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5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146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460篇
综合类   1607篇
基础理论   111篇
污染及防治   108篇
评价与监测   133篇
社会与环境   173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中的碳补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中的碳补偿制度是一种有助于受控企业灵活履行减排义务的制度,能有效降低企业减排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减排动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这一制度的发展,并在研究、立法、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碳补偿制度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入手,对该制度的基本架构和交易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同时结合国际经验,对碳补偿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正在进行的区域碳交易试点以及未来建设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做准备。  相似文献   
972.
为探索区域内交通行业实施节能减排及低碳化发展的路径和措施,评估区域内交通行业的节能潜力,需要对将来某一时点区域交通能源消费量进行预测,文章针对区域客运交通能源消费量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计算过程中关键的数据基础在于区域客运周转量与交通工具单位能耗,文章构建了一个简单规范的自上而下模型用于预测区域客运周转量;在确定各交通工具的单位能耗时,考虑了在同一种交通工具中使用不同燃料的比例,并以线性复合的方式得出了每种交通工具的复合单位能耗,基于此,可计算出区域客运交通能源消费量。以预测2020年中新广州知识城客运能源消费量为例对计算过程进行具体说明,计算结果显示,2020年知识城客运交通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27万t标准煤。  相似文献   
973.
电力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不同发电方式和发电技术的电力CO2排放系数差别很大。研究发现,上海市2009年电力消费侧的CO2排放高于电力生产侧1 551万t,即上海市净调入电力的CO2排放为1 551万t,可见外来电CO2排放的正确测算对全市及各终端消费部门的CO2排放有重要影响。从排放系数来看,消费侧的CO2排放系数只有生产侧排放系数的81%,得益于外来电中可再生能源比例高于本地电力。2009年由于外来电的引入,上海市电力消费避免了178万t的CO2排放。就火力发电而言,上海市单位发电能耗和CO2排放略低于华东电网平均值,远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下降空间。基于以上研究,从提高火力发电的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分布式供能和其他新能源技术、建设智能电网等方面提出上海市减缓电力CO2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4.
大伙房水库水体及沉积物砷总量及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0.03 mol·L-1磷酸和0.1 mol·L-1抗坏血酸萃取沉积物样品,以2.0 mmol·L-1NaH2PO4和0.2 mmol·L-1 EDTA(pH=6.0)为流动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对大伙房水库表层水体、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砷元素总量及赋存形态进行检测分析,同时对大伙房库区沉积物粒度进行取样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大伙房水库库区水体及沉积物中砷元素主要以无机砷形态存在,未检测到有机砷形态;表层水体中砷总量较低;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只检测到As(Ⅲ),As(Ⅴ)未检出,且部分采样点砷总量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10 μg·L-1,GB5749-2006),可能会对底栖生物造成影响;表层沉积物中砷总量较高,且As(Ⅲ)含量大于As(Ⅴ),说明库区沉积环境以还原性条件为主.总体来看,大伙房水库库区水体砷总量较低,但沉积物体系中砷元素总量较高,除R4采样点外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Ⅰ级标准(GB 15618-1995).沿外源河流输入口向库区方向砷总量降低,说明库区砷元素主要来源于外源河流输入,且以浑河为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75.
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分解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栾江  仇焕广  井月  廖绍攀  韩炜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1869-1878
我国化肥大量使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以及未来我国化肥使用的发展趋势还存在较大争议。论文利用过去20 a 间我国化肥施用量的相关数据, 对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成因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化肥使用强度的增长是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增长的主因, 但从2007 年以来, 使用强度的贡献不断下降, 播种面积调整的贡献有所提高。根据分解结果并利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CHINAGRO) 预测了2020 年全国和各省化肥使用量情况。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措施, 我国未来化肥的使用总量和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将依然呈现增长趋势, 且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将长期高于225 kg/hm2的国际上限标准。预计到2020年我国化肥总施用量和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比2010 年分别提高2%和4.3%。东部地区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较高, 2020 年广东、福建、天津、北京等省(市) 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将接近或超过600 kg/hm2, 这将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976.
确定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烟云足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徐大海  王郁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6):1734-1740
本文讨论了大气承载力的定义,同时也给出了计算大气承载力的烟云足迹法的原理和计算公式,此外还给出了根据区域气象条件计算烟云足迹函数的具体算式和大气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实例,烟云足迹分析法可为区域间的排污权交易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77.
欧盟碳减排目标分解方法解读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璐  马中  单葆国 《环境保护》2013,41(1):65-67
我国能源和气候政策正逐步从强度控制向绝对量控制转变,在目标的地区分解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博弈,其中方法学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建立完善。欧盟为实现《京都议定书》承诺的减排目标,率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地区碳减排目标分解实践,其方法和经验可以为我国一系列目标分解方案提供参考。2012年10月发布的《中国能源政策白皮书》,阐述了我国未来5~10年的能源发展政策和目标,明确提出了我国将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也重申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承诺。从国内的能源政策趋势以  相似文献   
978.
污染物总量分配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核心,在遵循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差异性的基础上,选择基于公平和效率的独立性和代表性指标,构建水体污染物总量分配指标体系;以变异系数法对各分配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以区域削减相对指数为基础,形成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模型;对河南省COD污染物进行区域总量分配。运用基于基尼系数法的优化模型对分配方案进行优化,最终得到贴合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兼具公平和效益的区域COD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该方案以缩小区域间发展差异为目的、契合区域实际发展现状,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979.
鉴于居民能源消费的间接回弹效应影响广泛但现有研究不充分,使用碳排放量结合再分配模型和20部门环境投入产出表,测算了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的间接回弹效应。实证结果显示:间接回弹效应在3.90%~12.88%之间;间接回弹效应在时间上呈倒“U”型,在空间上城镇大于农村。针对双碳目标可能导致三种重要因素的变化进行模拟,分析得出间接回弹效应受居民单位碳排放的能源支出提升而增大的幅度最大,随后向关联系数降低而减小的幅度次之,受城镇化影响的变动最小;在一般政策情景和长期低碳转型情景中,2030年的间接回弹效应均>13%,2060年的间接回弹效应在一般政策情景高达46.55%,在长期低碳转型情景为11.77%。持续推进能源结构和整个经济系统的低碳化转型以及促进居民消费低碳化,应是在双碳目标下降低间接回弹效应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98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重要粮食生产—消费区,开展该区域粮食安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聚焦粮食消费,剖析沿线国家1995—2017年粮食消费时空格局特征,揭示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5—2017年,粮食消费数量逐渐增长,总量占世界比例介于55%~59%,人均消费量增至367 kg,为世界水平的95%。(2)1995—2017年,其他用粮和工业用粮高速增长,饲料和口粮快速增长,损耗和种子用粮缓慢增长,形成“口粮为主、饲料为辅”的消费结构,处于粮食消费初级阶段。(3)消费总量空间差异大而人均消费差异小,中东欧国家消费水平高,人口大国、岛屿小国、粮食生产条件欠佳国家消费水平较低。(4)各类用途粮食人均消费量空间差异不大,饲料总量空间差异最大且逐渐增大,近半数国家仍以口粮为主,约25%的国家完成了向相对均衡型转变的消费结构升级。(5)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累积贡献率约为43%和57%,中亚、东南亚、南亚多数国家受消费、人口共同影响,西亚及中东国家多受人口影响,中东欧内部差异大。口粮、饲料累积贡献量占比约为46%和34%,南亚、东南亚国家多受口粮影响,中蒙俄、中亚国家多受饲料影响,中东欧和中南半岛国家多为综合贡献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