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5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40篇
安全科学   369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619篇
综合类   1675篇
基础理论   227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341篇
灾害及防治   20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生物多样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准确掌握区域尺度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空间格局,对于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和面临的威胁,以及选择保护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区域生物量、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地覆被因子,构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综合评估模型,并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对评估模型进行应用与验证。结果表明:(1)构建的评估模型能够反映研究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空间格局。经模型评价,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燕山山区和太行山山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坝上高原和平原地区,评估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2)研究区县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与模型评估结果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县域生物多样性指标中,物种特有性与模型评估结果之间相关性最高(r=0.699,P0.001),其次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r=0.680,P0.001)、稀有濒危物种丰富度(r=0.571,P0.001)、野生维管植物丰富度(r=0.544,P0.001)、外来物种入侵度(r=-0.437,P0.001)和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r=0.404,P0.001);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与模型评估结果间呈显著对数相关(r=0.540,P0.001),约70%的自然保护区分布在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构建的评估方法能够从区域尺度和栅格水平反映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从而为区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2.
为掌握区域性空气污染传输扩散时空规律,支撑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及应急管控,基于空气质量地面观测数据和时空数据挖掘算法,识别重污染气团的区域传输路径和传输强度,以2021年春季和冬季期间京津冀地区的PM2.5重污染过程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京津冀地区共发生17次区域重污染,长(>48 h)、中长(24~48 h)、短(<24 h)时间的污染过程分别为3、7和7次,长时间污染过程均发生在春季,污染强度较高,污染范围和传输范围覆盖整个区域;中长和短时间污染过程春、冬季均有发生,污染强度较低,前者影响范围(>80%)高于后者(<63%);中长时间污染过程的传输范围存在季节性差异。京津冀各城市的重污染过程污染传输强度系数普遍符合本地(0.32~1.00)>城市内(0.01~0.95)>城市间(0.00~0.28)的规律,其中,邢台市的城市间传输强度大于城市内传输,衡水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则低于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923.
Introduction Landfill is still the m ost com m on w ay to treat m ore and m ore m unicipal solid w aste (M SW ) in all over the w orld, especially in C hina (Feng and C hen, 2000). H ow ever, the leachate produced from landfill is very com plicated and va…  相似文献   
924.
探讨了近3000年来长江中游西部洪水灾害发展的人文因素。古代(3000—700aBP)人口较少,多择地势高的岗地居住,只有少数沿江城市需要堤防保护;长江干流洪水可多处分道散流,所携带泥沙导致云梦泽解体消亡。自宋代开始,低地筑垸围湖,与水争地,但九穴十三口畅通,洪水灾害不严重。明代(700—450a B P)几乎完全堵塞了荆江北流的穴口,荆北大堤联成一体,但堤防薄弱,出现过30次决口成灾。清代以来,随着人口激增,与水争地矛盾加剧,堤防加高培厚,使荆江河道洪水位大幅度上升,溃堤和溃坝洪水灾害较明代成倍出现。同时,历代的“舍南保北”政策迫使长江干流大洪水中过半水量与泥沙向南泄入洞庭湖,曾使洞庭湖面积扩至6000km^2,以后洞庭湖迅速淤积萎缩。1949至1985年间,人口又一次迅速增长,进一步加强围湖垦殖,大量通江湖泊面积萎缩。除1954和1998年那样人所共知的严重洪水灾害外,内涝渍水灾害也非常严重,人类与洪水的矛盾达到了顶点。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三峡大坝的修建,极大地改变了长江中游的水文情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村人口压力减轻,而21世纪初期降水相对较少,因此当前相当一段时间长江中游洪水灾害大为缓和。应抓住时机,总结经验,在人地和谐的现代水科学技术理念指导下,制定21世纪前半期,特别是2020年前的长江水利和水资源发展规划,促使人与洪水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25.
用KB-120型大气颗粒采样器采样,离子色谱法分析其中水溶性无机阴离子组分。结果表明,北京市燕山石油化工区大气颗粒物中和浓度随季节变化显著,夏季和平均浓度分别为9.40μg/m3和28.22μg/m3;秋季分别为4.12μg/m3和3.80μg/m3。  相似文献   
926.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的粒子污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航测发现,直径小于1μm的气溶胶粒子每毫升可达几万到几十万个,这类小粒子能沉积在肺泡中,对人的健康危害较大,而它们对能见度影响较小。这类细粒子的来源,除排放源以外,气态污染物的转化也是细粒子二次污染的重要来源。野外烟雾箱模拟实验表明,珠江三角洲二氧化硫转化率最高达12.7%/小时,影响SO2转化的因素是SO2起始浓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经估算,珠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火电站与拟建火电站所排放的SO2经转化,单是形成的硫酸盐细粒子(≤1μm)污染浓度,约为每毫升几万个,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广州城市大气污染物有机无机成分的分析表明,就对人体健康而言,广州市气溶胶中有机成分的污染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27.
氡-222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美国近年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公众接受3.6msV/a 剂量中55%来自氡~(-222)及其子体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把氡列为19种致癌物质之一,因此氡~(-222)及其子体对居民的潜在危害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为了解哈密地区生活饮用水氡~(-222)水平分布及居民所致剂量负担,我们对全区48个调查点100份水样用FD—125型氡氢分析仪以α-射气闪烁法进行了水中氡浓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哈密地区地面水、井水、自来水、泉水氡~(-222)浓度几何平均值(Bq/L)  相似文献   
928.
谈工伤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自1996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颁布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了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正式施行。截至2003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有4575万人,工伤保险基金滚存结余91亿元。2004年以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在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大事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行业和领域伤亡事故还在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安全生产发展不平衡。工伤事故预防是工伤保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德国,工伤事故预防已成为工伤保险的…  相似文献   
929.
谷怿宸  曹乐 《环境化学》2022,41(1):144-159
自1997年在死海地区的大气边界层中观测到午间臭氧浓度迅速下降的现象后,研究学者们即对该地区的臭氧耗损现象(ozone depletion events,简称ODEs)展开了研究.而在此之前,大气边界层内的ODEs现象普遍被认为只会发生在极地地区的特殊大气现象.本文综述了关于死海地区ODEs研究的发展历史,主要展示了促...  相似文献   
930.
基于GIS技术的黔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黔中地区作为研究区,采用GIS与RS技术,选取地形、土地、植被、气候、水文与石漠化等自然因子,以250 m×250 m栅格为基本单元,在评价单因子人居适宜性的基础上,构建人居环境指数(HEI)模型,探讨黔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4.16~88.97之间,平均值为50.02,空间分布上从西北向北、东、南,从中山地貌区域向低中山、河谷、槽坝区域递增,地形起伏度是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限制因子;(2)整个黔中地区以一般适宜区为主,占黔中地区总面积的31.76%,其次是临界适宜区,占25.16%,然后是比较适宜区23.13%,不适宜区为10.19%,高度适宜区最少,仅占9.76%;(3)最适宜居住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较小,植被覆盖度高,海拔高度适中,且降雨丰富、地表水资源丰富的中东部区域,不适宜区域分布在毕节市境内七星关区、大方县以及织金县等,平均海拔高度在1 700 m以上的区域,其余零星分布在研究区。 关键词: GIS;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黔中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