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如何使得在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中心等场所开展的非正规教育(Informal Education)和在学校里开展的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更好地结合,使得前者成为后者有益的补充,一直是全球环境教育领域经典的讨论话题。2016年7月份,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通过针对西双版纳州21所小学的22名教师和普洱景东县民族小学的3位科教老师  相似文献   
102.
基于纳米铁系材料易团聚、使用寿命短等缺点,本文利用"绿色"、可降解的海藻酸钙包覆Ni/Fe纳米颗粒(CA-Ni/Fe NPs)同时去除水溶液复合污染物铜离子和氯苯.结果发现,降解120 min后,CA-Ni/Fe NPs对混合液中初始浓度为50 mg·L-1铜离子的去除率为85.9%,而对于50 mg·L-1氯苯的去除率则为95.7%.这说明由于纳米Ni/Fe催化剂的高反应活性,CA-Ni/Fe NPs可以用于同时去除复合污染物.实验同时发现,铜离子和氯苯的去除率均随着体系温度、投加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研究表明,铜离子和氯苯的同步去除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并且是化学吸附占主导的反应,提出了CA-Ni/Fe NPs对氯苯脱氯降解和还原铜离子的机理.将CA-Ni/Fe NPs用于处理废水,经过3次使用之后同时去除水溶液中铜离子和氯苯的效率分别维持在83.8%和91.7%.  相似文献   
103.
在重金属水污染较严重的背景下,文章详细介绍了海藻在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机理,分析了海藻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具体应用情况,对生物吸附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4.
南麂列岛大型海藻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及原子荧光光谱法,分别对2010年5月和2011年4月采集的南麂列岛(121°01'~121°08'E,27°25'~27°30'N)13种常见大型海藻中8种重金属(Fe、Zn、Mn、Cu、As、Cr、Cd和Hg)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考察南麂列岛大型海藻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藻类体内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种藻类中各重金属含量也不相同。所测海藻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Fe > Zn > Mn > As > Cu > Cr > Cd > Hg,Fe和Cu在绿藻门中含量最高,Mn和Zn在红藻门中最高,As则在褐藻门中最高。Fe在石莼中富集系数最高,达200553,Cu在缘管浒苔中富集系数最高,为12992;Zn、Mn、Cr和Cd在小石花菜中富集系数最高,分别为46357、31921、25192和27556;As在鼠尾藻中富集能力最强,其富集系数为65278;Hg在铜藻中富集系数最高,为3165;富集系数最小的是珊瑚藻对Hg富集,仅为515。13种海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综合排序表现为:小石花菜>鼠尾藻>石莼>萱藻>缘管浒苔>海萝>蜈蚣藻>粗枝软骨藻>珊瑚藻>铜藻>鹅肠藻>铁钉菜>羊栖菜。  相似文献   
105.
加速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药学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速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药学事业杨峻山,赵杨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的斗争中,创造了我国特有的中医中药学,这对于我国人民的生存和繁衍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  相似文献   
106.
甘草 ,别名甜草、甜根子、甜甘草等 ,以根及根状茎入药 ,含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内酯、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其味甘、性平、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之功能 ,主治脾胃虚弱 ,咳嗽气喘 ,痈疽疮毒等症 ,在食品工业及轻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甘草主产于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宁夏、河北等地 ,过去主要依赖野生。据有关资料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甘草生产大国 ,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仅日本年需求量就达 1万t之多。甘草是我国 2 0 0 0多种草药中用量最大的一味草药 ,素有“十方九草 ,无草不成方”之说。人工种植甘草主…  相似文献   
107.
1 小核枇杷母树来源1975年 ,峨眉山市曾发动了农户栽种枇杷果树 ,自行在野外找实生苗移栽 ,10年后大量枇杷树结果。 1986年我们在这一带对实生枇杷树进行选优 ,发现了一株枇杷树结果最多、果面整洁美观、果核特别小 (图 1)。经调查 ,这一带其它枇杷树都是大种核 ,小种核的仅此一株 ,它是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 ) ,的突变。这株树苗的种子来自何方 ,尚不清楚 ,因此我们对该株枇杷母树进行了连续观察研究。图 1 小核枇杷与普通枇杷的比较2 立地环境条件及母树表现枇杷原产我国北亚热带 ,喜温暖湿润气候 ,年均温 12~15℃…  相似文献   
108.
为探明大型海藻凋落物的分解特征以及调控因素,以枸杞岛海藻场两个优势藻种铜藻(Sargassum horneri)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铜藻和鼠尾藻的主干和侧枝凋落物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1)海藻的侧枝分解速率大于主干,并且鼠尾藻各部位的分解速率大于铜藻;(2)海藻的N含量在分解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固持和释放,C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下降趋势,P含量在分解前期有个快速衰减过程,随着分解的进行,衰减逐渐减慢;(3)海藻体内的化学组分含量和环境因素对海藻的分解速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水温对海藻分解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9.
采用花生壳生物质废物分别在350、550和750℃条件下限氧热解制备生物炭,之后加入到苯酚污染模拟废水中,验证其强化苯酚微生物降解的效果.结果表明,未加生物炭的系统中,苯酚浓度过低(≤110 mg·L~(-1))不能使菌体达到最大浓度,苯酚浓度过高(≥420 mg·L~(-1))则会抑制菌体生长,降解率仅为43.2%,且停滞期长.添加生物炭后,苯酚去除率大幅度提高,在6~16 h时微生物进入对数生长期,苯酚浓度快速降低.2、4和6 g·L~(-1)的生物炭添加量均可使苯酚在16 h内被完全去除,高添加量的生物炭能吸附39.3%的苯酚,降低其对微生物的毒性抑制.550℃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炭取得了最好的强化效果,其pH缓冲作用可中和苯酚降解产生的酸性物质,而750℃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炭由于pH过高而使菌体难以存活.生物炭在相对低苯酚浓度下(600、800 mg·L~(-1))可显著提高其去除率,分别从29.6%、24.5%升至46.9%、36.9%.而对于初始苯酚浓度高达1000 mg·L~(-1)以上的系统,则需要海藻酸钙凝胶固定菌体到生物炭才能获得较高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10.
为了探究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的光合生物控制机理,在锥状斯氏藻的培养体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龙须菜海水浸提液,通过生物量、表观放氧速率和呼吸速率、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能量变化,以及反应中心、放氧侧和电子传递链活性变化,来揭示大型海藻龙须菜对锥状斯氏藻的光合抑藻机理.结果表明:共培养3 d的实验中,添加0.6 g·L-1龙须菜海水提取液对锥状斯氏藻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藻体密度提高了15.5%;添加1.2、2.4和4.8 g·L-1龙须菜海水提取液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则有显著抑制作用,藻体密度分别下降了26.8%、95.1%和91.4%,化感物质对锥状斯氏藻的生长有低促高抑的效果;添加龙须菜海水浸提液能显著抑制锥状斯氏藻最大光合放氧速率和显著增加其暗呼吸作用,呈现出剂量效应,抑制效果随培养时间而减弱.龙须菜中的化感物质能破坏锥状斯氏藻PSⅡ反应中心,使得反应中心数量减少,造成反应中心潜在活力(Fv/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