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4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401篇
基础理论   50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近代以来,人们对河流的大规模人工改造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国内外学者反思人工河流治理的问题,提出了近自然生态修复的治理理念,旨在将河流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大量探索。通过阐述近自然修复理念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提出近自然修复设计的主要原则和目标,并从河道形态设计、近自然岸坡修复技术、中观尺度河流栖息地改善技术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近自然河道修复工程技术手段,可为我国河道修复的理念和技术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2.
为完成国家教委《中国STS教育》课题的子课题之一《荒漠生态农业沿革考察》,作者自1991年来长期深入艾比湖沿岸,就艾比湖及其沿岸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的变迁、沿岸生态农业十大工程等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53.
从泥沙研究的角度概述了与河流泥沙有关的灾害及其分类,将黄河下游的泥沙灾害分成侵蚀型泥沙灾害与堆积型泥沙灾害两种情况,讨论了侵蚀型泥沙灾害,包括滩岸坍塌、河道整治工程出险,初步提出了侵蚀型泥沙灾害的减灾方略。  相似文献   
54.
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河道泥沙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河道泥沙及主要影响因素系统作了分析,认为地质、地貌及气候因子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人为活动加剧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河道泥沙主要来自金沙江下游,特别是下游干流河谷区间,流域的地面侵蚀与河道泥沙的空间关系不密切,影响输沙量的主要因素为年径流量和清水区年径流量,以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尽管水土流失治理对于流域的河道泥沙减沙效应显著,但短期内对流域干支流输沙量影响甚微。今后一段时间内金沙江流域河道泥沙不会有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55.
长江荆江分流河的河型及其洪灾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江荆江分流河的河道平面形态及其近百年来的演变特征、河道比降、河道沉积特征、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这些河道是一个统一的网状河流体系。对各主要河道的输水输沙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和洪水灾害特征进行了讨论,结合网状河流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洪灾防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6.
长江荆沤分流河的河型及其洪灾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江工分流河的河道平面形态及其近百年来的演变特征,河道比降,河道沉积特征,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这些河道是一个统一的网状河流体系。对各主要河道的水输少特征及其演化变真挚和洪水灾害特征进行了讨论庆河流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洪灾防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7.
58.
林玲 《环境》2009,(2):8-11
2008年12月,广州市海珠区检察院以检察机关名义,单独提起全省首例环保公益诉讼,状告一家污染河道的无证洗水厂,一审获判赔11万多元。“官告民”,这样的案例似乎并不多见,检察院又为何又成原告呢?  相似文献   
59.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湖泊之一,其流域面积27.25平方公里.受工业企业、居民区和旅游设施等点源污染以及地表径流,风景旅游区、农业区的肥料和农药,旅游景点开发等面源污染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湖水体屡有发黄、发黑、变味甚至干涸的记载.  相似文献   
60.
徐娜 《环境》2010,(1):42-44
<正>处理下水道的淤泥是每个城市市政工程的头疼之事,如果能将他们变废为宝,那可能大家就抢着要它了。淤泥肥料遭到农民抵制下水道的污水最终去向何处?各国的处理方式不一。在德国,每座城市的下水道污水最终流向一些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没有淤泥和有害物质的二次水可进入城市河道。因此,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