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9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安全科学   22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695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41.
针对目前云南高原湖泊洱海流域地区蔬菜生产现状,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探索影响洱海流域蔬菜生产的障碍因素和蔬菜生产活动对洱海的负面影响因素,提出解决这些影响因素的对策措施。对发展洱海流域地区自然经济,保护洱海,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42.
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1995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的土地利用分布地图,采用GIS叠加功能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应用长周期水文分析模型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nent),基于30年的降水日序列模拟了3个时段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并通过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定量关系参数,估算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模式下营养盐污染的产出量,分析了面源污染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输出响应。分析结果显示,营养输出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利用向面源污染高产出的建筑用地转变,以及径流总量的增加。1984年总氮产出为70.103t/a,2000年增加到86.667t/a,16年间共增加了23.628%;1984年总磷产出为10.497t/a,到2000年增加到15.413t/a,16年间共增加了46.832%。营养盐输出变化主要集中于丘陵间地和下游湖滨平原河网地区。最后,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的定量研究,分析了控制面源污染物增加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43.
地质体材料剪切带内部的常剪切应变点及速度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峰后线性应变软化的地质体材料,剪切带内部的总剪切应变等于弹性剪切应变(由经典弹性理论描述)及由微结构效应而引起的局部塑性剪切应变(由非局部理论或梯度塑性理论描述)之和。若剪切应力—塑性剪切应变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称之为软化模量)小于剪切弹性模量的两倍,则在剪切带的任一剖面内存在两个总剪切应变不依赖于剪切应力的点,称之为常剪切应变点。在这两个点上,弹性剪切应变的降低和局部塑性剪切应变的增加处于平衡状态,总剪切速度达到它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两个常剪切应变点之间,局部总速度随剪切应力率的降低而增加。剪切带内部的局部总速度分布是非线性的,这与通常采用的剪切带内部速度的线性分布假定(忽略微结构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944.
氨氮在大厚度包气带土层中迁移转化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嘉峪关市土地自然处理系统是以亚砂土为主要介质的自然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垂直渗流为100m厚的包气带,通过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因主要的净化及反应机理均发生在包气中,因而对包气带水流和传质过程进行了模拟,以确定污水土地处理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在包气带模拟中,水流模拟采用二维不饱和水流模型,水质模拟采用一维不饱和水质模型,在对包气带水流进行模拟时采用了二维模型,较好地反映出了包气带水流的状态,采用ADI交替方向隐式差分,保证了计算的稳定和收敛,对包气逞溶质迁移采用隐式差分方法,获得了NH4^ -N在包气带土层中的迁移规律和污染预测数据。  相似文献   
945.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已成为地下水的潜在污染源,给城市供水安全带来了极大风险。以北京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3种典型包气带介质为研究对象,以Br-为示踪剂,采取土柱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场区3种典型包气带介质饱和与非饱和状态下的Br-迁移速率的比较,探讨包气带介质对污染物的阻滞能力。结果表明,Br-在不同包气带介质饱和状态下的迁移速率为中砂>细砂>砂质粉土,这可能与不同介质中粉粒和粘粒的含量有关,同时介质的有机质含量也会影响Br-的迁移速率,但前者因素占了主导作用;在Br-迁移过程中,不同包气带介质的含水量是影响其迁移速率的主要因素,若能合理控制场区的地下水位,使得包气带介质长期处于非饱和状态,将会大大延缓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向地下水迁移;针对特定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可采取抽水等措施,控制场区的细砂和砂质粉土层处于非饱和状态,充分利用包气带介质在非饱和状态时较强的污染物阻滞能力,阻隔或延缓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中。  相似文献   
946.
潜水丁坝在湖滨带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保护和稳固湖滨带,在太湖梅梁湾进行生态恢复研究,并成功地实施了示范工程.沿湖滨带共构筑14道潜水丁坝,每道长23~28 m,坝间距为40~80 m,坝上种植芦苇和菰.构筑的潜水丁坝能经受住太湖常见大风袭击和湖流淘蚀,芦苇和菰等长势良好,湖滨原有芦苇带在一定水深范围内每年向湖延伸2~5 cm,坝上其他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螺蛳等自然繁衍.潜水丁坝所起作用为利用自然力改变岸边流场,使泥沙在湖滨带预定沉积区内沉积,减缓岸边侵蚀和降低沉积物再悬浮,从而为湖滨带水生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境条件.研究发现,在微风条件下,潜水丁坝群能有效拦截麇集于岸边的蓝绿藻,并在湖滨带进行消化降解.研究提出的构筑潜水丁坝并种植水生植物的方案为湖滨带生态恢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947.
湖滨带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不锈钢气体采集箱,在太湖梅梁湾湖区,沿水体至陆地方向对植被型和裸露型湖滨带进行温室气体N2O的原位排放观测。结果发现两种类型湖滨带N2O排放均显著高于临近的开阔水体,可以达到10~100倍,水位变幅区是湖滨带温室气体N2O排放的峰值区,是陆向和水向辐射区的5~10倍。在观测期间,N2O排放通量的范围为-159.2~1565.6μg·m-2·h-1,具有明显的时空梯度变化,时间上,9月份最高,随着气温的下降和芦苇的衰亡而逐渐减少,在1月份最低;空间上,自水向辐射区至陆向辐射区,先逐渐升高,在水位变幅区达到峰值,然后再降低。该结果初步说明了湖滨带是温室气体N2O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排放源,而目前IPCC对水体N2O排放的估算可能存在很大的疏漏;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滨带是湖泊脱氮的重要区域,其对缓解湖泊氮污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8.
安徽沿江地区4种蛇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游蛇亚科4种蛇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黄链蛇2n=46.虎斑游蛇2n=40,第4号染色体(No.4)有随体.鸟梢蛇和紫灰锦蛇2n=36,鸟梢蛇的No.5短臂近着丝粒区有一次缢痕.虎斑游蛇No.5为性染色体,其余3种的性染色体为No.4.这4种蛇均为AF=50;C带型的种属性特征明显,其中紫灰锦蛇的端粒型C带特别发育,其余三种以着丝粒C带较发达.黄链蛇、虎斑游蛇和紫灰锦蛇的W染色体C带正染呈现整条异染色质化;银染结果4种蛇均只显示一对NORs,但其分布不同,其中虎斑游蛇NORs呈异态现象.文章讨论了核型的演化和次缢痕、NORs及C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9.
湖滨带的功能及其管理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湖滨带功能主要包括:缓冲带功能、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功能、护岸功能和经济美学价值。湖滨带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物群落结构的逆向演替及生态功能的下降,退化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湖滨带管理的核心是湖滨带植被的正确管理,管理的目标是保护与湖滨带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其管理措施主要包括:(1)建立植被缓冲带;(2)加强湖滨带规划和管理的政策研究;(3)加强湖滨带生态监测系统及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4)促进湖滨带管理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950.
黎艺明  李才 《环境化学》2013,32(1):166-167
在我国填埋仍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垃圾产生的渗滤液量大、组分复杂,重金属及有机物含量极高,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污染严重[1].渗滤液污染地下环境的过程主要包括污染物质在包气带中的垂向运移和透过包气带后在含水层中的侧向运移.因此,包气带是阻止渗滤液污染含水层的天然屏障,可以通过对污染物质的阻截和自然衰减,起到削弱污染、保护含水层的作用.因此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物,特别是在不同岩性包气带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