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9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安全科学   22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695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681.
在阐述城市河流滨岸带的界定、结构、功能以及滨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的基础上,选择以上海市苏州河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地利用解译、有机污染综合指数、野外调查评分等方法处理数据,将河流与河段两个尺度上的滨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与河流水质和调查河段的景观适宜性进行相关比较研究,进一步结合上海市不同历史时期和现状背景揭示了苏州河滨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环境效应和社会环境效应,同时提出城市河流滨岸带的适应性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用地及农业用地的减少和居住用地、城市绿地与道路用地的增加、不透水面积的整体微减是苏州河滨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②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的变化趋势最为显著,并与有机污染综台指数变化趋势的相关关系较显著;③不同河段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透水面积率与相应河段的景观适宜性之间的关联性很大.  相似文献   
682.
香附子对不同土壤水分梯度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三峡消落带内的土壤水分梯度变化,设置了4个不同梯度处理,包括轻度水分胁迫(干旱T1)、常规水分条件(对照CK)、土壤水分饱和(半淹T2)与过饱和(全淹T3),测定香附子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适应性.结果发现,除表观CO2利用效率表现出一定的负向响应以外,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等其它生理特性指标受水分梯度变化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水淹逆境中,香附子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均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响应,而CO2饱和点及CO2补偿点则出现了正向响应的表现;在轻度水分胁迫条件下,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CO2补偿点不同,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及CO2饱和点表现出正向响应.说明在一定时期内香附子对水分胁迫与水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将其用于三峡消落带的植被恢复建设.  相似文献   
683.
三峡库区万州段不同类型消落带土壤磷形态贮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水库成库以来,消落带土壤磷流失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通过对三峡水库消落带万州段长江干流及回水区苎溪河和密溪沟土壤磷形态分析,研究了不同水力特征和人类活动对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磷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万州段消落带土壤pH值、有效磷(A P)含量分布特征为长江干流>苎溪河>密溪沟,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布特征为苎溪河>长江干流>密溪沟,有机质(SOM)含量分布特征为密溪沟>苎溪河>长江干流,总氮(TN)含量分布特征为苎溪河>密溪沟>长江干流,总磷(TP)分布特征为密溪沟>长江干流>苎溪河。土壤水溶态磷(H2O P)、盐酸提取态磷(HCl P)、氢氧化钠提取态磷(NaOH P)、碳酸氢钠提取态磷(NaHCO3 P)、残渣态磷(Residual P)分布特征为:Residual P(65514 mg/kg)> H2O P(5177 mg/kg)>HCl P(3999 mg/kg)> NaOH P(2588 mg/kg)> NaHCO3 P(2224 mg/kg),以Residual P和H2O P为主,在干湿交替的条件下H2O P将继续向水体迁移。人类农业及旅游开发活动或将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保肥性能,土壤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 Po)和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 Po)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长江干流>苎溪河>密溪沟。消落带土壤磷各形态中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 Pi)、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NaHCO3 Pi)、NaHCO3 Po、H2O P均与有A P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来源具有同源性。密溪沟氮磷污染不同源,密溪沟有农村居民且开发旅游,人类生活废水是磷素的主要来源,而氮素主要来源于农业施肥的流失。  相似文献   
684.
压力管道因完整性损坏等问题易发生泄漏失效,提升泄漏管段的应急维抢修装备技术水平,能有效阻止因为管道泄漏造成的生产停产、火灾爆炸事故和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不停输带压开孔封堵、管道在役焊接修复、管道内衬修复和管内高压智能封堵器等管道不停输带压堵漏与修复装备,以及海底、高寒区、山区跨越段和沼泽地等特殊环境下压力管道维抢修装备的国内外技术进展。最后,对压力管道泄漏事故应急维抢修装备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85.
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铜)铜板带厂主要生产铜及其合金板、带、箔材,是我国最大的铜板带生产基地。洛铜铜板带厂近年来运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大力推行“6S”管理,带动企业精益生产方式的全面推进,提升了各项职能的管理水平。其安全管理逐步形成了以领导安全责任制、月综合评价挂旗制度、安全例会制度、领  相似文献   
686.
为动态监测洱海水体富营养污染物,利用遥感技术对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的核心参数——叶绿素a质量浓度进行反演,建立适合当地当季的反演模型,对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进行宏观监测;通过洱海的秋季Sentinel-2影像和实测叶绿素a质量浓度数据,使用参数相关分析方法选取反演波段,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随机选择7个样本点对2种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后,对洱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进行反演。结果表明:Sentinel-2数据与叶绿素a质量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7, P <0.001),且分别在单波段、单波段比值和双波段比值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波段及波段组合为B6、 B7/B6和(B6+B8)/(B7+B8a);隐含层神经元节点数为4的3层BP神经网络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最小,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002 8和0.925;2019年10月12日、11月9日,洱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空间上均呈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状态;BP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为21.36%、均方根误差为0.002 8、决定系数为0.92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为27....  相似文献   
687.
探究包气带氮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对地下水“三氮”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包气带水分及溶质运移高度非线性且土壤层状界面动力学过程复杂,包气带岩性结构对氮元素迁移转化的作用机制是亟待破解难题之一。文章通过双环原位入渗实验,开展了“上细下粗”型包气带岩性结构对“三氮”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的研究。双环内氨氮溶液质量浓度为85 mg·L-1(以N计),入渗过程中利用EC-5土壤含水率仪实时监测土壤含水率变化,定期从预留取样孔(井)采集土壤与地下水样品,密封冷藏运送至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1)“三氮”污染物在层状包气带垂向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氨氮主要聚集在包气带上部0—355 cm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0.66 mg·kg-1;亚硝酸盐氮主要聚集在包气带中部250—400 cm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1.55 mg·kg-1;硝酸盐氮主要聚集在包气带上部0—35 cm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26.69 mg·kg-1。(2)“上细下粗”型岩性结构形成的毛细壁垒效应对氨氮和硝酸盐氮皆具阻滞作用。氨氮、硝酸盐氮污染物分别...  相似文献   
688.
城市污染环境中适生树种滞尘能力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介绍了太原市近十年颗粒物污染状况,对长期生长在严重空气污染环境中的绿化植净化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能力进行了调查测试,就不同树种叶片滞尘量和单株树木滞尘能力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89.
老王寨金矿、墨江金矿和大坪金矿是哀牢山金矿带中较为典型的三个重要金矿床,本研究选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顺磁共振法确定了这三个金矿床的成矿年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关哀牢山金矿带的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690.
以云南大理洱海流域为例,应用区间数量优化模型对流域的农林土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洱海流域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调整方案因分区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