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1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1103篇
安全科学   7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2554篇
基础理论   501篇
污染及防治   126篇
评价与监测   145篇
社会与环境   7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871.
沿海地区燃煤发电厂海水烟气脱硫系统长期、大量排放含有重金属的脱硫海水,可能会对排污口附近海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然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少。本研究连续3年跟踪监测了该排污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As、Cd、Cr、Cu、Hg、Pb和Zn的含量,其平均浓度分别为3.54、0.36、26.22、18.04、0.04、24.37和47.21 mg·kg-1。为降低传统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别采用Monte Carlo模拟与沉积物质量基准(SQGs)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I)相结合的概率方法对其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SQGs结果显示,4次监测Cu、Pb和Cd分别以50%、65%和80%的概率处于低风险,其他4种重金属以90%以上的概率处于低风险。PERI结果显示,4次监测Hg分别以34.41%、79.72%、60.39%和85.91%的概率处于中等风险,其他6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均以100%的概率为轻微程度,7种重金属的综合生态危害以90%以上的概率为轻微程度。总体来讲,4次监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均为轻微,表明燃煤电厂脱硫海水的长期排放并未造成...  相似文献   
872.
为探究黄河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基于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及单因子实验,现场采集黄河(兰州段)消落带表层沉积物进行实验室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经历快速吸附、慢速吸附、吸附平衡3个阶段,扰动条件下,在10 min内吸附量达到最大吸附量的85%以上,480 min达到吸附平衡;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随着温度的升高最大理论吸附量Qm随之增加,25℃时Qm达到119.831 mg·kg-1;单因子实验中,扰动频率增加对磷的吸附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H为7~8时沉积物吸附效果最佳,偏酸性条件次之,偏碱性条件下吸附效果较差;增大上覆水KH2PO4浓度,吸附量增加,吸附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知,黄河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对磷元素具有一定的拦截效应,河水的扰动能够促进沉积物对PO43--P的吸附,但是水体的pH值变化及高浓度陆源污染物均会削弱消落带对磷元素的吸附拦截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的...  相似文献   
873.
采用中性蛋白酶水解排水管网沉积物以缓解管网淤堵问题,考察了酶投加量、反应时间、pH、温度等对沉积物水解效果的影响,并通过EPS、三维荧光光谱以及SEM等表征分析方法探讨了可能的机理。结果表明,在酶投量为8%(质量百分数)、pH=7、25℃条件下反应3 h,沉积物的水解效果较好,SCOD由原泥的259.03 mg·L-1升至6 715.40 mg·L-1,多糖从14.21 mg·L-1升至5 797.27 mg·L-1,氨氮由23.02 mg·L-1升至47.89mg·L-1,有机质含量由50.42%降至48.24%,促进了有机质从固相向液相的迁移。经中性蛋白酶水解后,沉积物的结构和EPS被破坏,内部物质溶出,溶出的多糖占主导地位,且EPS含量变化趋势为S-EPS>TB-EPS>LBEPS。水解后上清液中微生物代谢产物与腐殖质物质增多,蛋白类(酪氨酸、色氨酸)和富里酸类物质减少。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缓解管网沉积物淤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4.
海洋氮循环是海洋元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不同材质类型的微生物所驱动,对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胁迫,有必要厘清微塑料的存在对氮转化过程的影响,以提升对当代及未来海洋氮循环的理解。据此,本研究设置不同浓度(0.5%和0.05%)、不同粒径(500目、150目和16目)和不同材质类型(PA、PE、PVC、PP、PS)的微塑料暴露实验,评估微塑料的存在是否对海洋沉积物及周边水体氮转化过程存在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的存在会改变氧化还原环境,继而对微生物所驱动的氮循环过程产生影响。另外,研究发现,微塑料的材质类型、浓度和粒径分别会对氮循环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意味着微塑料的不同性质会改变海洋沉积物及周边水体的氮循环过程。微塑料会通过影响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组成和活性进而影响上覆水中氮素分布,对水体氮循环构成挑战。后续的研究需要深入探究微塑料影响下上覆水中氮循环的同位素动力学,以提升对氮循环的理解。  相似文献   
875.
淡水沉积物的生物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淡水沉积物毒性的生物测试方法。沉积物基质可以通过直接采样法和掺入法制备,储存会影响其生物可利用性。全底泥相,间隙水相和复溶相是目前沉积物毒理学研究常用的试验相,其中,间隙水相被认为是进行沉积物毒理学研究较为理想的试验相。同时推荐采用离心法制备间隙水。此外,为增加试验结果的可比性,文中还讨论了试验生物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876.
比较了几种用于沉积物中丁基锡化合物的FPD-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其中适于沉积物的方法是在冰醋酸中,以苯-己烷(2∶1)混合溶液提取沉积物中丁基锡化物,然后用NaBH4将其转变为挥发性的氢化丁基锡,用带有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本法测定丁基锡化物的最低检出限为4—10ng/g土。  相似文献   
877.
沉积物与水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沉积物/水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间的物质传输:水体中污染物在颗粒物上的吸附作用;与沉积物相关的水质、健康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78.
李涛  王策  徐兆安  徐枫 《环境化学》2022,41(1):231-240
采用分散固相萃取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快速测定沉积物中9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螺旋霉素、阿奇霉素、替米考星、竹桃霉素、红霉素、泰乐菌素、吉他霉素、罗红霉素和交沙霉素)的检测方法.沉积物经磷酸盐缓冲液和乙腈混合液浸提,再经过石墨化炭黑和C18硅胶分散固相萃取材料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  相似文献   
879.
普里兹湾是南极科学考察和海洋环境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本文对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及其周边海域获取的3 个短柱样品进行了粒度、210Pb、常量和微量地球化学元素等测试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及周边海域沉积物沉积速率为0.05~0.18 cm/a,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等垂向变化不明显,研究海域近百年来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无大变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与多种物源指标的相关性显示其主要来源于南极大陆陆源物质的输入。样品粒度分布显示了其具有典型的冰筏沉积的特征。研究结果是普里兹湾环境基线的重要组成,为我国南极海洋科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80.
本文对渤海表层沉积物中氨基糖(ASs)的含量和组成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总有机碳(TOC)、总氮(TN)、稳定碳同位素(δ13C)和粒度等参数对渤海沉积有机物(SOM)的来源和细菌源有机质的贡献进行了探讨。渤海表层沉积物中ASs的含量为0.22~1.89 μmol/g,平均值为(1.01 ± 0.52)μmol/g。双端元模型结果表明,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的贡献(ft)为28.1%~42.8%,并且ft值随着距黄河口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有机碳含量较低的黄河泥沙的沉积可能是导致黄河口和渤海海峡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TOC、TN和ASs含量较低的原因。而在受黄河影响较小的渤海其他海域中,TOC、TN和ASs的含量较高,这可能与黏土矿物和海洋初级生产力对SOM的影响有关。ASs对TOC和TN的贡献(AS-C%和AS-N%)分别为(1.5 ± 0.7)%和(1.9 ± 0.9)%。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GlcN/GalN)的值低于3,表明细菌源有机质可能是渤海表层沉积物中ASs的主要来源。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细菌源有机质对TOC和TN的贡献(Bacteria-C%和Bacteria-N%)分别为(10.7 ± 8.3)%和(12.6 ± 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