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4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安全科学   148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121篇
综合类   456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为降低电脱盐废水污染物含量并去除顽固有机物,采用Fe和Al电极对电脱盐废水进行电絮凝预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和共存离子检测等方法对电絮凝破乳分离机制进行分析,利用响应曲面方法(RSM)对电絮凝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电絮凝处理电脱盐废水15 min后,几乎检测不到碳数>11的有机物;反应20 min后,电脱盐废水在266 nm处紫外特征吸收值降低了55%,而电脱盐废水的2个特征荧光峰并未明显改变;反应20~25 min时,Ca2+、Mg2+、Cl的去除率达到最高,但Cl浓度随后又有所升高,显示出体系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采用Fe电极处理电脱盐废水时,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和总油去除率均与反应时间、电流密度符合二次回归模型,电流密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更为显著;电絮凝处理电脱盐废水的最优反应条件为电流密度4.2 mA·cm−2、反应时间25.4 min,此时COD去除率与总油去除率的模型预测值分别为80.8%和93.5%。可以推断,电絮凝以电场破乳、絮凝、气浮、氧化等耦合作用实现了电脱盐废水的高效破乳除油。本研究结果可为电絮凝技术处理电脱盐废水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2.
873.
灾难性的海洋石油污染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较详细地分析了海洋石油污染的概况、重大溢油事件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除了油船海难事故所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之外,海上油田开发是另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最大的一次油船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00万美元,而海洋石油泛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还远远超过其直接经济损失。文章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石油污染物的净化方法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74.
船舶油污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船舶油污水的来源及特点,阐述了目前国内外船舶油污水处理技术的分类、原理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75.
876.
PHBV泡沫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PHBV为基材 ,在不同的助剂条件下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制备了几种PHBV泡沫吸油材料 ,并进行了吸油性能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以三氯甲烷和乙基纤维素为助剂制备的PHBV泡沫吸油材料的吸油率、二次吸油率随着助剂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 ,而以乙酸纤维素为助剂制备的PHBV泡沫吸油材料的吸油率、二次吸油率随着助剂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 ,三者保油率的变化不明显。当达到最佳配比时 ,三种助剂制备的PHBV泡沫在 2 6℃原油下的吸油率可达 2 0倍 ,在 17℃原油下的吸油率可达 30倍。从吸油性能、成本和环保等方面综合考虑 ,以乙酸纤维素作为助剂的制备方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877.
油基钻井岩屑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是制备成块状固化体,但固化体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多环芳烃浸出的风险。采用固体中无机组分有效量测试(NEN7371)方法和块状材料中无机组分的扩散实验(NEN7375)方法,研究固化体内萘、蒽、荧蒽、苯并(b)荧蒽和苯并(a)芘5种多环芳烃的释放特性,评估其浸出释放风险。结果表明:5种多环芳烃的有效释放率均在2%以下,其中苯并(a)芘有效释放率最高,浸出液中浓度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限值;在静态浸泡释放特征试验中,5种多环芳烃的释放集中在浸出前期,前16 d累积释放量占64 d累积释放总量的比值均超过78%;5种多环芳烃释放机理包括扩散控制、溶解释放、延滞释放、耗竭和表面冲刷,固化体中不同多环芳烃释放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以扩散控制为主,后期均表现为耗竭机制。  相似文献   
878.
孙林枫 《环境化学》1990,9(2):46-50
本文报导利用藻类恒化连续培养污染研究方法,研究胜利原油、渤海原油和油分散剂Corexit 9527慢性和急性污染对藻类胞内外有机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慢性污染实验中,三角褐指藻的DOP减小,POP随原油不同而增大或减小,社氏盐藻的DOP和POP均减小;二种藻的DOP/POP的比值增大.在急性污染实验中,三角褐指藻的DOP和POP均减小,杜氏盐藻的DOP减小,POP增大;二种藻的DOP/POP的比值减小.原油中加人油分散剂后原油的影响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879.
8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