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4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728篇
安全科学   21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29篇
综合类   2264篇
基础理论   480篇
污染及防治   80篇
评价与监测   173篇
社会与环境   400篇
灾害及防治   177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81.
利用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试技术(ICP-AES)对松嫩平原西部2003年7月到2004年5月间获得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并结合气象资料和TSP质量浓度,初步确定了碱尘活动年际内的演变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TSP质量浓度的高峰时段是早春,其元素总体浓度亦高于其它时段,其中Na元素浓度具有明显的高值,表明碱尘在该时段为TSP的主要成分;晚春时段区域沙尘影响加强,很难监测本地碱尘活动;夏季,碱尘的3种重要元素(Na、Ca、K)含量增加,表明夏季有碱尘活动,与TSP浓度偏高吻合;秋季,碱尘和区域沙尘的活动均减弱.影响碱尘活动的气候因子主要是风力、降水量、温度、日照和湿度,但不同时段其主导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82.
洛川塬是黄土高原第二大黄土塬面,也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苹果种植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塬面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洛川塬沟道侵蚀剧烈,塬面萎缩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塬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因此,清晰了解近几十年来洛川塬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对于洛川塬的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至关重要。本文使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方法,以洛川塬主体洛川县为例,对洛川县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解译,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三方面综合分析了洛川县近30 a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规律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洛川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耕地,三者面积占比达91.29%;近30 a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特点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且增幅最大,共增加了117.16 km2,年均增加5.11%,其中1985—200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38.13 km2,2000—2015年增加了79.03 km2,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由耕地转入;(2)近30 a人类活...  相似文献   
183.
区域氮、磷、镉、砷输移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导致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基于土壤表观平衡模型,以珠三角流域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农田为典型研究区域,构建农田小区尺度土壤表观氮、磷、镉、砷平衡模型,对4种元素在土壤中输移结构和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4种元素的主要输入途径是施肥,而输出的主要形式各有不同。其中,氮、磷主要输出形式是作物富集输出,输出占比分别为57.5%和39.0%;镉、砷主要输出形式分别是地表径流和作物富集输出,输出占比分别为66.7%和10.7%。研究区域4种元素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土壤富集现象,农田小区尺度氮、磷平衡处于盈余状态,而镉、砷平衡处于亏损状态,4种元素的平衡强度分别为37.40、8.88、-1.35和-20.50 kg/(hm2·a),仅氮、磷未超过当地土壤环境安全阈值。分析试验农田中5类蔬菜各部位镉、砷富集情况发现,砷的富集系数均达到70.0%以上,而镉的富集只在辣椒叶中较为突出,富集系数达到57.5%。研究显示,应重视肥料输入的有效利用,加强农田灌溉水、农作物和地表径流中重金属的监测,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水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84.
海拔对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探究生物群落随海拔变化规律不仅可以确定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而且可为预测生物响应气候变化提供基础信息。然而,目前对于生物群落海拔格局的研究多集中于陆生大型生物,对水生微型生物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西藏昌都市境内金沙江上游支流黑曲和雪曲着生藻类的调查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和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着生藻类密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样点对β多样性的贡献(Local contribution to beta diversity,LCBD)等生物群落指标的海拔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两条河流共鉴定出161个分类单元,分属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其中着生硅藻种类最多,占总分类单元数的78.9%,极小曲丝藻(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平均相对丰度:28.3%)、波状瑞氏藻(Reimeria sinuata,平均相对丰度:11.5%)、偏肿内丝藻(Encyonema ventricosum,平均相对丰度:9.3%)和细端菱形藻(Nitzschia dissipata,平均相对丰度:7.2%)为主要优势种。不同海拔的着生藻类群落...  相似文献   
185.
揭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海拔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一直是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以芦芽山灌丛土壤细菌群落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梯度分别在高海拔(2 668-2 689 m)、中海拔(1 835-1 855 m)和低海拔(1 368-1 392 m)选取鬼箭锦鸡儿灌丛、中国沙棘灌丛和黄刺玫灌丛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取样,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3个不同海拔段土壤细菌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是灌丛样地土壤细菌优势类群。随着海拔的升高,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却逐渐减少,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线性判别分析(LEfSe)分析表明低海拔样地和高海拔样地土壤细菌群落具有较多的显著差异物种(P<0.05),在组成上表现出一定的特有性,而中海拔样地的特有性相对较低,但多样性相对较高。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6.
土壤养分制约着果树产量和品质,同时受果园生产管理的影响而变化.为了解攀枝花地区芒果园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现状,探明果园管理导致的土壤养分变化趋势,选择3个发育阶段(挂果前期:2-5年;初期:6-10年;盛期:11-26年)芒果园共162个,研究果园树盘区和间空区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C...  相似文献   
187.
用离子色谱法对181份PM2.5有效样品中NO-3、SO42-、NH+4、Cl-和F-等5种水溶性离子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PM2.5的年均浓度为(71.04±51.80)μg·m-3,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五种水溶性离子的年均浓度为(28.24±31.79)μg·m-3,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各水溶性离子的年均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NO-3>SO42->NH+4>Cl->F-。NO-3在冬、春、秋三季...  相似文献   
188.
文章于2013~2018年对岩口水库流域逐月监测上游4条支流与水库的主要水质指标,分析水质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对岩口水库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上游4条支流的水质较差,而水库的水质情况稍好,多数月份水质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并且水库汇水区与中下游区域水质相似.单...  相似文献   
189.
为了解我国地下工程内氡的浓度水平及其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采用核固体径迹法,在不同季节对全国23个城市的234个地下工程测点的氡浓度进行了测量。根据工程的建筑类型及用途的不同,将所有被测工程分为坑道、干道(包括掘进式地道工程)、地下室(高层建筑地下室和掘开式工程)和停车场四类,各类工程的氡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27、619、96.9、59.1 Bq.m-3。对于不同山体岩性的坑道,氡浓度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花岗岩>凝灰岩>石英砂岩>石灰岩>安山玢岩。比较各类工程不同季节的氡浓度,得出,停车场氡浓度季节变化不大,其它三类工程都有氡浓度夏季明显高于冬季的特点,而且通风差的未使用的坑道和干道比使用中的同类工程具有相对高的氡浓度夏/冬比值。  相似文献   
190.
咸阳地裂缝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咸阳地裂缝出现于1992年,以近东西向为主,局部发育为近南北向,水平拉张位移最明显,垂直位移次之,水平扭动位移最小,为拉张兼具左旋地裂缝。咸阳地裂缝的出现位置与区域构造线吻合,说明与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构造带的存在与活动为地裂缝的发育提供了空间条件和力学薄弱界面,而承压水头的急剧下降,最终使地裂缝的出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