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7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1086篇
安全科学   130篇
废物处理   132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1889篇
基础理论   415篇
污染及防治   516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以雌酮(E1)、雌二醇(E2)、双酚A(BPA)、壬基酚(4-NP)、辛基酚(4-t-OP)和三氯生(TCS)这6种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为对象,研究其在广州市流溪河水体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雌激素活性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4个监测点均有EDCs检出,总范围在26.07~7 109.5 ng·L-1,以4-NP贡献最高(78.62%),其次为BPA(11.91%),其他4种目标物浓度均较低(≤4.92%).时空变化上,EDCs浓度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尤其是下游支流中EDC浓度偏高;丰水期4-NP、4-t-OP浓度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而E1、E2、BPA则呈相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DO与6种EDCs浓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高锰酸盐指数、EC、TN、TP、NH+4-N与E1、E2、BPA、TCS呈显著正相关,而与4-NP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E1、E2、BPA、TCS可能与氮、磷营养盐污染同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流溪河水体中EDCs的季节性变化比空间变化更为明显(RDA1 56.14%RDA2 14.20%),丰水期水体中EDCs浓度变化主要受4-NP影响,而枯水期则主要受BPA影响.与世界范围内水体中EDCs浓度相比,流溪河中下游河段4-NP、BPA和TCS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其他3种目标物处于中低水平.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流溪河中下游河段风险熵值RQ值均大于1,说明该区域具有高雌激素活性风险.  相似文献   
992.
为探究生物膜脱氮滤池脱氮效能差异的微生物因素,设置组1(包括接种污泥、稳定期滤料、反冲洗后滤料微生物变化)和组2(包括反冲洗前滤料、反冲洗后不同时间段滤料微生物变化)两组实验,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度和多样性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接种污泥与滤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门水平下差异不大,但在属水平下差异显著,而相对丰度在两种分类水平下始终差异显著.反冲洗后0~4 h滤料表面微生物的OTU数目、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变化,在滤池30 cm处先升后降,而在60 cm处曲折上升,也即二者的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变化趋势.反冲洗前后Proteobacteria始终占主导地位,相对丰度为79%~90%,Proteobacteria中Betaproteobacteria占主导优势,反冲洗后Betaproteobacteria数量相对减少,后逐渐恢复.总反硝化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在反冲洗1 h后30 cm处由78%左右下降到70%左右,60 cm处由68%左右下降到64%左右,此时出水总氮达到最高值7.7 mg·L~(-1),之后总反硝化优势菌属及出水TN浓度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这种消长变化表明滤池脱氮效果与总反硝化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密切相关,滤池运行状态的改变使得反硝化优势菌属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93.
为解决纳米零价金属在水中暴露出的极易聚集与氧化的问题,本研究使用铜作为纳米零价铁(NZVI)的复合金属,制得纳米Fe/Cu双金属,并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其包覆改性.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以及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对改性前后的双金属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之后的材料具有更大的尺寸以及比表面积,且抗氧化性得到显著增强.材料的沉降实验以及对2,4-二氯苯酚(2,4-DCP)降解实验的结果揭示,CMC的包覆比对改性后双金属的分散性与反应活性影响较大.当包覆比为80%时,双金属的分散稳定性最强,释放的活性位点个数最多,表现为最高的反应活性.此时脱氯效率达到90.3%,且脱氯过程和产物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94.
三峡库区不同林草措施土壤活性有机碳及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茹  黄林  何丙辉  周立江  于传  王峰 《环境科学》2013,34(7):2800-2808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研究三峡库区坡耕地7种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颗粒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团聚体数量特征,并分析了团聚体的分形特征和可蚀性.结果表明,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10 cm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显著高于20~30 cm.林草措施治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也具有显著影响,>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总量总体上表现为:栾树+黄花槐>植物篱>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经济林>传统农作>裸地对照,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具有一定的土壤分形特性.其中栾树+黄花槐措施下土壤的分形维数、可蚀性K值最小,土壤结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相对较强.不同土壤深度下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可蚀性K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以上研究表明通过不同林草治理措施的治理可改变土壤性状,从而影响土壤抗蚀能力.  相似文献   
995.
徐鹏  江长胜  郝庆菊  祝滔 《环境科学》2013,34(10):4009-4016
通过选取缙云山向阳坡同一海拔高度处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简称林地)、坡耕地、果园和撂荒地,测定分析0~60 cm深度土壤样品有机质及3种活性有机质组分含量,从而揭示了西南地区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有机质及其有效率(ER)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含量以及ER和CMI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其CMI的剖面分布趋势相似,林地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其CMI主要富集在0~10 cm土层,果园主要富集在0~20 cm土层,而坡耕地和撂荒地从上而下的降低则比较均匀.在0~60 cm土壤深度内的土壤有机质以及3种活性有机质平均含量均为撂荒地>林地>果园>坡耕地,将林地转变为果园和坡耕地后,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21.56%(P>0.05)和55.90%(P<0.05),将坡耕地闲置撂荒后,有机质、低、中、高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升高了238.86%(P<0.05)、144.2%(P<0.05)、153.3%(P<0.05)和242.7%(P<0.05).方差分析发现3种土壤ER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并无明显差异,表明土壤ER对土地利用变化并不敏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3种活性有机质CMI均为撂荒地最高,林地次之,果园和坡耕地最低,表明林地开垦导致土壤碳截存降低,土壤向着质量退化的方向发展,而坡耕地撂荒则增强了土壤的碳汇功能,土壤质量向着良性方向发展.3种活性有机质与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活性有机质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是反映土壤养分和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96.
张晗  董秉直 《四川环境》2011,30(3):104-108
如何有效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医药活性化合物等有机微污染物的研究逐渐增加,其中,纳滤膜由于其较高的去除率得到了广泛关注。但由于纳滤膜去除这些物质的分离机理较为复杂,有时并不明确,给实验带来较大困难。文章总结了纳滤膜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医药活性化合物的典型应用及其三种分离机理——筛分作用、电荷作用、吸附作用,并对去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加以总结。为今后纳滤膜去除内分泌干扰物/医药活性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受体功能区结构的分化是导致部分环境污染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种间选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青鳉的雌激素受体α亚型(medERα)配体结合区的三维结构,并与人的hERα结构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经过分子对接分析了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含氯衍生物与两个物种ERα作用模式的差异及其分子基础,并基于此提...  相似文献   
99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太白楤木芽中提取挥发油,出油率为1.33%.用GC-MS联用方法,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31个峰,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23个化学成分,鉴定率为74.2%;同时,对太白楤木芽挥发油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白楤木芽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2):F0004-F0004
组合式人工鱼礁一生物栅水体净化系统装置是一种近自然生态型的水质净化技术。该生物栅填料具有良好的弹性,易于生物膜的附着,并适合于河道水体复杂多变的水动力学条件,不会造成河道的堵塞;人工鱼礁模仿自然环境中鱼类捕食、栖息、产卵场所设计,能为鱼虾及贝类提供庇护、栖息、索饵及产卵场所,形成良性循环的水域生态环境。本产品可以根据水体的污染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活性艳红K-2BP脱色酵母菌株Y-63,根据其生理生化特征和2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为Pseudozyma rugulosa.该菌在16 h内对100 mg/L的活性艳红K-2BP脱色率为94%,其机理属于降解脱色.该染料脱色的最佳接种量(φ)应不低于5%,最适pH在4~9之间,(NH4)2SO4浓度(w)不低于0.1%,葡萄糖浓度(w)不低于0.2%.此外,该菌株对其它9种50 mg/L的染料(活性艳蓝X-BR、媒介漂蓝B、活性翠蓝KN-G、酸性媒介黄GG、媒介红S-80、依加仑蓝FBL 200%、弱酸艳红B、活性黑KN-B和活性红M-3BE)的脱色率在10%~96%之间.该研究表明酵母Y-63在染料废水的处理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