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74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4 毫秒
71.
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生代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对新几内亚火山岩的10个化学分析数据与典型埃达克岩进行对比,讨论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微量元素特征为高锶(一般大于400×10-6),Sr/Y比值平均>41.7;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Sr、Ba正异常峰和明显的Nb、Th负异常.Y和重稀土元素Yb含量很低(分别为≤20×10-6和1.9×10-6).稀土元素表现为LREE富集模式,La/Yb比值平均为9.3~27.8.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的Mg#值>0.45;87Sr/86Sr一般小于0.7045.巴布亚新几内亚埃达克岩分别位于弧-陆碰撞带大地构造环境中的大洋岛弧和大陆边缘造山带中.埃达克岩的分布区域与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和浅成热泉金矿成矿带的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72.
若尔盖湿地3种无尾两栖类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态位宽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种无尾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norana 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成体和亚成体在7个生境因子(牧场性质、牛粪数量、植被高度、植被盖度、距水塘距离、地表温度、地表湿度)上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岷山蟾蜍成体在牧场性质、牛粪数量、植被盖度、地表温度、地表湿度5个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最窄,其亚成体在牧场性质、牛粪数量、植被高度、距水塘距离、地表湿度5个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最宽;倭蛙亚成体在牧场性质、牛粪数量、地表温度、地表湿度4个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最窄,而其成体在牛粪数量、植被高度、植被盖度、距水塘距离4个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最宽;高原林蛙在微气候因子的两个维度上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而在水塘距离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值则很小.当人类活动导致生境变更时,倭蛙的反应最为敏感;比较3种无尾两栖类在不同生长阶段(成体、亚成体)的生态位宽度,发现它们利用资源的策略不同.表3参16  相似文献   
73.
阿特拉津对弹琴蛙(Rana adenopleura)蝌蚪微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在d1、d3、d7、d14,观察空白对照(CK-)、水溶助剂0.1mL/L二甲基亚砜对照(CK )、阿特拉津0.01mg/L(ρ1)、0.1mg/L(ρ2)、1mg/L(ρ3)和10mg/L(ρ4)溶液中弹琴蛙(Ranaadenopleura)蝌蚪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细胞数.结果表明,d14时,ρ1、ρ2、ρ3和ρ4组蝌蚪的微核率分别是CK-的2.25、2.50、4.25、5.11倍(P<0.05),说明阿特拉津可引起蝌蚪血红细胞微核率升高;且与d1、d3、d7相比较,微核率随着时间的延长有升高的趋势.d14时,ρ2、ρ3和ρ4组蝌蚪的总核异常率(含微核率)分别是CK-的2.59、2.17、1.96倍(P<0.05),说明阿特拉津也可引起蝌蚪血红细胞总核异常率升高.图2表1参17  相似文献   
74.
研究了氮素在水陆交错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氮素水平分异显著高于下层(NH4^ -N除外)且随水分梯度分异;表层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基本上呈由近水体向高岗地带递减的分异趋势;但下层土壤氮素分异因形态不同而异,NO3^--N含量由中间带向两侧递减,NH4^+-N变异方向则与表层变异相反,K-N、OR-N与TN分异趋势相似且与表层变异一致;NO3^--N因具有迁移性和易淋失性而使其空间分异最为显著;NH4^ -N较稳定,易被土壤胶体所吸附不易向下淋失,空间分异程度最小;K-N、OR-N与TN垂直分异趋势也具相似性;水陆交错带湿地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与SOM和TP密切相关,而pH值对氮素分异的影响则不太显著。  相似文献   
75.
朱强  刘学敏  张松柏  李磊 《安全》2019,40(7):72-75
为了保障陆上气田冬季天然气安全生产,防止因天然气水合物导致安全事故,采用鱼骨图法对陆上气田天然气水合物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分析显示,导致天然气水合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现在天然气产能建设和日常生产管理各环节,以及单井、输气管道和集气站各生产场所,为防止天然气水合物产生,针对原因采用5W1H法进行管理,从而达到对冬季天然气生产主要安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目标。  相似文献   
76.
本文对赣南横市地区坪市花岗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56.1±3.8 Ma和441.3±5.2 Ma,表明坪市花岗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坪市花岗岩体的铝饱和指数为1.1~1.29,K_2O/Na_2O为0.97~1.51,属强过铝质及高钾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总量为(113~250)×10~(-6),轻稀土元素富集,稀土配分模式呈明显的右倾型;δEu为0.38~0.67,Eu亏损中等偏高;岩体Rb、Th+U、La+Ce、Nd、Zr+Hf+Sm相对富集,Ba、Nb、Sr、Ti相对亏损。岩体Rb/Sr为0.60~2.82,平均1.66,明显高于大陆地壳平均值和上地壳平均值,具壳源花岗岩特征。坪市花岗岩体形成于早古生代晚期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华夏古陆块与扬子古陆块在新元古代碰撞拼贴之后发生裂解,在中奥陶世至志留纪上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质岩浆,在碰撞至后碰撞过渡期上升至地壳浅部形成的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77.
威奇法姆油田属于西欧最大的陆上油田,由英国石油公司开发。它地处美丽的风景保护区,享有盛名的科夫堡和侏罗纪海岸世界遗址等多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就在周围。这家英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商深知,在此地开采石油,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威奇法姆油田现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油田”。  相似文献   
78.
三种蛙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影响因子及与栖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房世杰 《生态环境》2005,14(2):234-238
以滇蛙Ranapleuraden、无指盘臭蛙R.grahami和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为研究对象,应用血红蛋白(Hb)氧解离曲线分析方法,探讨在海拔差异程度不明显的情况下3种蛙Hb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并结合它们栖息小生境的分化,阐述可能影响其Hb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生态分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种蛙Hb氧和能力具有稳定的半饱和氧分压(P50)值,其中滇蛙和无指盘臭蛙的P50值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的氧解离曲线几乎重叠;而昭觉林蛙的P50值与另2种蛙的种间差异均显著(p<0.05),它们的氧解离曲线相互明显分离。这3种蛙Hb氧和能力的强弱关系是:滇蛙Hb氧和能力略大于无指盘臭蛙,而远大于昭觉林蛙。导致3个相近种Hb氧和能力变化的原因为:血液的pH值和PCO2是影响Hb氧合能力的主要因素;皮肤的通透性影响Hb氧和能力;不同种类活动方式和栖息小生境的差异,甚至季节变化均影响血液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9.
以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种子为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水培培养法,研究不同ρ(Mn2+)(0、50、100、200、300、400和500 mg/L)对美洲商陆种子发芽参数(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及幼苗生长指标(鲜重、芽长和根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n2+处理对美洲商陆种子发芽产生负效应,降低了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提前了种子集中萌发时间;低浓度Mn2+(≤200 mg/L)处理促进幼苗生长,但随着ρ(Mn2+)增加,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且对芽的抑制大于对根的抑制;随着ρ(Mn2+)升高,美洲商陆幼苗SOD活性先升后降,ρ(Mn2+)为200 mg/L时达最大,在SOD活性升高时,MDA含量缓慢增加,在SOD活性降低时,MDA含量骤然增加,表明美洲商陆幼苗SOD活性与丙二醛含量存在某种关系,此外,美洲商陆幼苗对Mn2+胁迫具有一定耐性,其耐性机制可能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关;高ρ(Mn2+)对美洲商陆幼苗产生毒性,其毒性机制可能与膜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80.
Dechlorane Plus(DP), a flame retardant used as an alternative to decabromodiphenylether, has been frequently detected in organisms, indicating its bioaccumulation and biomagnification potential in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species. However, little data is available on the bioaccumulation of DP in amphibians. Dechlorane Plus and its analogs(DPs) were detected in the liver, muscle and brain tissues of wild frogs(Rana limnocharis),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an e-waste recycling site, Southeast China. DP, Mirex, Dec 602 and a dechlorinated compound of DP(anti-Cl11-DP) varied in the range of 2.01–291, 0.650–179, 0.260–12.4, and not detected(nd)–8.67 ng/g lipid weight, respectively. No difference of tissue distribution was found for syn-DP, Mirex and Dec 602 between the liver and muscle tissue(liver/muscle concentration ratio close to 1, p 0.05). However, higher retention was observed for anti-DP and anti-Cl11-DP in the frog muscle relative to the liver tissue(liver/muscle concentration ratio 1, p 0.05). Additionally, the blood-brain barrier was found to work efficiently to suppress these compounds entering brain tissues in this species(liver/brain concentration ratio 1, p 0.05),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was a key factor impacting the extent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Compared to levels in the muscle and brain tissue, a preferential enrichment of syn-DP was observed in the liver tissue, suggesting the occurrence of stereo-selective bioaccumulation in the wild fro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