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200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自2002~2004年连续3a观测了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CO2、CH4和N2O 3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外源氮素输入条件下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江平原CO2、CH4和N2O 3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及年际变化规律.其中生态系统呼吸CO1排放的最大值[779.33~965.40 mg·(m·h)-1]出现在7、8月份,CH4通量最大值[19.19~30.52 mg·(m·h)-1]出现在8月,N2O通量最大值[0.072~0.15 mg·(m·h)-1]出现在5月和9月,3种温室气体通量最小值CO2为2.36~18.73 mg·(m·h)-1;CH4为-0.35~0.59 mg·(m·h)-1;N2O为-0.032~-0.009 mg·(m·h)-1大都出现在冬季,且冬季淡水沼泽湿地表现为N2O的吸收.对气候因子的分析发现,温度条件是影响淡水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子,而降水和积水水位变化是影响其排放年际变化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降水对CH4排放通量的影响较其它2种温室气体更显著,且冬季雪融水对夏季CH4的排放起重要作用.CO2和CH4排放与土壤温度(5cm)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而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水深相关性不显著.氮输入促进了三江平原CO2、CH4和N2O3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对照处理相比,其排放通量分别升高了34%,145%和110%.  相似文献   
252.
The rapid growth and intensification of freshwater fishery can cause imbalances between phosphorus (P) input in feed and its output in produce. This aquaculture can result in enriching exogenous P in fishponds and, consequently, accelerates the process of eutrophication. To assess relations among input, accumulation, release of P and as a consequence degrading water quality in terms of chlorophyll-a (Chl-a) in freshwater fishponds, fourteen fishponds with feed supply, nine fishponds without feed supply, and five nonfish ponds in Shaoxing Plain, southeast China were selected for comparing P accumulation in their waters and surface sediments.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each pond to evaluate their total P, water soluble P, Olsen P, algal available P, and P fractions. Water samples were also collected from the ponds to measur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P and Chl-a. Total P in the sediments ranged from 0.88 to 1.73 g/kg in the fishponds with feed supply, that in the non-fish ponds ranged from 0.47 to 0.86 g/kg. Organic P, accounted for 23% to 60% of total P in the sediments, was an important P fraction and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organic matter.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feeds resulted in increased P availability in the bottom sediments and degrada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freshwater fishponds. Compared with non-fish ponds, sediments from the feed-supplied fishponds contained considerably higher Olsen P, algal available P, and water soluble P. Higher proportions of the labile P (NH4Cl-P) and potentially labile P (NaOH-IP) were also found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fishponds. High solubility of P in the sediments resulted in elevation of P and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in the pond water. The dissolved P concentration in the pond water increased in the order of non-fish ponds (12μg/L) 〈 fishponds without feed supply (24 μg/L) 〈 fishponds with feed supply (66 μg/L).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P, Olsen-P, algal available P, water-soluble P and P concentration in saturation extracts in the sediments and dissolved P in the pond water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buffering action of the sediment constituents on the dissolved P.  相似文献   
253.
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58  
随着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进程的加剧,淡水水华暴发的频率和强度亦趋严重,笔者综述了有毒水华发生过程中释放的主要次级代谢物——微囊藻毒素的研究现状。该毒素是一类具有多种异构体的环状多肽物质。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从而成为水环境中的潜在危害物质。对微囊藻毒素的产生、迁移及转化途径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热点。微囊藻毒素作为安全性评价的风险因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和酶联免疫法等。为改善水源水质,逐步发展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的控制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情,提出了微囊藻毒素在大型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中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54.
为研究水体浮游植物对不同浓度和不同形态磷的利用能力差异,采集福建九龙江江东库区冬季的水样,设置培养温度为20℃,分别进行原位水(TP=0.11mgL-1)、低浓度有机磷(单磷酸胞苷(5'-CMP)和无机磷(0.01mg·L-1)、高浓度的有机磷(单磷酸胞苷5'-CMP)和无机磷(1.00 mg·L-1)调控模拟实验.比...  相似文献   
255.
2016~2017年分4个季节对赣江流域的淡水贝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赣江流域淡水贝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区系相似性和物种受威胁因素,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调查记录共记录淡水贝类2纲14科29属62种,包括江西螺类一新纪录种——卵圆仿雕石螺,其中腹足纲11科16属29种,双壳纲3科13属33种。中国特有种27种,分别为腹足纲6种,双壳纲21种;濒危物种23种,分别为腹足纲4种,双壳纲19种。从物种出现率看,河蚬、淡水壳菜、圆顶珠蚌、背角无齿蚌、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小管福寿螺为赣江流域的广布种。从区系相似性分析看,赣江干流和支流的淡水贝类分布差异较大,干流物种数明显高于支流。赣江流域淡水贝类资源受到人为活动(特别是挖沙作业、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影响明显下降,应引起关注并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256.
坏消息     
《环境教育》2012,(12):8-8
长江中下游江豚数量锐减 12月12日,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队抵达上海,至此2012年长江全流域淡水豚考察已经完成薹分之二的行程,此前从武汉至上海江段近1100公里的单程航行中,科考队目视观察组共发现长江江豚177头次,声学观察检测到江豚86头次。  相似文献   
257.
坏消息     
《环境教育》2012,(12):8
长江中下游江豚数量锐减12月12日,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队抵达上海,至此2012年长江全流域淡水豚考察已经完成三分之二的行程,此前从武汉至上海江段近1100公里的单程航行中,科考队目视观察组共发现长江江豚177头次,声学观察检测到江豚86头次。虽然流域中江豚的具体数量还没推算出来,但6年来江豚数量迅速下降已经是显著的事实。长江江豚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258.
《绿色视野》2012,(10):30-32
与野生江豚一片哀号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安徽铜陵国家级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内的一条夹江里,今年5月14日、20日、22日,三头江豚妈妈先后产下三头健康可爱的小江豚,这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259.
向大海“要”水喝——浅析海水淡化行业的环保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没有想过有朝一日我们可以喝上从大海里“捞”来的水?地球表面2/3的面积被水覆盖,但水储量的97%为海水和苦咸水。如果能利用到这些水并将它变为人类的饮用水,淡水资源就会得到大大补给。在环保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海水淡化不是一个梦想,也许科学家的探索和实践就能让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这个梦想!本期特别邀请环保部专家来为我们介绍有关海水淡化所涉及到的环保知识。  相似文献   
260.
淡水双壳类是淡水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等生态系统中有重要功能。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对江西赣江中下游淡水双壳类的种类、分布及丰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双壳类34 种及亚种,隶属3科14 属。中游双壳类有8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和河蚬;下游干流有34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河蚬、洞穴丽蚌和中国尖嵴蚌。赣江中游、下游干流双壳类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4±91 ind./m2、210±254 g/m2,267±441 ind./m2、2123±3148 g/m2。从赣江中游到下游干流双壳类物种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