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0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392篇
安全科学   298篇
废物处理   42篇
环保管理   174篇
综合类   1296篇
基础理论   193篇
污染及防治   180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47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以MEA为主体,DETA为添加剂,考察1h内,在温度298~338K,压力300~700kPa,混合胺溶液初始浓度(质量分数)4%~20%范围内,MEA+DETA不同配比的混合吸收剂吸收CO2的特性。获得MEA+DETA混合胺吸收CO2的最佳吸收条件为:308K、500kPa、总胺质量浓度为20%,MEA与DETA的配比为8:2。  相似文献   
882.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味精生产废水进行培养,在SBR中以逐渐降低污泥沉淀时间的方法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接种65 d后,出现细小的好氧颗粒污泥,呈黄褐色,95 d后颗粒污泥趋于成熟,粒径达0.6 mm左右,且周围存在大量原生动物;运行95 d后MLSS提高至8.00 g/L,SVI降至30.00 mL/g左右;成熟后的好氧颗粒污泥对味精生产废水中的COD和NH3-N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出水COD和ρ(NH3-N)分别为80 mg/L和2 mg/L左右。  相似文献   
883.
阐述了固废物脱硫灰的成分与特点以及目前我国对脱硫灰渣作为水泥原料和混合材的利用现状,并分析了影响脱硫灰渣利用的主要问题和资源化利用提出的建议,对脱硫灰渣作为水泥原料及混合材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84.
采用上流式固定床反应器,在常温下连续运行,考察MnO2对海洋性ANAMMOX菌富集培养的影响,其中接种的海洋海底沉积物采自大连市附近海域。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运行近150 d中,加入MnO2的R1反应器的最大总氮去除速率为137.82 g N/(m3·d),比没有加入MnO2的R2反应器高出近20 g N/(m3·d)。在低温环境(10~15℃)运行时,R1反应器的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比R2反应器均高出10%,且R1反应器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和运行稳定性都好于R2反应器。这表明MnO2的加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洋性ANAMMOX细菌的富集,并增强了ANAMMOX反应器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使其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下运行。  相似文献   
885.
分别从台州和衢州某化工厂的好氧池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苯胺降解菌TZ1和JH1,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Comamonas sp.TZ1和Pseudomonas sp.JH1,均具有较强的苯胺降解能力,培养24 h后,可使初始浓度为800 mg/L的苯胺去除率达到96.4%~98.4%。在此基础上,按体积比1∶1将2株菌液进行混合构建了混合菌体系,进而对比考察了苯胺初始浓度、pH、盐度和重金属等环境因子对单一菌和混合菌生长量及降解苯胺效果的影响,重点探讨混合菌对不适宜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对苯胺的降解特性。通过单一菌和混合菌对比实验发现,在适宜苯胺初始浓度、pH和盐度条件下,混合菌的生长量略高于单一菌;在不适宜生长的高浓度苯胺、pH和盐度条件下,混合菌也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性和苯胺矿化能力。Zn2+和Cr6+耐受实验则表明,对于Cr6+,混合菌表现出了更强的耐受能力,而对于Zn2+并没有表现出更强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886.
为减少环湖公路路面径流对洱海水质的影响,该研究选用土壤、锯末、沙子、砾石分层装填的生态型的路面径流收集、净化和输送系统-生态种植槽(其中混合填料层锯末与沙子的配比设置3种比例1∶3、1∶4、1∶5),研究该装置对模拟雨水的净化效果,并寻求最佳填充方式.结果表明,3组种植槽适合植物移栽、自然挂膜、低污染负荷启动方式;能稳定有效地去除COD、SS.运行期COD的平均出水水质优于地表水Ⅴ类水质,SS的平均去除率均高于80%.不同混合填料比种植槽对污水中COD的净化效果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5(锯末∶沙子)>1∶4(锯末∶沙子)>1∶3(锯末∶沙子),方差分析显示,3组种植槽系统间COD、SS去除率无差异(P>0.05),考虑到锯末∶沙子为1∶5时的渗透效果差,故推荐锯末∶沙子为1∶4的种植槽供后续示范工程选用.  相似文献   
887.
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和模糊神经网络(FNN)模型对逐步提高有机负荷的半连续式餐厨垃圾和猪粪混合厌氧消化试验进行日产气量预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77.63%,FNN模型为82.33%,2种模型均可用于产气预测,但FNN模型在传统神经网络模型基础上加入了模糊控制,可提高其准确率,更适用于混合厌氧消化产气量预测.  相似文献   
888.
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连续8 a(2008~2015年)长期模拟温度升高,研究滨海芦苇湿地不同土壤深度,及两种代表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根际、非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对长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相对于对照,长期增温导致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显著增加。其中,增温对土壤表层细菌、真菌的数量影响显著,细菌在第一层的增幅最大,增加率为34.16%,真菌在第三层的增幅最大,增加了64.42%。增温对20~40 cm土层放线菌影响显著,其中在第二层达到最大增加率59.47%;(2)长期增温对芦苇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变化的影响不大,表现为各土层芦苇根际效应增温对照,而白茅根际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在第二层和第三层有显著差异;(3)不同的植物类型,其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根际效应对长期增温的响应不一致,表现为芦苇和白茅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根际效应的增加幅度不同,这可能与植物不同类型,根际分泌物种类、数量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89.
以甘肃陇东地区油井污染土壤为菌源,分离得到5种降油菌并制成混合菌剂;对油污土壤添加混合菌剂,用膨松剂、翻耕处理,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油污土壤中原油的降解程度,并对各处理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添加菌剂的条件下,翻耕的降解率显著高于静置;在添加等量锯末且静止条件下,添加35 g/kg、70 g/kg混合菌剂的降解差异虽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混合菌剂;在添加等量混合菌剂且每天翻耕条件下,添加67 g/kg锯末的降解率显著高于不添加锯末;在添加等量混合菌剂和锯末条件下,每天翻耕、每5 d翻耕的降解差异虽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静置。  相似文献   
890.
从培养基配方、菌种来源、激活时间、菌液用量以及检测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脱氢酶快速毒性检测法进行了改进,确定了整个体系的操作方法。并用HgCl2和NaN3验证了改进后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天然地表水作为菌种来源,转接培养1次后,混合细菌的脱氢酶活性的稳定性便可达到实验要求。样品液与菌液按照6∶1的比例混合效果较好。混合体系在37℃恒温培养箱中激活50min以上细菌可完全活化,最终检测可用普通分光光度计进行。改进后的方法解决了原方法菌液失活过快,实验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同时克服了检测仪器难以购买的问题,使这一方法得以在普通实验室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