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7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795篇
安全科学   140篇
废物处理   127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1604篇
基础理论   463篇
污染及防治   326篇
评价与监测   262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对2016年、2017年采暖季太行山沿线传输通道城市大气中PM2.5的OC、EC和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并利用特征组分比值和元素富集因子变化研究该传输通道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采暖季通道整体较2016年同期空气质量改善良好,PM2.5浓度由2016年的171.86μg/m3下降为123.90μg/m3.太行山中部城市2017年采暖季较2016年同期PM2.5浓度下降显著,2a采暖季SNA离子(SO2-,NO3-,NH4+ 3种离子总称)浓度与占比呈现"北低南高",加之SNA/EC比值"北低南高",表明南部城市二次无机生成较为严重.而OC、EC浓度与占比呈现"北高南低",Cl-/K+比值和元素Zn、Ba的富集因子北部均高于南部,表明北部城市可能受燃煤和机动车源等一次排放影响较大;各城市2017年采暖季SO2、NO2、CO浓度有所下降,且均呈现"北高南低"趋势,进一步表明北部城市一次排放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72.
为探究黄芪幼苗对铜离子(Cu2+)胁迫的耐性机理以及凹凸棒黏土对Cu2+污染的缓解作用,研究了不同浓度CuSO4(2~20mmol/L)胁迫对黄芪幼苗的生理学毒性与凹凸棒黏土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2mmol/L CuSO4胁迫使得根系Cu2+含量、H2O2(过氧化氢)含量、MDA(丙二醛)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上升1.82倍、1.04倍、2.14倍.CuSO4胁迫浓度达8mmol/L时,根系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根尖膜损伤程度和叶片Cu2+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上升1.13倍、1.12倍和2.62倍;同时,叶片PS Ⅱ(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降低22.88%、24.44%、21.49%和28.31%,而NPQ和qN(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则较对照分别显著上升2.35倍和1.58倍.根系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8mmol/L CuSO4处理下达到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CuSO4浓度为15~20mmol/L时,根系APX活性和叶片光适应下PS II潜在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幼苗全株鲜重、全株干重、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较对照显著下降.在非CuSO4胁迫条件下,基质中凹凸棒黏土的存在使得幼苗根系MDA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15.93%,但未对其它所测生理学指标产生显著影响;在20mmol/L CuSO4胁迫条件下,基质中凹凸棒黏土的存在使得幼苗根系和叶片中Cu2+含量分别显著下降30.78%和23.12%;同时显著缓解了20mmol/L CuSO4胁迫对根系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质过氧化程度、根尖膜损伤程度、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叶片PS 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不良影响,以及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质中凹凸棒黏土的存在能够显著降低幼苗组织中Cu2+的生物有效性,继而缓解CuSO4胁迫对黄芪幼苗的生理学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3.
74.
75.
76.
就丰产廉价的海洋巨藻(Durvillaea Potatorum)所制的生物吸附剂对Hg2 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该生物吸附剂经特殊的稳定化预处理而得。研究表明,该生物吸附剂的Hg2 吸附容量对溶液的pH值十分敏感,在pH=3时,最大吸附容量达到3.1mmol/g(干重),在溶液pH=0.4~5.0的范围内,Hg2 的吸附容量为0.49—3.1mmol/g(干重);溶液中的C1-能显著地降低生物吸附剂对Hg2 的吸附容量;其对Hg2 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该生物吸附剂可以有效地去除工业废水中的Hg2 。  相似文献   
77.
游离附生假单胞菌对铜绿微囊蓝细菌中32P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分析游离附生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对富集^32P的铜绿微囊蓝细菌(Microcystis aeruginosa)中磷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延迟期和对数期.游离附生假单胞菌的加入抑制了微囊蓝细菌中^32P的释放,而对蓝细菌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稳定期和衰减期,假单胞菌促进其蓝细菌细胞内^32P的释放,同时也加速微囊蓝细菌的衰亡.假单胞菌对微囊蓝细菌^32P释放的促进作用是由于自身的吸磷能力导致的.假单胞菌的吸磷量由假单胞菌生物量和细胞内磷浓度决定,假单胞菌在微囊蓝细菌的整个生长阶段生物量不断增加,而体内^32P浓度在开始阶段很低.直到微囊蓝细菌进入稳定期才达到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8.
天然沸石铵吸附容量研究   总被引:40,自引:5,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浙江缙云的天然斜发沸石为实验对象,测试其化学组成与物理形态特征,并通过静态实验研究其对铵离子的吸附特性,再根据数学分析,确定该沸石的铵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79.
利用粉煤灰合成Linde type F(K)沸石吸附重金属Zn2+,考察吸附剂量、pH值、反应温度对Zn 2+吸附效果影响,研究沸石吸附Zn2+的等温线与动力学,得到了相应的模型。结果表明:吸附剂量、pH值、反应温度均对Zn2+去除效果影响显著。随着吸附剂量增大,Zn 2+去除效果不断提高,饱和吸附量逐渐减小。初始pH值为3~7时,沸石对Zn2+去除率随pH值升高迅速提高。反应温度越高,沸石吸附Zn2+到达平衡时间越短。沸石对Zn2+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能很好描述沸石对Zn2+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80.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经环氧氯丙烷交联、醚化.合成醚化淀粉3-氯-2-羟基丙烯基交联淀粉。在碱性条件下.醚化淀粉进一步通过胺化反应.制备出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吸附性能的氨基淀粉。对氨基淀粉的合成工艺及其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的增加.吸附量增加:在相同pH时,随着溶液中铜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增加,但吸附速率降低:铜在固液相中的分配比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