州市主要受东南方向气流的影响,但来自山东省、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气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6月9日夜间至10日上午的O3浓度异常高值,与9日下午的气压异常低值及9日夜间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高值密切相关。上述气压及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值的出现使得上风向高浓度O3被输送至滁州。③此次污染过程的潜在贡献源区主要分布于安徽省东南部、江苏省中西部和浙江省北部等地。上述区域的加权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F)值大于0.4,加权浓度权重轨迹(WCWT)值超过了100 μg/m3。今后,滁州市在O3污染防控工作中应加强与上述区域的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849.
使用中的压力容器(下简称在用容器)壁厚的减薄在所难免,有的还比较严重。因此,对壁厚减薄较多的在用容器,为确定其能否继续运行,检验时就须对它进行强度校核(下简称强校)。而强校时强校壁厚的选取,有关规程和标准中作了明确的选取规定。1990年劳动部《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下简称《检规》第24条2.6点规定,“强校的剩余壁厚按实测最小值减去到下一个使用周期的两倍腐蚀量,作为强校的壁厚”。这一强校壁厚的选取规定,并未要求应对在用容器的母材部分(下简称母材)和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焊缝的热影响区认为距焊缝边缘母材制造…  相似文献   
850.
以石葵河生态河道治理为例,将工程扰动区划分为河道工程区(Q1)、临时施工道路区(Q2)、弃渣场区(Q3)、取土区(Q4)、临时表土堆场区(Q5)等5个分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CVOR模型,构建山区河道整治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Q1区植被恢复潜力最强,生态健康等级为健康,属容易恢复区,Q4区、Q5区、Q2区生态健康等级为不健康,植被恢复潜力较弱,生态修复中须加大投资;植被恢复潜力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基况条件对植被恢复潜力影响较大,可通过人工干扰提高扰动区植被恢复潜力,提升植被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