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0篇
  免费   605篇
  国内免费   2197篇
安全科学   377篇
废物处理   249篇
环保管理   341篇
综合类   4573篇
基础理论   676篇
污染及防治   1082篇
评价与监测   185篇
社会与环境   61篇
灾害及防治   78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367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305篇
  2014年   556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336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308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1.
为探索适合我国的事故数据深度采集标准,并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及致因,基于《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信息采集表》(简称采集表),调查人员随交警赴事故现场随机详细调查87起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借鉴"Haddon Matrix"思想建立致因分析矩阵系统,分析事故的致因。发现采集表对事故地点、事故形态及原因项分类更加具体、明确,女性驾驶员的事故发生率略低于男性驾驶员,驾驶员年龄超过60岁后,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显著提高,"交叉口影响区"事故50%由变更车道引起,非机动车驾驶员未戴安全头盔是造成严重伤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12.
魏一 《中国安防》2012,(6):41-44
一、平安城市建设问题分析和思路我国平安城市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建设,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应该放在推动视频监控技术的深度应用上,其中重点是将视频监控信息集成平台与公安的业务系统进行深入融合,以达到让视频监控信息集成平台更加贴近并  相似文献   
813.
微塑料作为新兴污染物,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和降解慢等特点,其环境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塑料会改变土壤性质,影响土壤中养分和污染物的迁移能力,但是微塑料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淋失的影响尚缺乏研究.通过土壤柱浸滤实验比较研究了在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质量分数(0%、 0.2%和2%)的聚苯乙烯(PS)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对土壤中养分和镉淋失的影响.总体上,降雨强度增加会促进土壤中养分和镉的淋失.2%PS在大暴雨时显著增加总氮的淋失和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减少了无机磷的淋失和土壤铵态氮含量,大雨时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大雨和暴雨时2%PLA减少了硝态氮的淋失,暴雨和大暴雨时降低土壤铵态氮含量,大暴雨时降低土壤总氮的含量,且大暴雨时0.2%PLA显著增加镉的淋失.结果显示,微塑料对土壤养分和镉淋失的影响与微塑料的种类和质量分数有关,并受到降雨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难降解微塑料聚苯乙烯和可降解微塑料聚乳酸都会对土壤中养分和重金属的淋失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14.
蔬菜的硝态氮累积及菜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   总被引:86,自引:3,他引:83  
在不同季节对11类、48种蔬菜的测定表明,硝态氮含量高于325mg·kg-1,达到4级污染水平的有20种,占调查总数的41.7%,包括全部叶菜类、部分瓜类、根菜类和葱蒜类蔬菜.其中硝态氮含量高于700mg·kg-1,超过4级污染水平的有5种,均为叶菜类蔬菜.叶菜硝态氮累积虽为严重,但其中部分蔬菜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却低于3级污染水平对不同类型菜地和农田土壤的测定发现,菜地0~200cma各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均高于农田土壤,常年露天菜地200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总量为1358.8kg·hm-2年大棚菜田为1411.8kg·hm-2,5年大棚则达1520.9kg·hm-2,而一般农田仅为245.4kg·hm-2.菜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严重威胁菜区地下水环境.  相似文献   
815.
地下渗滤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中试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以红壤土作为填充土壤,在2cm/d的水力负荷下,进行了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现场中试.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对COD、氨氮、总磷和总氮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84.7%、70.0%、98.0%和77.7%,出水COD、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7mg/L、4.0mg/L、0.04mg/L、4.7mg/L,达到建设部颁发的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对总氮去除机理的分析表明,由硝化/反硝化实现生物脱氮是地下渗滤系统去除总氮的主要途径.在本中试系统中,反硝化效果良好但硝化效果不够理想,改善土壤环境以促进硝化作用是提高总氮去除率的关键.对土壤中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内部的还原性质是阻碍硝化反应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16.
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氯乙烯的微生物脱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氯乙烯是土壤和地下水中存在的污染物,其去除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微生物降解.本研究在温度20℃、氯乙烯初始浓度100μmol/L条件下,对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四氯乙烯、cis-二氯乙烯及一氯乙烯的微生物降解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铁还原和碳酸氢盐存在条件下,四氯乙烯以0.26/d和0.31/d的速率分别脱氯为三氯乙烯和cis-二氯乙烯.在脂肪酸存在条件下,四氯乙烯、cis-二氯乙烯和一氯乙烯均完全脱氯为乙烯,但后两者脱氯速率(0.04/d)明显低于前者(0.57/d).在反硝化、锰还原及硫还原条件下,不同取代氯乙烯降解均不明显.当环境温度降至12℃,脱氯菌活性降低,但氯乙烯完全脱氯还原过程仍可发生.  相似文献   
817.
HDTMA改性蒙脱土的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改性天然蒙脱土,观察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增加改性蒙脱土在蒸馏水中的稳定性逐渐降低,1.0CEC改性蒙脱土中HDTMA发生解吸.改性蒙脱土在水体中的稳定性随着振荡强度的加强而降低.从室温到70℃对改性蒙脱土的稳定性几乎无影响.超声波处理使改性蒙脱土的稳定性有所降低.NaCl能提高水体中改性蒙脱土的稳定性,而CaCl2却使其稳定性有所下降.同酸性条件相比,在碱性条件下改性蒙脱土的稳定性更好.因此,废水的温度、pH和无机盐对低改性蒙脱土稳定性的影响都比较小,这为改性蒙脱土处理废水和它的再生提供了可能.同时在较低振荡强度下,改性蒙脱土也许还能成为废水生物处理的载体.  相似文献   
818.
为了更好地从基因角度研究亚硝态氮对贝类的生态毒性,需要筛选一个合适的内参基因作为参考,对其毒性相关基因进行定量表达分析。本研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作为研究对象,以亚硝态氮胁迫的鳃组织cDNA作为模板,利用geNorm软件和NormFinder软件对6个候选内参基因进行表达稳定性分析,并对2个结果做了综合赋权分析。结果显示,geNorm分析的基因表达稳定性结果为ActinCyPAEF1αUbi18STubu,NormFinder软件分析的结果为ActinUbiCyPAEF1α18STubu,最后经加权赋值法综合分析获得6个候选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为ActinCyPAUbiEF1α18STubu,即Actin为表达最稳定的基因。因此,Actin可以作为衡量亚硝态氮胁迫后菲律宾蛤仔鳃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819.
我国亚热带地区降雨丰富,树种众多.在亚热带森林中,大量叶片来源可溶性有机质(DOM)输入土壤中.此外,森林长期受到氮(N)沉降的影响.探究叶源DOM和N输入如何影响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循环,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不同性质的DOM在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循环中的驱动机制.选取地域代表性强且树种之间差异较大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和楠木(Phoebezherman),提取其鲜叶DOM输入杉木亚热带森林土壤中.此外,依据研究地大气氮沉降背景值添加硝酸铵进行105 d的室内培养试验.在培养第25和105天时进行破坏性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培养第25天时,与对照(N0)相比,杉木叶片DOM处理(CLN0)和楠木叶片DOM处理(PLN0)均显著提高了β-葡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过氧化物酶(PEO)和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4种与碳氮循环相关的酶的活性.DOM输入增加了底物有效性,刺激微生物产生更多的酶.与仅氮输入(N1)相比,杉木叶片DOM和氮共同添加(CLN1)降低了4种土壤酶活性,而楠木叶片DOM和氮共同添加(PLN1)对土壤酶...  相似文献   
820.
人工智能几起几落,一般认为这一轮热潮从2012年开始。这一年,Hinton和他的学生Alex Krizhevsky设计的Alex Net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在Image Net图像识别竞赛中获得冠军,图像错误识别率下降10多个百分比,同期的其他神经网络每次的成绩提升很少达到5%,立即引起业界对深度学习的极大关注。之后的两年时间,深度学习网络进一步把整体错误率下降至5%以内,达到了人眼的水平。随后,Google、Micro Soft、Facebook先后开源了自己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CNTK和Caffe。一时间,国内外涌现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除了深度学习技术,GPU芯片、分布式计算、计算位数压缩等新的优化技术也加快了神经网络的训练和使用效率,人工智能应用从高性能数据中心向嵌入式设备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