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46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450篇
基础理论   70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81.
超声波提取-荧光法测定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一种超声波提取-荧光法测定贝类体内石油烃的快速方法,采用正交实验对提取溶剂、提取次数、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洗脱溶剂等因素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佳提取条件。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70×10-6,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6.5%~96.9%。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得青岛近海湖岛和沙子口两个区域扇贝体内石油烃含量分别为164.14×10-6dw和119.52×10-6dw,污染指数分别为1.3和0.95,表明湖岛海域贝类受石油烃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682.
在选取并计算1 481种分子结构参数的基础上,应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蚁群优化算法对这些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筛选,筛选出与烃类燃烧热关系最紧密的4个分子结构参数,对424种烃类物质的燃烧热进行了QSPR研究,建立了一个精确的4参数燃烧热预测模型.此外,还就分子结构参数对烃类燃烧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解释,确定了对烃类燃烧热起决...  相似文献   
683.
石油烃类生物降解产物形成胶质的过程与胶质的再降解过程交织,增加了原油生物转化过程的复杂度.以往对胶质组分辨识不足,使地表环境下石油污染物的稠化机制阐释薄弱及生物修复效率难以提高.本文利用从稠油污泥中筛选到的石油降解菌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进行了原油混合物与胶质单族组分的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利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测定胶质组分,按照氧原子数量进行分类,聚焦氧原子数量为O2类极性化合物在石油烃生物降解过程中的响应变化及再转化机制,进一步揭示胶质组分的好氧生物降解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降解作用下,20、40及60 d不同时段原油饱和烃的总降解率分别为36.02%、43.46%和52.84%,其中正构烷烃、三环萜烷、藿烷、甾烷和二环倍半萜烷类化合物均有降解;60 d时芳烃中萘、菲、芴、联苯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的降解率分别为56.58%、63.46%、49.84%、59.47%及40.69%,生物降解明显;原油混合物及胶质单族组分中O2类化合物变化复杂,形成与降解同步发生,脂肪酸和单环环烷酸随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类异戊二烯酸、饱和脂肪酸、1~3环环烷酸、藿烷酸及多环环烷酸或芳香酸均为原油混合物中饱和烃及芳烃生物降解产物对于胶质组分的贡献,也是原油中O2类极性组分对饱和烃及芳烃类生物降解作用的响应.石油烃形成的高碳数和低碳数酸均可源源不断进入胶质组分中,使原油的碳循环过程与生物修复过程更加复杂.因此,提高原油重质组分中胶质的生物修复效率是突破原油生物修复效率瓶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84.
工程化阴燃技术是一种针对难降解、难治理重质(低挥发性)油泥或石油烃污染土壤等重度有机污染介质, 基于阴燃机理的自持主动修复技术,其在国内的研发、实践还处于早期阶段。湖北某焦化厂存量含油污泥的治理工程是工程化阴燃技术用于油泥治理在国内的首演。通过现场中试确定了油泥预处理方法、药剂配比和阴燃治理工艺条件。工程示范分为2步:第1步为预处理阶段,采用"化学调质+板框压滤"工艺对含油污泥进行脱水、减量;第2步为治理阶段,采用4台工程化异位阴燃反应装置执行。含油污泥的含水率经预处理后降至50%左右,经阴燃治理后的油泥总量减少90%,目标污染物去除率达到98%以上,满足项目验收指标。  相似文献   
685.
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对环境保护及人体健康均有重要意义。由于石油类污染物在不同质地土壤中的吸附行为不同,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方法,研究了新疆甘泉堡工业区3种质地土壤(粉土、粉砂、粉质黏土)对石油烃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热力学行为,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拟合,并分析了土壤粒径、有机质含量、pH值及以含盐量对石油烃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土、粉砂、粉质黏土对石油烃的吸附均能在240 min达到吸附平衡,平衡吸附量分别为0.7765,0.6763,0.7173 mg/g;吸附能力顺序为粉土>粉质黏土>粉砂,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67~0.9989)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石油烃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等温线为Langmuir型,其吸附平衡常数(Ka)分别为0.6126(粉土)、3.1310(粉砂)和0.1180(粉质黏土),表明石油烃在不同质地土壤中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土壤对石油烃的吸附量随土壤粒径和pH值的减小、有机质含量和含盐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86.
687.
环保燃料———乙醇对于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使乙醇生产成为倍受瞩目的课题 .作为汽油的可能辅助试剂或替代产品 ,乙醇不仅较常规汽油污染小 ,而且源于可再生的资源 .在巴西 ,目前有 40 %的轿车使用1 0 0 %的乙醇为燃料 ,其余的轿车使用 2 2∶78的乙醇和汽油的混合燃料 .而美国有 1 2 %的汽车燃料使用的是 1 0∶90的汽油 酒精混合物 ,每年需要生产超过 1 5亿加仑的乙醇 .美国所有乙醇的生产采用发醇法 ,主要原料是玉米 .目前在美国已有 5 8个乙醇生产厂 ,另外 ,还有 47个工厂计划将于 2 0 0 5年建成投产 .此举将会降低美国对进口石油的…  相似文献   
688.
微生物法治理油污土壤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其原理是微生物利用油烃作为碳源合成自身物质,进行生长繁殖,从而使油烃的含量得到减少。而与此同时,微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油污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污染土壤中分离提纯的单一菌种的降解效能的研究。本文对土著油污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的数量和种类变化进行了实验分析,并对油烃的化学组成作了初步探讨。分离出4株对石油具有耐受性和降解能力的微生物。结果表明,在4株微生物数量都增加的时候,石油烃的降解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689.
为深入分析强非均质性污染场地中石油烃的运移规律,探究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场地中的吸附、迁移及其影响因素,选取潮白河上游为典型研究区,受冲洪积扇条件控制,区域内包气带非均质性强,地下水埋深较大.采集污染场地包气带介质样品,分别装填原状土(0~20 mm)、细颗粒(< 2 mm)和粗颗粒(>4 mm)3种介质迁移柱,通过土柱淋滤试验表征石油烃在典型介质中的迁移特性;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和微生物降解试验识别石油烃迁移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多要素作用条件下的石油烃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原状土、细颗粒和粗颗粒这3种介质迁移柱出水中石油烃浓度均呈先下降、后波动上升、最终趋于稳定的趋势.3种介质对石油烃的吸附过程均呈现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阶段,快吸附阶段发生在试验0~15 h内,完成了吸附的70%~80%;慢吸附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吸附总量缓慢增加.固液比、温度和pH等要素对3种介质石油烃吸附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微生物降解是慢吸附阶段石油烃浓度呈波动上升的主要原因,且在整个石油烃垂向迁移过程中,吸附作用对石油烃去除的贡献率为80%,微生物降解的贡献率为20%.研究显示,相对于微生物作用而言,强非均匀介质在石油烃类污染场地的污染物吸附和迁移过程中起关键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90.
采用新的固态胺吸附材料研究其对SO2的吸附性能.针对几种不同种类及孔径的分子筛嫁接胺基合成固态胺吸附材料,研究了其对SO2吸附规律,特别是研究了固态胺解吸再生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固态胺具有较高的SO2吸附量,经20次吸附-解吸循环,留在固态胺中的残余量较低.结果还表明,分子筛结构的种类和孔径对固态胺吸附SO2的效果有重大影响,通常孔径较小的分子筛,吸附效果较差.但分子筛中SiO2/Al2O3的提高可降低解吸后的残余量.研究CO2,NOx对固态胺吸附剂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2对固态胺SO2吸附基本无影响,NOx则会干扰SO2的吸附.通过对解吸残余量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解吸残余量具有与液态胺热稳定物类似的组分.由于固态胺可以有较高的工作温度,因此固态胺将更易于循环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