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5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8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37篇 |
综合类 | 361篇 |
基础理论 | 25篇 |
污染及防治 | 65篇 |
评价与监测 | 4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Carrousel氧化沟的三维流场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FD的Fluent软件,采用标准的三维K—ε紊流模型,对桂林市七里店污水处理厂1#氧化沟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导流墙和推进器附近的流速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氧化沟下层流速较低,局部区域流速低于0.2m/s。为了防止污泥沉降,应进一步降低推进器位置。能量损失分析表明,卡罗塞氧化沟能量损失主要来源于沿程摩擦损失和局部损失。可通过增加墙体光滑度、降低入口高度以及增加导流墙的曲率半径等措施减少能量损失,改善现有氧化沟的水力特征。 相似文献
122.
123.
水稻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沟埋还田方式,设置沟埋深度分别为20、30、40、50 cm及对照5个处理,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为2 kg.m-1),研究水稻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含水量、温度、容重和孔隙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结束后12 d内,沟埋深度20和30 cm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埋草沟边水平距离10 cm处)显著下降(P<0.05);而沟埋深度40和50 cm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埋草沟边水平距离10 cm处)与对照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埋草沟秸秆下层土壤温度变化较小,秸秆对下层土壤具有保温作用;除沟埋深度20 cm处理外,其他不同沟埋深度处理均能明显降低秸秆上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使耕层土壤疏松。 相似文献
124.
以青海乐都县峰堆乡小流域6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用钢钎法测定了年侵蚀模数,根据土壤砂粒、粉粒、粘粒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求算可蚀性K值,进行年侵蚀模数与植被盖度、坡度、K值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标准化处理,来确定相对贡献率,探讨了3个指标对侵蚀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盖度增加侵蚀沟年侵蚀模数明显降低,沟蚀量对植被盖度的敏感度有随盖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沟蚀量有随坡度和可蚀性K值增加而上升的趋势.植被盖度、坡度和K值变化对峰堆小流域沟蚀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6.97%、7.12%和25.91%,可见沟蚀量受植被盖度的影响要大于坡度和K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5.
126.
对两个采用不同T型氧化沟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除磷脱氮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T型氧化沟工艺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7.
本文介绍了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五里塘生态农场总体结构。通过对农场及其四个子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说明在实行生态工程设计和运行后农场取得了较大的生态、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8.
129.
丹麦的污水氧化沟脱氮,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六十年代,丹麦是认识到水体富营养化危害的少数国家之一。由丹麦工业大学和克鲁格(Krüger)公司率先开展污水生物脱氮、磷技术的开发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交替运行式氧化沟(Phased Isolation Ditch,PID)为主要特点的氮、磷治理工艺。自1973年建成第一家生物脱氮污水处理厂以来,目前丹麦已有三十多家生物脱氮、磷的污水厂,其处理能力达138万人口当量(60克BOD/天或 相似文献
130.
通过对岷江大咕噜沟1999-06-16泥石流的数次现场考察与观测,首先叙述了本次泥石流的活动及其危害情况,描述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指出了泥石流发生的原因,认为本次泥石流是由于大咕噜沟流域内物质的含水量较高,在连续暴雨的条件下其含水量超饱和,引起二岔沟以上南支右岸海拔3750m处的沟岸滑坡,进而产生泥石流的。然后对主沟沟床演变以及单侧支流入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识大咕噜沟主沟呈串珠状沟道,平面上宽窄相间,纵剖面为深潭-跌水形式,跌坎的形成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沟床枯本身为岩石或含有岩石,一种是两岸崩塌或滑坡而残留的粗大堆积物形成,一种是支流的冲出物或堆积扇形成。另外,同岸支沟在存在使主河逼近对岸,在岩坡稳定性较差的条件下,使对岸产生相当规模的崩塌或滑坡。最后,提出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