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0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558篇
安全科学   334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317篇
综合类   2193篇
基础理论   412篇
污染及防治   138篇
评价与监测   329篇
社会与环境   325篇
灾害及防治   16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319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91.
何平 《上海环境科学》1994,13(10):31-32
1 前言 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是天然水体中还原性物质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普遍采用酸性高锰酸钾法测定。该方法取样量大,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欠佳,且回滴时需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本文以分光光度法测定COD_(Mn)值,方法精密度及准确度均较高,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加标回收率为98.6%~102.3%,曲线斜率相对差值为4.3%。  相似文献   
992.
徐州市区故黄河底泥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故黄河表层底泥和底泥剖面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系统测试,运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故黄河底泥进行了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故黄河底泥基本未受Cr、Ni的污染,个别采样点受到重金属元素Cu和Pb的中等程度污染,大部分采样点受到Zn的中等程度及以上污染,且Zn含量分布范围宽,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依次为:Zn>Cu>Pb。潜在生态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故黄河底泥内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的潜在危害很轻。  相似文献   
993.
利用马尔柯夫过程预测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我国北方典型草原模式地段之一的锡林河流域草原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两个时期遥感影像解译的植被类型图衍生出草原植被退化图。在对草原退化图统一网格化后,计算各网格草原退化指数,并加以分级,确定不同草原退化等级之间转移概率,并应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防止草地退化的根本性措施,草原退化态势还将继续下去。以每个网格草原退化指数值为各网格草原退化状况划分依据,以3km×3km网格为统计单元,在流域总面积为10701km2情况下,预测结果是:2005年,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为3级的网格总面积是3776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5.29%;4、5级网格面积之和为5427km2,达到流域总面积的50.71%。2025年,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为3级的网格面积总和是3389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1.67%;4、5级网格面积之和为6406km2,达到流域总面积的59.86%。  相似文献   
994.
金州湾近岸海域水质污染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 ,对金州湾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进行评价。采用秩相关系数法 ,检验 5年来的污染趋势 ,同时对其污染原因加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力求为金州湾的治理改造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影响SERES2000COD自动监测仪数据质量因素很多,现就实践中影响较大的关键性的几个技术问题提出来讨论:包括仪器工作原理,工作曲线的确立,配制的化学试剂准确性对监测数据结果的影响及蠕动泵管的使用和更换条件.严格遵守SERES2000COD自动监测仪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地发挥它所具有性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6.
数值预报方法在广州空气质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污染预报涉及到多介质、多界面、多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和耦合的多学科问题,文中概括地论述了空气污染数值预报的基本特征(尺度及预报时效、时空分辨率、多物质性、理化生过程耦合、城市空气污染气象与污染物排放特征);数值预报系统的基本构成(气象场预报和浓度场预报);模式原始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边界场、背景场和初始条件的处理;计算过程中Meso-α模式和Meso-β模式资料同化的处理以及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的实际业务操作的及时性、可行性和准确性均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7.
陈平  杨娟 《四川环境》2019,(4):56-62
通过2014~2018年西溪河水质断面监测数据,利用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分析了西溪河流域的水质情况,并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该河流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2018年西溪河流域的空间分布差异和时间变化,总结了流域水污染特征和水质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西溪河来水受上游城镇影响水质较差,中游水体经过自净作用有所好转,下游城区段污染上升明显。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源和上游农业面源污染,中下游农业面源及畜禽养殖污染受到了较好的抑制。  相似文献   
998.
为了筛选出适用于甘河水生态评价的硅藻指数,合理评价甘河水生态健康状况,2018年8月在嫩江支流甘河调查了19个点位的着生硅藻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应用21种硅藻指数对甘河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采用箱体图法分析了所选硅藻指数的适用性,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了硅藻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最后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硅藻指数在甘河评价正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所选硅藻指数中,IBD(biological diatom index,硅藻生物指数)、EPI-D(diatom eutrophication pollution index,富营养污染硅藻指数)和IPS(specific pollution sensitivity index,特定污染敏感指数)的评价结果区分度最好,最适用于甘河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价.②甘河丰水期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约70%的点位水生态健康状况为健康、较好和一般,约30%的点位水生态健康状况为较差和极差,极差的点位全部位于甘河下游区域.③硅藻指数与CODCr的相关性对硅藻指数评价正确率有显著影响(P < 0.01),硅藻指数与CODCr相关性越强,评价的正确率越高;物种覆盖度对硅藻指数评价的正确率也有影响,但不显著,各点位最小物种覆盖度高于65%时,物种覆盖度对藻指数评价的正确率影响较为明显.研究表明,硅藻指数可以有效地评价水生态健康状况,但硅藻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等因素会影响评价的正确率,因此选择合适的硅藻指数进行研究区域的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价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99.
地下水水质评价是地下水污染防控和水环境管理的基础.不同评价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至关重要.目前,缺乏科学、客观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筛选技术.基于此,以洛阳市为例,采用内梅罗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基于免疫进化算法优化的普适法(简称"普适法")3种方法开展地下水水质评价,通过建立级别差方法,定量筛选最适用评价方法.结果表明:①模糊综合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普适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普适法-内梅罗指数法3种统计方法计算得到的级别差小于0的比例占比分别为34.62%、19.24%和46.16%,大于0的占比分别为19.23%、23.07%和26.92%,因此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得到的地下水水质级别 < 普适法评价得到的地下水水质级别 < 内梅罗指数法评价得到的地下水水质级别.②模糊综合评价法最适用于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采用该方法评价得到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分为优良(Ⅰ类)、良好(Ⅱ类)、较好(Ⅲ类)、较差(Ⅳ类)和极差(Ⅴ类)5类(参照GB/T 14848-2018《地下水质量标准》),以良好和较好水质为主,造成地下水水质较差的组分主要为CODMn、总硬度、硝酸盐和汞.研究显示,级别差法可作为定量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筛选技术,能够为地下水水质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北沙河上游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分布特征解析和等级分区是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的关键.为了弥补PNPI(potential non-point pollution index,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模型中专家评价法主观赋权的不足,引入均方差决策法,并采用改进后的PNPI模型分析1980-2017年北京市北沙河上游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划分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等级.结果表明:①均方差决策法根据土地利用指标、径流指标和距离指标集的数值离散程度确定各指标权重,其结果可体现各指标权重随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的特点.②1980-2017年土地利用指标、径流指标和距离指标的平均权重分别为0.49、0.18、0.33,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风险相对影响较大.③受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北沙河上游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呈西北部山区低、东南部平原区高的分布特征.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潜在非点源污染极高风险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由旱地和园地逐渐演变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地和建设用地.研究显示,非点源污染风险高低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可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降低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