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46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450篇
基础理论   70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641.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理论模式计算雹云单体在降雹过程中的VIL,再用MAX函数逐个提取最大VIL(简称:VILmax),采用统计和回归处理技术,对2004~2006年5~8月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雹云单体的VILmax与对应地面冰雹最大雹径(简称:Rmax)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冰雹Rmax与对应单体VILmax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42.
青藏高原青稞B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青藏高原青稞B组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在66份青藏高原青稞材料中,共有15种不同条带、29种不同条带组合,表明青藏高原青稞材料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不同来源的群体材料间遗传多态性存在差异,西藏育成品种的多态性略低于四川农家品种,人工选择使其遗传多态性减弱.聚类分析将材料分成3组,材料聚类与材料来源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图3表5参26  相似文献   
643.
研究了超声波(ultrasonic)和紫外线(ultraviolet)-Fenton反应联用处理干旱区老化石油污染土壤。土壤TPH含量为30 470 mg/kg,pH值为3,H2O2与Fe比例为50∶1时,H2O2浓度为0.37%、0.74%、1.11%和1.85%在超声波处理6 h土壤TPH去除量分别为4 495、11 983、15 470和19 800 mg/kg;TPH去除量随H2O2/Fe2+增大而增大,H2O2/Fe2+为100∶1时,TPH去除量为12 699 mg/kg。溶液pH值接近中性,H2O2浓度为0.74%,H2O2/Fe2+为50∶1,超声波与UV共同作用2 h和4 h,TPH去除量分别达到14 824和21 821 mg/kg;UV单独作用2 h、4 h对土壤TPH去除量为9 253和12 845 mg/kg。超声波-Fenton反应对1,2-二甲苯降解效果最好,其次为C17-C28的直链及支链烷烃,最低为烃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644.
对便携式催化氧化-FID法测定非甲烷总烃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催化效率等性能指标开展研究,考察该方法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非甲烷总烃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催化氧化装置的转化效率为98.1%~99.7%,方法检出限为0.05 mg/m3(以碳计);2个质量浓度水平的甲烷和丙烷混合标准气体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4%~6.1%、-4.7%~-0.5%,实验室内、实验室间测定结果的RSD分别为2.9%~5.9%和1.6%~2.5%、1.5%和0.6%。用该方法和国标法同时测定实际样品,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为6.4%~21.4%。  相似文献   
645.
1株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磊  李丹  孙丹  谢玉娟  马挺  梁凤来  刘如林 《环境科学》2007,28(9):2101-2105
从渤海油船泄漏区域的海底泥中筛选到1株能降解柴油的低温石油烃降解菌T7-2,初步鉴定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研究表明,利用工业乙醇无机盐培养基培养液体种子是适宜的,其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15℃和7.8,工业乙醇最适加入量为0.5%,菌体浓度为108 CFU/mL.接种人工海水烃降解培养基后,通过补加氮源 (NH4)2SO4 2.64 g/L、磷源Na2HPO4 2.5 g/L和酵母粉 0.015 g/L后,15℃振荡培养7 d,降解率可以达到73.2%.该菌降解烷烃的范围很广泛,C12~C36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  相似文献   
646.
水体的石油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和破坏,是一直以来全球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作为可有效吸附石油烃的富炭多孔材料,已成为目前水体修复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文章对近年来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在水体环境中石油烃吸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总结了生物炭的类型、理化性质及其常见的制备过程,介绍了表面改性、磁性改性以及纳米改性等生物炭复合材料制备方式。在此基础上,简述了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吸附石油烃时的原材料性质、污染初始浓度、外加物质以及盐度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讨论分析了去除石油烃过程中疏水相互作用、孔隙填充、π-π相互作用、毛细管效应以及表面吸附等作用机理。针对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的生态风险不明确、多数研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吸附过程机理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吸附材料风险评估、优化其制作工艺、提升其循环再生性能和深化吸附机理研究等方向,以期为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吸附水体石油烃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47.
研究了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的增溶,并将其用于污染含水层中石油烃的去除。结果表明:石油烃溶解度随着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 200mg/L时,石油烃溶解度达10 077.7mg/L;界面张力随着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mg/L时,界面张力为34.3mN/m,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800mg/L时,界面张力为5.2 mN/m。采用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污染含水层进行清洗处理,在固液比(质量体积比)为1g∶2mL的体系中,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3 000mg/L,120r/min、10℃下振荡12h,石油烃去除率达70.82%。污染含水层柱冲洗结果表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分别为1 200、3 000mg/L时,10倍孔隙体积的表面活性剂冲洗后,分别从污染砂样中去除41.81%和63.30%的石油烃。  相似文献   
648.
新疆油田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矿化度、高COD的含油废水,难以处理处置,严重影响了气田的正常生产活动,危害到气田周边土壤安全和荒漠植被的生存.为实现该类废水的达标排放,选取COD和总石油烃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比较了紫外(UV)、臭氧(O3)及紫外臭氧联合处理(UV/O3)法对该类废水的处理效果,进一步考察了pH和O3发生量对UV/O3法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方法处理废水60 min后,废水COD由处理前的563 mg/L分别下降至处理后的479、334.9和314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14.9%、32.7%和44.2%;而总石油烃含量由处理前的3.86 mg/L分别降至处理后的3.05、1.26和0.20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21.2%、67.4%和94.8%;其中,UV/O3法处理90 min后废水COD降低至148 mg/L,达到《废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pH为7,臭氧发生量为10 g/L时,UV/O3法可应用于采气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649.
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筛选原油降解混合菌,采用吸附法将混合菌固定在砾石和草炭土上,探讨固定化混合菌对土壤石油烃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混合菌8-2,菌群结构简单,石油烃降解率可达52.1%。与砾石相比,草炭土所固定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较高,可达1.3×108 cfu/g和0.24A487。草炭土固定的混合菌8-2,修复含油量为30g/kg的污染土壤30d后,石油烃降解率达28.4%,高于游离降解菌的24.3%。固定化载体草炭土在修复过程中起到了微生物缓释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0.
关于非甲烷总烃(NMHC)的测定及结果表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非甲烷总烃(NMHC)是在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时常常涉及到的一个重要参数.但是,很多人对其测定以及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并不明确.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