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158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03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长江中游沿江地区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其产业带建设又面临上海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两大契机。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产业带;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长江产业带整体效益的提高;必须协调资源、环境与产业带建设的关系,加强基础产业,调整加工制造业,合理布局生产,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2.
斗斗 《环境教育》2005,(10):34-35
在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岸边的河南省沈丘县,有一个名叫霍岱珊的民间摄影人,人们亲切地称其为“淮河卫士”.……  相似文献   
73.
淮河 太湖流域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利华 《灾害学》1992,7(3):43-47
本文分析了淮河和太湖流域1991年夏季特大洪涝灾害的成因,认为这次灾害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洪涝灾害是淮河和太湖流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了解了这些成因,就可以为今后本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4.
黄河中游泥沙对铜离子的吸持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黄河中游泥沙和重金属Cu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温吸持实验和Tessier形态提取实验,研究了黄河中游泥沙在含量较高的条件下对铜离子的吸持特性.结果表明:黄河中游泥沙具有很强的吸持铜的能力.体系pH和泥沙理化性质对吸持具有强烈影响:当铜浓度较低时,pH是控制吸持的主要因素,不同泥沙对铜的吸持率均达到99%,泥沙吸持的空间差异很小;当铜浓度较高时,泥沙理化性质是使黄河中游泥沙吸持表现出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碳酸盐是主要影响组份;在泥沙含量较高的条件下,单位吸持量随泥沙含量变化的规律符合“泥沙效应”规律,但吸持容量随泥沙含量升高而升高,这与泥沙含量升高导致体系pH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5.
沙颖河闸坝调控与淮河干流水质风险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沙颖河闸上重污染水集中泄流与淮河干流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目前排污条件下,淮河干流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风险,是沙颖河河道节制闸上蓄积实际用水量数十倍及至近百倍的重污染水所造成的。但是,只要闸上始终保持10 ̄15d蓄积水量的规模,然后每天不间断地泄流日均蓄水量规模的水量,则完全可以协调农业生产与淮河干流水质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6.
淮河中下游底泥中PAHs的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贺勇  严家平 《生态环境》2006,15(5):949-953
通过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淮河中下游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单体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及进行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底泥中PAHs含量总平均值为293.8ng·g-1,变化范围较大,总体呈中游高下游低的趋势;PAHs的种类和环数分布及菲/蒽、荧蒽/芘比值显示何台渡口至新集乡段底泥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与裂解,而安淮村至小河头段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低中温不完全燃烧或天然成岩过程;对照有关底泥的生态风险评价标准,淮河中游平圩和洛河段可能具有生物负效应,而其它地区的潜在生态风险则很小。  相似文献   
77.
78.
淮河是我国第一个开展大规模区域性水污染治理的流域,蚌埠市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工业城市,在完成淮河流域工业用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任务以后,进一步研究该市水环境污染状况与控制管理措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就近几年的环境统计和监测结果,综合分析蚌埠市城市水环境污染现状。污染综合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9.
过去关于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减水减沙的影响,对泥沙组成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依据,以河口至龙门间区域自然与水土保持条件为背景,将水保措施类型、河道水流泥沙条件与流域地貌条件结合考虑,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采用水保措施前后该区域(尤其是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黄土高原与沙砾丘陵区域)的泥沙粒径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泥沙粒径分布变化极其复杂,对应于不同地貌类型条件的泥沙组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黄土丘陵区河流中的悬移质泥沙级配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而沙砾丘陵区河流中的泥沙级配则服从皮Ⅲ型分布规律。当分布函数的类型确定后,泥沙粒径分布由该分布函数的几个参数共同决定,这些参数分别反映了泥沙从流域表层搬运到对应级别河流的过程中地貌形态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文中由多学科综合研究得到的结论,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利用3期(2000、2005、2010年)遥感分类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对长江中游地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存在6种生态系统类型,其中以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为主,二者面积约占全区域总面积的58%和31%。各生态系统面积大小依次为: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等绿色生态空间主要呈环状结构分布。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中部江汉平原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则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地区和鄱阳湖地区。10年间,区域内生态系统均发生明显变化,以城镇生态系统变化幅度最大,增长约25.45%。湿地生态系统变化幅度最小,约为0.03%。空间转移最显著特征为农田生态系统转为城镇生态系统,呈现极端非平衡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