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9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329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51.
莱州湾滨海盐渍土中铵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研究表明,铵态氮在水平方向存在运移,运移速率随供试示踪剂源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在20cm运移距离内,NH+4由于受到土壤胶体的吸附而逐渐降低,并呈幂函数关系;铵态氮的水平运移主要由土壤对铵吸附的饱和程度决定,而运移速率主要由铵态氮的浓度梯度和水势梯度控制。铵态氮水平运移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升高,并呈指数曲线变化。铵态氮水平运移的浓度受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影响,并随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升高而呈幂函数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152.
通过16S rRNA克隆文库研究了太湖梅梁湾2004年3月和9月表层水样中细菌组成的变化,发现在蓝藻水华前与水华末期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特别是最优势的细菌发生了很大变化.3月水样中的克隆子主要与Bacteroidetes(42.7%)、β-Proteobacteria(18.4%)、α-Proteobacteria(16.5%)和Actinobacteria(16.5%)相关,9月水样中的克隆子主要与Cyanobacteria(28.8%)、β-Proteobacteria(25.0%)、Actinobacteria(17.3%)和α-Proteobacteria(15.4%)相关.此外,在水华末期(9月)的细菌组成更为多样性,有11个类群;而未发生水华时(3月)的细菌组成只有7个类群.同相关研究比较发现,α、β-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均为太湖中的常见菌群,其分布较为广泛;而γ-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多出现于太湖的沉积物中,在水体中较少出现;属于Bacteroidetes这一类群的浮游细菌在湖水中很丰富.所研究水域中发现的很多细菌的16SrRNA基因与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淡水生境,包括国外贫营养湖、中营养湖和富营养湖中细菌的系统关系密切,还发现大量源于长江的克隆子,很少有与海洋中细菌相似的序列(除Bacteroidetes门的成员外).图2表3参21  相似文献   
153.
莱州湾滨海盐渍土中铵态氮水平运移室内模拟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莱州湾滨海盐渍土中铵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研究表明,铵态氮在水平方向存在运移,运移速率随供试示踪剂源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在20cm运移距离内,NH4由于受到土壤胶体的吸附而逐渐降低,并呈幂函数关系;铵态氮的水平运移主要由土壤对铵吸附的饱和程度决定,而运移速率主要由铵态氮的浓度梯度和水势梯度控制。铵态氮水平运移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升高,并呈指数曲线变化。铵态氮水平运移的浓度受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影响,并随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升高而呈幂函数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154.
春季莱州湾南部溶解态营养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1997年5月、1998年6月两次对莱州湾南部调查的基础上,讨论了该海区溶解态营养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来源。认为PO4^3--P、NH4^ -N、NO2^-主要来源于南部沿岸及河口,NO3^-主要受北部黄河的影响,SiO3^2-同时受黄河及南部河口的影响,黄河对该海区有重要影响。小清河已对部分海区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55.
防城湾的环境特征及其水体自净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1983-1997)15 a间对防城湾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该湾水体的自净能力。结果表明:该湾具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但与北海湾和钦洲湾的表现特点明显不同。物理自净能力虽以往复流影响为主,但其旋转方向是以逆时针方向为主,且湾内外流速出现大小不等现象,与该湾特殊的地形影响有关;较强的化学自净能力虽从富氧特征及明显偏低的COD值体现出来,但三态氮的形态转化没有达到较佳状态,与该湾多方位、多途径源源不断地向湾内直接排放富含有机物的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有关;生物自净能力既体现在微生物对有机物较强的降解能力上,也体现在浮游植物对DO的贡献作用及其对营养盐的吸收能力上,具有富营养海湾的水体自净特点。  相似文献   
156.
渤海莱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磷酸盐的交换通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 1 997年 5月和 1 997年 7月利用现场培养的方法对莱州湾沉积物 海水界面的交换行为进行了研究 .渤海莱州湾磷酸盐的交换通量为 6 7— 6 8μmol·m- 2 ·d- 1 .培养结果表明 ,富氧或贫氧环境对磷的交换通量没有显著影响 ;生物活动对磷的交换通量影响显著 ;与世界其它海区相比较 ,渤海莱州湾磷酸盐的交换通量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57.
新时代背景下湾长制制度设计与探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湾长制是在我国严峻的海洋生态保护形势下海洋综合管理模式的创新,由沿海各级党政主要同志担任湾长,负责辖区内海湾(滩)的整治和综合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探索高质有效的"生态+海洋综合管理"模式,维护海洋生态安全,沿海地区借鉴河长制经验,以海湾(滩)为着眼点,积极试点湾长制。本文介绍了湾长制设计背景、内涵,探索总结了试点地区的创新做法,归纳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从顶层设计、依法施策、党政责任压实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实施湾长制的考虑,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158.
2017年丰水期(8月份),在莱州湾开展了31个站位的综合调查,研究了莱州湾丰水期环境因子空间分布以及网采浮游植物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2017年丰水期莱州湾水环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西南近岸区域总体呈现出高表层水温(SST)、低表层盐度(SSS)、高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小清河及邻近区域陆源输入是影响莱州湾SSS和营养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小清河氨氮(NH4-N)的减排对河口区NH4-N浓度下降有重要影响;莱州湾浮游植物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小清河口区呈现出高浮游植物丰度、低多样性指数H′的空间分布特征,H′高值区主要位于东部湾口区,浮游植物群落划分为4大不同类群,各类群之间群落结构差异明显;浮游植物丰度与SSS和Si/N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硝酸盐(NO3-N)、NH4-N、无机氮(DIN)呈显著正相关(p<0.05),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与SST和DIN呈显著负相关(p<0.05)。活性硅酸盐(DISi)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因素,而NO3-N、NH4-N、DISi、Si/N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环境组合。浮游植物群落对环境变化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9.
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8月对深圳湾的Chl a总量及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并分析了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湾Chl a总量年平均值为10.95 mg/m3,变化范围为0.63 mg/m3~186.99 mg/m3,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25.45 mg/m3)>夏季(11.18 mg/m3)>春季(4.95 mg/m3)>冬季(2.21 mg/m3)。全年Chl a空间分布均呈现出由湾内向湾外逐渐递减的趋势。春季和夏季深圳湾以微型浮游植物对Chl a总量的贡献占绝对优势(>76%);秋冬两季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对Chl a总量贡献均占有很大的比重(>84%);微微型浮游植物对Chl a总量的贡献全年都很低( < 1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hl a总量和Micro-Chl a与DIN呈显著正相关(p < 0.05);Nano-Chl a与DIN、DIP和硅酸盐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深圳湾高Chl a总量,以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的粒级结构主要是由高营养盐水平引起的;在春季和冬季,光照和温度对粒级结构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0.
以2013年秋季两个航次的葫芦山湾海洋生态环境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水质、沉积物介质(水化要素12种、沉积物要素6种、生态要素4种)的分析数据,运用主成分层次分析法(AHP-PCA)进行初选。经生态环境质量主驱动力分析,确定了生态潜在风险指数权重,底质污染物中的重金属及石油烃要素为生态风险潜评价因子。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采用Hakanson指数法模型,并结合ArcG IS的空间矢量叠加分析,对筛选出的2类污染物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得出了生态风险等级新结论。从环境地球化学保护角度考虑,提出在该海湾长兴岛和西中岛两侧水域,应进一步严格石油、重金属排海的总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