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7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817篇
安全科学   457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233篇
综合类   2343篇
基础理论   356篇
污染及防治   228篇
评价与监测   276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471.
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代前言)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扬祖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全国大气污染从总体上看,仍然十分严重。全国570个城市烟尘型污染与10年前相比,虽然稍有改善,但环境质量仍很差,符合   相似文献   
472.
近地面臭氧污染过程和相关气象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3的污染过程,进行了包括全天24h3浓度和气象参数的观测。分析了高浓度3日的气象条件,表明高压天气形势、晴天少云、日照持续、气温升高、湿度低、温度垂直梯度和Ri数较高等是形成高浓度3的有利条件。从3浓度全天24h的观测结果发现,除12:00~14:00的主峰外,在0:00~4:00还有一个次峰。所有例子都表明3浓度日变化和各气象因子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当风速和太阳辐射同步增减时,共同促使3浓度增大,使3在中午出现显著的峰值,当风速值出现在其他时间时,也可以使3出现次峰。   相似文献   
473.
厦门近海海域海水二甲基硫排放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气环境;环境质量评价;集对分析;联系度;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74.
通过对1995 ̄1997年采暖期乌鲁木齐铁路地区70台锅炉的烟尘监测,对铁路地区的锅炉除尘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该区现有锅炉和除尘器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75.
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cVMSs)因进入环境后存在潜在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样测定滁河南京段地表水、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3种cVMSs的浓度水平,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38.1%、95.2%、100%,总含量范围为13.66~77.90 ng·L-1,平均值为47.82 ng·L-1;沉积物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66.7%、86.7%、100%,总含量范围为0.56~49.74μg·kg-1,平均值为13.95μg·kg-1;土壤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66.7%、20%、100%,总含量范围为1.90~7.05μg·kg-1,平均值为3.57μg·kg-1。地表水和土壤中D6的检出浓度最高,沉积物中则为D5,对比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结果,cVMSs处于中低水平。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滁河南京段水体中cV...  相似文献   
476.
整理2014—2018年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分别从年际间、交通流量较大的监测点间的污染物浓度指标变化分析空气质量.结果表明:2014—2017年,除O3外,PM2.5,PM10,SO2,NO2,CO浓度指标值均呈下降趋势,2018年各指标变化不明显;2014年、2015年奥体中心空气质量相对较差,2016年、...  相似文献   
477.
新一代大气扩散模型(ADMS)应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应用一般的高斯模型与新一代大气扩散模型 (ADMS) ,分别计算了朝阳市区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的SO2 日均浓度 ,并与实测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应用ADMS模型可以得到与实测浓度较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78.
絮凝沉降法强化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絮凝沉降法强化城市综合污水的一级处理 ,该方法简易高效 ,运行灵活 ,出水水质稳定 ,对中低浓度的城市污水而言在技术上可靠 ,经济上可行。  相似文献   
479.
Limited oxygen supply to an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had been demonstrated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mprove elemental sulfur(S0) recovery, coupling sulfate reduction and sulfide oxidat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dissolved oxygen(DO) on the microbial functional structures in these systems. We used a high throughput tool(GeoChip) to evaluat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in a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 reactor under micro-aerobic conditions(DO: 0.02–0.33 mg/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compositions and structures were dramatically altered with elevated DO levels. The abundances of dsrA/B genes involved in sulfate reduction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 0.05, LSD test) at relatively high DO concentration(DO: 0.33 mg/L). The abundances of sox and fccA/B genes involved in sulfur/sulfide oxidation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 0.05, LSD test) in low DO concentration conditions(DO: 0.09 mg/L)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continuously elevated DO levels. Their abundances coincided with the change of sulfate removal efficiencies and elemental sulfur(S0)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in the bioreactor. In addition, the abundance of carbon degradation genes increased with the raising of DO levels, showing that the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s(e.g., fermentative microorganisms) were thriving under micro-aerobic condi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s of micro-aerobic conditions on the microbial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sulfatereducing sulfur-producing bioreactors, and revealed the potential linkage between function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reactor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480.
嗅觉测定技术的进展与恶臭污染管理政策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湘中 《环境科学》1999,20(2):107-109
介绍了3种有关恶臭的测定方法及其发展趋向,即色谱质谱法(GC/MC),电子算法和嗅觉测定法,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以臭味浓度作为恶臭污染的控制指标,嗅觉测定法是广泛接受的臭味测定方法,本文就嗅觉测定法的定义,设备及其质量控制的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比较了欧洲、美国、溴大利亚以及香港等地区当前对于恶臭污染的将嗅觉测定法进行标准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