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52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494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氯气具有杀菌、消毒功能,因其价格低廉,投加方便,技术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水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氯氯是一种剧毒物质,常温下呈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对生物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对人体眼睛和呼吸道系统的粘膜有极强的刺激性,会导致肺内发生淤血和水肿.  相似文献   
72.
饮用水处理工艺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就是消毒工艺。但是自从人们认识到了传染病,比如伤寒、痢疾等通过饮用水出现的微生物疾病后,消毒技术就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此本文也将针对当前饮用水处理中的消毒技术展开研究,全面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希望对消毒技术的提升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73.
该文研究了生物炭对戊唑醇的吸附性能、机理及其生物炭粒径、用量、pH和共存干扰物等对生物炭吸附的影响,为控制唑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虽然生物炭对戊唑醇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10.8 mg/g,小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理论最大吸附容量53.6 mg/g,但是性价比远高于MWCNTs;吸附发生源于戊唑醇中的羟基氢吸引生物炭芳环的π键电子云和C-O中氧的孤对电子,其中芳环骨架上的吸附能大于C-O处的吸附能。生物炭对戊唑醇的吸附容量随粒径增加开始增加显著后不明显;吸附剂用量增加对生物炭的吸附容量影响很小,但戊唑醇去除率增加;弱碱条件(pH=8.5)生物炭对戊唑醇的吸附容量最大;共存环丙唑醇引起戊唑醇的吸附量降低,浓度越大吸附竞争能力越强,戊唑醇吸附竞争能力强于环丙唑醇。  相似文献   
74.
75.
《环境工程》2015,(9):20-24
研究了臭氧-混凝与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集成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及其膜污染特性。实验以聚铝为混凝剂,膜孔径为0.12μm,膜面积为6 m2。结果表明:O3投加量3.0 mg/L时膜污染下降率达24.4%;同时臭氧可促进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投加臭氧后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和UV254去除率增加了1倍,DOC的去除率由30%升高至44.7%,分子量为800~3 000 Da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300~400 Da的小分子有机物。  相似文献   
76.
以模式生物斑马鱼胚胎为试验材料,通过暴露试验研究了污水处理工艺不同阶段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与消毒副产物(DBPs)毒性效应关系,揭示污水处理工艺中DBPs前体物DOM的生成变化规律以及对再生水生态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各阶段DOM和DBPs水样对斑马鱼胚胎均有不同程度的致死效应,改良A2/O工艺段水样暴露的斑马鱼胚胎死亡率较大,DOM暴露的斑马鱼胚胎致死毒性效应低于DBPs,且DBPs对斑马鱼胚胎的半致死毒性效应较大;污水处理过程中增加的腐殖酸类物质主要来自于好氧过程微生物的生化合成;污水处理各阶段水样中腐殖酸类物质含量水平与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毒性效应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污水生物处理会增大水中消毒前体物(DOM)特别是腐殖酸类物质的含量,从而增加了DBPs的产生量和再生水的生物毒性及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77.
三卤甲烷、卤乙酸、卤乙腈、三氯硝基甲烷以及N-亚硝基二甲胺是再生水氯/氯胺消毒中主要的消毒副产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及人体健康。目前难以通过改变消毒条件来减少其生成量,而去除其前驱物可有效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文章介绍了氧化法、混凝沉淀法、离子交换法以及膜过滤等方法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研究,重点分析了臭氧氧化法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影响因素,对已生成的消毒副产物的去除也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78.
异噻唑啉酮类杀菌剂1,2-苯并异噻唑-3-酮(BIT)和甲基异噻唑啉酮(MIT)虽已在多种行业中广泛使用,但目前有关其毒性尤其对水体中生物毒性的数据还较少。鉴于BIT和 MIT在水体中普遍存在,本文研究了这两种污染物对两栖动物黑斑蛙胚胎和蝌蚪的急性毒性。黑斑蛙胚胎和蝌蚪分别暴露系列浓度的BIT和 MIT,观察化学品对其生长、发育和运动的影响,计算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96 h-LC50)和96小时半数致畸浓度(96 h-TC50),确定最小生长抑制浓度(MCIG)。结果发现,BIT对黑斑蛙胚胎的96 h-LC50和96 h-TC50分别为2.99 mg?L-1和0.60 mg?L-1,MCIG小于0.40 mg?L-1,对蝌蚪的96 h-LC50为6.44 mg?L-1。MIT对黑斑蛙胚胎的96 h-LC50和96 h-TC50分别为5.30 mg?L-1和2.36 mg?L-1,MCIG为2.59 mg?L-1,对蝌蚪的96 h-LC50为7.58 mg?L-1。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准则报批稿》中两栖动物蝌蚪急性毒性的分级标准,判定BIT和MIT的毒性等级为中等。该毒性数据为异噻唑啉酮类杀菌剂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针对突发性飞沫气溶胶传播类病毒疫情导致的口罩短缺及重复使用问题,基于自主构建的个体防病毒口罩仿真模拟测试系统,以粒径为0~200 nm的NaCl气溶胶替代病毒,在15、50、85 L/min的仿人呼吸流量下,分别测试疫情期间常用的5种口罩的穿透率、吸气阻力和品质因数在8 h内的变化;分别采用热水浸泡、酒精喷洒、高压蒸气、紫外线辐射和高温干燥5种消毒手段,处理上述在85 L/min流量下测试8 h后的5种口罩,比较消毒前后各口罩的穿透率、吸气阻力和品质因数。研究结果表明:在8 h内各口罩的穿透率随测试时长线性上升,吸气阻力缓慢升高,8 h后各N95口罩的过滤效率仍大于95%,吸气阻力也远小于300 Pa,具备重复使用的可能。热水浸泡、酒精喷洒和高压蒸气消毒处理会导致口罩的过滤效率大幅下降,无法保持消毒前的防护性能;而紫外线辐射和高温干燥对各口罩过滤效率和吸气阻力无显著影响,可作为口罩重复使用前的消毒净化手段。  相似文献   
80.
了解某铁路地区职工食堂消毒管理现状,为今后更好的提高职工食堂消毒管理水平、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依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对某铁路地区管辖职工食堂开展消毒管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69家职工食堂均建立了包括清洗消毒、食堂环境通风消毒、清洗消毒培训、洗消产品索证索票和重点部位预防性消毒的卫生管理制度并加以落实,但在食堂消毒记录完整性、洗涤剂消毒剂规范存储及采购索证索票等方面仍需加强。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食堂消毒管理、发挥各方协同作用和建立消毒管理体系等加强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