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4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20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04篇 |
废物处理 | 46篇 |
环保管理 | 420篇 |
综合类 | 1377篇 |
基础理论 | 151篇 |
污染及防治 | 106篇 |
评价与监测 | 39篇 |
社会与环境 | 57篇 |
灾害及防治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306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212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192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90篇 |
2007年 | 178篇 |
2006年 | 132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98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污泥处置方式对污水处理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水污泥的污染问题影响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生存和发展,不同的中水处置方式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将污水处理、脱水污泥和中水处置结合起来构建污水处理生态系统有利于研究污水处理的综合效益、探索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考虑废物处理处置和排放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改进的能值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即能值产出率(WEYR)、环境负载率(WELR) 和可持续发展指标(WESI), 指标反映了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对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以明镜滩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作为案例,评价了"污水处理系统 污泥填埋系统 中水排放"(方案1)、"污水处理系统 陶粒生产系统 中水排放"(方案2)、"污水处理系统 聚合材料生产系统 中水排放"(方案3)和"污水处理系统 好氧堆肥生产系统 中水排放"(方案4)等4种方案的可持续性.方案1、2、3和4的WEYR分别为1.65、3.84、3.95和3.63, WELR分别为5.19、5.41、7.69和4.24,WESI分别为0.32、0.71、0.51和0.86.方案1由于未对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其能值产出率远远低于其他3个方案,故可持续性最低;其他三个方案的能值产出率比较接近,但方案4的环境负载率远远低于其他2个方案,故方案4的可持续性最高.结果表明,污泥利用可提高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不同废物利用方式由于对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不同对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影响不一样;改进的能值分析方法适合于评价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2.
日粮中添加不同铜化合物对生长猪铜消化率和猪粪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7头体重约30 kg的三元杂交(长白大白杜洛克)生长猪进行消化试验,在日粮中分别添加氨基酸铜(Cu-AA)、硫酸铜(CuSO4)、碱式氯化铜(TBCC) 10、150、250 mg·kg-1,共9个处理.分析测定猪对铜的消化率及猪粪中铜的可利用性.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铜源对猪铜的消化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高水平铜时,猪对铜的消化率显著低于添加低水平铜(P<0.05).从粪中各形态铜的有效性来看,铜源间差异显著.CuSO4铜源猪粪可利用态铜显著低于Cu-AA铜源和TBCC铜源,但TBCC铜源和Cu-AA铜源间差异不显著;从潜在可利用态铜来看,CuSO4铜源和Cu-AA铜源猪粪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TBCC铜源猪粪;从不可利用态铜来看,TBCC铜源猪粪显著高于CuSO4铜源和Cu-AA铜源猪粪.饲料中添加高水平铜处理猪粪中各形态铜含量都显著高于添加低水平铜处理. 相似文献
143.
三江平原白浆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Fe2+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铁元素由高价态转化为低价态(二价铁),是土壤中铁元素移动的主要途径.为了探讨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Fe2 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在三江平原典型白浆土区采取水田、旱田、草地、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样点,对其Fe2 含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表层(0~10 cm)Fe2 含量高低顺序为水田>草地>旱田>林地,主要影响因子为水分状况和pH值(r=0.851,r=0.909,p<0.01),其中水田Fe2 含量(305.5 mg·kg-1)明显高于林地和旱田(30~40 mg·kg-1),是其含量的8~10倍;草地除表层(0~20 cm)Fe2 含量低于水田外,以下各层含量均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旱田、林地Fe2 含量垂直分布规律相似:表层(0~10 cm)及白浆层(30~40 cm)含量略高,40 cm以下Fe2 含量持续缓慢递减,相关分析表明旱田、草地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pH值(r=-0.871,r=0.795,p<0.05),林地影响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水田垂直变化趋势与其它3种类型相比有所不同,表层最高达305.5 mg·kg-1,至40 cm深处急剧递减至35.2 mg·kg-1,以下无明显变化,主要影响因子为水分状况和TOC(r=0.962,r=0.991,p<0.01). 相似文献
144.
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_2体积分数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CO2体积分数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不同深度空气CO2体积分数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平均CO2体积分数影响较大,其次序为:次生林(0.35%±0.06%)〉草地(0.34%±0.05%)〉人工林(0.27%±0.03%)〉农田(0.16%±0.03%)。次生林、草地与农田之间土壤CO2体积分数差异性显著,而人工林与农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CO2体积分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一致:从春季到夏季逐渐增加而从秋季到冬季又逐渐降低,与该区域的温度和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同时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CO2体积分数逐渐增大,但在土层12 cm处有突然降低现象(农田除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空气CO2体积分数变化与大气、土壤温度密切相关(r=0.602~0.886,P〈0.05),土壤温度升高会导致土壤CO2体积分数上升。土壤湿度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剖面CO2体积分数,但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并不显著(r=0.105~0.393,P〉0.05),说明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温度对土壤空气CO2体积分数的影响大于土壤湿度。 相似文献
145.
添加蚓粪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总固体(TS)含量为50g.kg-1,采用中温35℃批式发酵,考察了添加蚓粪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单独发酵时,单位TS产气量为333.3mL.g-1,甲烷产量为202.0mL.g-1,并在反应初期出现酸化现象;蚓粪与玉米秸秆TS质量比为1:1进行发酵时,单位TS产气量为400.0mL.g-1,甲烷产量为269.6mL.g-1,相对于玉米秸秆单独厌氧发酵分别提高了20.0%和35.5%,且反应过程中未出现酸化现象。说明蚓粪适合作为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46.
147.
为解决露天煤矿顺倾层状软岩边坡稳定性这一技术难题,基于连续介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从理论上探讨了降深与清帮至不同位置对顺倾软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合白音华一号矿南帮工程实例,针对各煤层降深及清帮方案,基于CDEM数值算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对比分析了坡体位移、应力分布及演化特征,进而阐明多个弱层对复合边坡产生的叠加效应,以及清帮减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音华一号矿首采区南帮边坡变形不会对南排土场稳定性造成影响,揭露多个弱层对边坡变形与稳定性下降有一定的叠加效应,清帮不能显著提高边坡稳定性,但可减小作用在弱层上的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进而减缓滑坡发生的过程,提高边坡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8.
为探究热场对深部倾斜采空区煤自燃区域划分的影响,通过对采场空隙结构和耗氧速率进行分析,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不同通风方式下热环境对采空区流场及自燃带影响.结果表明:受倾角工作面、采空区空隙率及地温梯度综合影响,下行冷风与受采空区浮升力作用的热风在工作面中下部汇合并涌向工作面,使工作面局部温度升高;上行通风方式采空区蓄... 相似文献
149.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沙市南郊山地丘陵区为研究对象,选择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撂荒地、苗圃地、坡耕地)研究了城乡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1~0.05 mm和<0.001 mm两个粒级范围内,土壤质地以重壤土和轻粘土为主。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减弱,土壤砂粒(1.0~0.05 mm)、土壤粉粒(0.05~0.01 mm)百分率逐渐下降,<0.01 mm的土壤物理性粘粒百分率增加。自然、半自然状态利用方式的林地(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普遍较高,土壤密度低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地,而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含量普遍高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地 相似文献
150.
晚清时期湖北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湖北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和历史时期湖北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具体地考察晚清时期湖北治理自然灾害的情况及对现今湖北治理灾害存在的借鉴要素。利用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从历史的角度着手,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灾害学等理论来综合研究晚清时期湖北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类型、特点、破坏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清政府所采取的治理灾害措施等。晚清政府虽然针对境内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为现今治理湖北的自然灾害提供了治理自然灾害必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科学规划部署,有系统地进行;要建立赈济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