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704篇
基础理论   58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辽宁省海域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有关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辽宁省海域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99至2009年间,除2000年,辽宁省的海域承载力数值均处于适载范围,但是由于其数值绝大多数都在0.34~0.40之间浮动,因此辽宁省的海域承载能力为中等偏弱。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环境治理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是辽宁省海域承载力中等偏弱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改善辽宁省海域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2.
王兵  温奋翔  肖波 《环境科学》2016,37(9):3447-3452
为了对挺水植物在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为对象,通过模拟水培实验,对比研究了6种水体硝态氮质量浓度(10.68、23.88、42.22、63.33、82.92、97.13 mg·L~(-1))下,黄菖蒲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叶绿素含量、氮累计吸收量以及对硝态氮去除效果的差异,以期明确模拟水体硝态氮质量浓度对黄菖蒲生长及其氮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不同硝态氮质量浓度对黄菖蒲地上部分(茎叶)生长的影响大于地下部分(根);当硝态氮质量浓度为10.68 mg·L~(-1)时,黄菖蒲的根冠比增加;当硝态氮质量浓度为42.22~97.13 mg·L~(-1)时,黄菖蒲的根冠比减少.其次,黄菖蒲适宜生长的硝态氮质量浓度为23.88~63.33 mg·L~(-1);硝态氮质量浓度低于10.68 mg·L-1或高于82.92mg·L-1时,均会对黄菖蒲的叶绿素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再次,黄菖蒲对氮的累积量随硝态氮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且地下部分对氮的累积能力优于地上部分;6种浓度下,单株黄菖蒲的氮累计吸收量为10.56~75.43 mg,其地下部分依次为地上部分的7.2、2.3、2.5、2.1、1.6以及1.5倍.此外,黄菖蒲对氮的利用效率与硝态氮质量浓度之间成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且地上部分的氮利用效率高于地下部分.最后,黄菖蒲对硝态氮的去除率随硝态氮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6种浓度下黄菖蒲对硝态氮的去除率介于94.9%和99.3%之间,且水体中硝态氮质量浓度随时间延续呈指数函数降低.结果表明,黄菖蒲对硝态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黄菖蒲的生长及其对氮的吸收与去除效率受水体硝态氮质量浓度影响显著,且地上部分较地下部分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从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和抗旱指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研究途径,以及人工采取的抗旱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森林植物的抗旱性机理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64.
根据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应用需要,针对海洋功能区划的效力点和所用遥感资料的监测能力,确定了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要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涵盖资料、方法、流程和规则等的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方案。应用经验表明,该方案适用于对海洋功能区内开发利用活动的快速检测和对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的辅助分析。  相似文献   
65.
我国目前的赤潮应急工作中,没有充分重视应急监测分级的重要性,赤潮不论发生规模大小、损害程度轻重,均采取单一的监测方式和监测内容,监测方案也基本是临时制定,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为此,本文以大连市所辖海域为例,以国家、省、市各级赤潮应急预案中赤潮灾害分级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赤潮灾变等级和灾度等级的分级规律,并结合大连市所辖海域属地化特征和赤潮发生历史情况,筛选出合适的判别指标,确定指标分级标准值,从而构建相应的赤潮灾害应急监测等级判别指标体系,对大连市所辖海域发生赤潮后所开展的应急监测工作进行等级判别,旨在能够针对不同危害程度的赤潮采取更为具体、适用的应急监测工作,避免灾害调查数据资料的不足和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  相似文献   
66.
海洋溢油风险分区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突发性海洋溢油污染事故日趋频繁,科学合理的海洋溢油风险分区可为预防和减少这类事故提供管理依据。本文基于海洋溢油风险系统研究和溢油污染事故机理分析,建立海洋溢油风险分区指标体系,提出海洋溢油风险量化模型,确定基于GIS的分区原则、分区单元、风险量化、风险分级等海洋溢油风险分区方法。以大连市近岸海域为例,应用分区方法将大连市近岸海域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三类。  相似文献   
67.
通过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Hg、As含量的调查分析,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春、夏季各重金属平均含量顺序依次均为ZnPbCuAsCdHg;仅在夏季有1个调查站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水平属于二类,其余各调查站位在春、夏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水平均属于一类,整体上,春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小于夏季;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方差贡献分别为43.47%、33.31%,重金属分布主要受工业排污与生活污水、沉积物中有机质、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全面和客观认识我国的海域使用现状,是科学划定海洋功能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在国家海域管理体系下,利用海域管理有关数据,建立了海域使用率、大陆海岸线使用率、海域使用强度、用海类型多样性和海域使用集中性等评价方法,对我国海域使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反映了全国海域使用强度、结构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评价结果,指出了海洋功能区选划和海域管理应该注重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海域使用现状评价研究中有待发展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9.
《民防苑》2011,(4)
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在所有的次生灾害中,最为严重的是因地震海啸引起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随着核泄漏危机反复升级,  相似文献   
70.
水分利用效率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数据、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气象数据,估算安徽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2000~2014年植被WUE的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WUE年均值差异明显,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的WUE均值较高,分别达到1.66和1.69 gC?mm-1?m-2,而耕地的年均WUE最低,各植被类型的年均WUE按照“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灌木>草地>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耕地”的顺序递减。植被年均WUE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规律,整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趋势,植被WUE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分布范围与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2)安徽省2000~2014年植被WUE年内变化呈现出“增加-减小-增加-减小”的M状“双峰型”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呈现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的特征,各季节植被WUE的均值分别占植被WUE的32.58%、24.91%、29.27%、13.24%。(3)安徽省植被WUE动态变化受到降水影响显著的区域占比3.88%;气温显著影响的区域占比2.19%;降水显著影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林地范围内,温度显著影响的地区则位于耕地范围内,降水和气温综合显著影响所占面积最小,为0.11%;而植被WUE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均不显著占比为93.82%;整体上,安徽省大部分地区的植被WUE变化主要受非气候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