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安全科学   101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472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5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241.
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稳定的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考虑土体参数的变异性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可靠度理论,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力;以不同工况下地层参数及其极限支护压力比作为样本,待BP神经网络训练完毕后,即可预测大量给定地层参数工况下的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比,对其进行统计,得到概率分布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建立了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稳定的极限状态方程,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其进行可靠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管棚预支护的隧道,开挖面支护压力存在极限值,达到该值后,增加较小幅度的支护力,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隧道开挖面稳定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242.
瓦斯煤尘爆炸卷扬和消防灭火弹以及抑爆器是爆炸抛撒粒子群问题在工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基于离散颗粒元建立了爆炸抛撒粒子群模型,编写了计算爆炸抛撒粒子群程序.用自编程序对不同装填层数、不同颗粒粒径等粒子群抛撤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粒子群的初速度分布与颗粒数目满足正态分布.当粒子装填层数相同、粒径不同时,粒子云的厚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均近似于线性增长.在爆炸抛撒的早期,两种粒子云的厚度近似于相同;在爆炸抛撒的后期,小粒径颗粒形成的粒子云体积略大于大粒径颗粒的粒子云体积.  相似文献   
243.
城市绿地土壤入渗模型及参数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降雨径流法和正交实验L9(34)获得了天津中心城区绿地土壤入渗曲线,选取Kostiakov模型、Kostiakov-Lewis模型、Philip模型、Horton模型、Collis-George模型对土壤入渗过程进行描述,利用粒子群算法确定模型参数,使用剩余平方和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orton模型较常用的K...  相似文献   
244.
利用位于北京以及河北香河的两台地基Mie散射激光雷达、星载激光雷达、太阳光度计以及颗粒物监测仪等一系列仪器对发生在2008年5月底的一次沙尘事件进行立体监测并分析.结果表明,这起较严重的沙尘是由蒙古国输送而来,影响范围很广,持续时间较长,有三次明显的峰值,对应三次沙尘的来袭;沙尘的每次来袭都对应有先升温后降温的现象,并伴随有相对湿度的急剧下降;沙尘入侵前北京香河两地以细粒子为主,入侵后代之以粗粒子为主.  相似文献   
245.
最近,AST纳米技术委员会E56制定了2项新的标准,将为纳米材料测量领域的各类用户提供帮助。第一项标准是:ASTME2834《利用纳米粒子跟踪分析法(NTA),测量悬浮纳米材料粒子尺寸分布指南》;第二项标准是:ASTME2859《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法(AFM)测量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246.
三维粒子电极催化氧化活性艳红X-3B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Cu/γ-Al2O3、Cu-Co/γ-Al2O3粒子电极,TiO2/Ti为阳极、石墨为阴极,采用三维电极降解染料模拟废水活性艳红X-3B溶液,考察了粒子电极、槽电压、pH值、电解质浓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器能够有效的降解X-3B,粒子电极显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双组分粒子电极Cu-Co/γ-Al2O3比单组分粒子电极Cu/γ-Al2O3有着更好的催化效果,降解机制主要是电致·OH的间接氧化和粒子电极表面的直接氧化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47.
Polyaluminum chloride (PAC) was used as coagulant and suspended particles in kaolin water. Online instruments including turbidimeter and particle counter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demonstrating the impact on the flocculation effect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he parameter of the index weight of channels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 how the variation of floc particle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size ranges cause the decrement of turbidity.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floc particles in different size ranges contributed differently to the decrease of turbidity and that the index weight of channel could excellently indicate the impact degree of floc particles dynamic distribution on flocculation effect. Therefore, the parameter may significant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coagulation and sedimentation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optimal coagulant selection.  相似文献   
248.
2010年春季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和PM10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QMS,模拟研究了2010年3月东亚地区PM10气溶胶的时空演变,研究了19~23日沙尘暴暴发的过程,并将模拟结果与中国16个城市的PM10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模式对于PM10和沙尘具有好的模拟能力,可以合理地反映东亚地区PM10的时空分布和沙尘暴的演变过程;观测值和模拟值的总体相关系数达到0.705,两者平均值分别为124.8,165.5mg/m3.2010年3月份东亚地区PM10平均浓度处在较高水平,沙尘气溶胶是PM10的主要组分.3月东亚地区沙尘排放量约110.4Mt,其中68%重新沉降到地表.  相似文献   
249.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ozonation of ethylenethiourea(ETU) is conducted.The reaction of gas-phase ETU with 0.63 × 10-6 mol/L ozone is carried out in a 200-L reaction chamber.The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 resulted from the ozonation of gas-phase ETU is observed with a 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SMPS).The rapid exponential growth of SOA reveals that the atmospheric lifetime of ETU vapor towards ozone reaction is less than four days.The ozonation of dry ETU particles,ETU-contained water droplets an...  相似文献   
250.
This study screened out eluants for efficiently desorbing metal nanoparticles from plant root surface, and distinguished the proportions of CuO-nanoparticles uptake and adsor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