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6篇
  免费   591篇
  国内免费   97篇
安全科学   601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347篇
综合类   1681篇
基础理论   80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120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综述了锅炉“四管”防护的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用于锅炉管道防护的涂层技术,及涂层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2.
从腐蚀机理及容器内件安装不当,分析了造成碳化塔内表面电化学腐蚀冲刷腐蚀及应力腐蚀裂纹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3.
针对高温高压染色机换热器法兰存在裂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94.
对管道开裂泄漏原因进行分析,确认开裂是由吁连多硫酸引起应力腐蚀所致。  相似文献   
195.
为深化对酸雨侵蚀环境下混凝土腐蚀机理及时效性能演变机制的认识,论述了酸雨侵蚀作用下混凝土材料腐蚀机理;归纳总结了已有酸雨侵蚀混凝土理论模型;梳理了酸雨单因素作用、酸雨-环境因子耦合作用、酸雨-荷载作用及酸雨-环境因子-荷载作用4种环境下混凝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演变过程的最新进展及研究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研究结果表明:考虑酸雨离子成分交互作用的酸雨腐蚀混凝土机理尚未清晰,已有酸雨侵蚀混凝土理论模型缺乏扩展性,酸雨侵蚀作用下混凝土时效性能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室内加速试验规范尚未统一,且多忽略了实际混凝土结构承载状态及服役环境的复杂性及时变性,所获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依时变化规律仅适用于特定试验环境,同时由于试验工况单一导致试验数据匮乏,对混凝土-酸雨-环境因子-荷载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不足,仍需增设试验工况,扩大试验延度,加强混凝土细观结构演变及微观化学分析,进一步探索酸雨侵蚀混凝土机理,改进混凝土时效性能量化指标及评价体系,完善混凝土-酸雨-环境因子-荷载多场关联下混凝土时效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196.
金属材料海水腐蚀试验方法的编制及标准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标准,更好地完成试验,回顾了我国金属材料海水腐蚀试验方法和标准的编制历程,对金属材料海水腐蚀试验的两个现行国家标准进行了解读和比较。  相似文献   
197.
试验工况是否科学,可以通过对国内外常用试验方法的工况进行对比,发现其存在的差异性及侧重点,并通过调研对试验工况数据切合度进行验证。只有制定出合理的试验工况,才能为腐蚀数据库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8.
针对北斗导航终端设备开展传统可靠性试验时间长、成本高,难以实现在短期内完成高可靠性指标考核的现状,借鉴加速试验建模技术和相关标准的加速模型参数,进行北斗导航整机可靠性加速建模,设计加速试验剖面和方案,预先评估出北斗导航终端设备的加速因子,通过一组样品即可完成北斗导航的加速试验,实现对北斗导航终端设备高可靠性指标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99.
铵与碱性酚和次氯酸钠反应生成靛蓝化合物,其色度与铵的浓度成正比,亚硝基氰化物使蓝色增强,在660nm处测量吸光度值;采用Flow Solution-IV^+(FS-IV^+)流动注射仪测定地表水中氨氮,检测范围0~10.00mg/L,检出限0.008mg/L,分析速率51个样S/h;对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加标回收进行了实验,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具有自动进样、分析速率快、试剂耗量低等优点,可应用于大批量常规地表水分析。  相似文献   
200.
谢云  石正坤 《四川环境》2009,28(1):57-63
超临界水氧化是一项对有机废液焚烧处理最有潜力的替代技术,在过去的20多年里,这项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作为一项管端技术,超临界水氧化仍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阻碍了它的工业应用。除了反应器腐蚀和盐析导致的技术问题外,超临界水氧化经常被认为是一项处理所有废液的“通用”技术,然而也是无法实现的“通用”技术。本文介绍了作为管端处理技术的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介绍了不同反应器的概念,提出了在超临界水氧化领域里开展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新工艺流程的建议。此外,评价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涉及到的自身能源供应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