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8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932篇
安全科学   213篇
废物处理   178篇
环保管理   757篇
综合类   4398篇
基础理论   560篇
污染及防治   529篇
评价与监测   489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442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346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412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41.
微塑料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吸附解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已成为新的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强吸附剂,微塑料可以吸附共存的有机污染物,进而改变其环境行为和毒性;也可以通过解吸作用促进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因而,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强度和机理是全面评估两者的环境风险和深度研究微塑料毒性机制的必要信息。目前微塑料研究处于快速发展的起始阶段,加之微塑料本身成分、粒径、表面风化情况的复杂性及共存有机污染物的多样性使两者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亟需理清微塑料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机制。因而,本文详细综述了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吸附解吸作用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从微塑料性质(成分、粒径和表面风化)、有机污染物性质和水环境介质性质方面探讨了吸附的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机制,希望为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及吸附的后续影响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42.
为探究区域尺度污染土壤修复特征,以北京市2006~2021年51个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为基础,对修复技术与方量进行统计,利用物质流方法探究污染土壤与污染物通量及归趋,并以因子法估算修复行为产生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北京市2006~2021年修复污染土壤819.18万m3,其中有机、复合、无机污染土壤分别占88.13%、10.23%和1.64%;修复技术以异位为主,方量占82.92%;修复后土壤去向主要为异地填埋(46.02%)和资源化利用(35.18%),而原位修复(15.25%)、风险管控(1.83%)以及原场回填(1.72%)占比较小;修复6类特征污染物共计9943.70t,其中苯系物239.89t、氯代烃1502.12t、多环芳烃510.36t、石油烃4908.52t、重金属2768.33t、农药类14.48t;修复行为排放CO2 58.34万t,排放强度逐步下降.建议1)保障修复效果前提下,优先低碳修复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模式;2)减少区域土壤修复特征污染物的扰动和输送通量,降低能源、材料等投入消耗;3)精细构建区域场地修复可持续度评估方法,构...  相似文献   
943.
基于2017—2020年郑州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郑州市降水对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降水时的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频率比无降水时的频率高,且降水量级越大空气质量越好。除SO2外,郑州市其他大气污染物PM2.5、PM10、NO2、O3和CO在降水天气后浓度降低时次占比为42.97%~56.12%,其中PM10浓度降低最明显,CO最不明显。小时降水量越大,污染物浓度降低值越小,PM2.5和PM10在降雨天气后浓度降低时次占比越大,当小时降水量(R)>1 mm时,浓度降低时次占比显著高于升高时次占比,且粒径越大效果越好;SO2没有明显变化规律;NO2和CO变化不大。降水天气前大气污染物浓度越高,降水天气后浓度降低值的范围越大;同时浓度降低时次占比也越大(NO2除外)。在小时降水量较大...  相似文献   
944.
以93#国Ⅲ乙醇汽油(E10)、93#国Ⅲ普通汽油和93#国Ⅳ普通汽油为实验对象,对GB18352.3-2005中要求限定的CO、HC和NOx,以及颗粒物(PM)和CO2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并对CO、HC、PM、NOx、CO2和苯系物等污染物的形成原因和减排机理进行了分析.和93#国Ⅲ普通汽油相比,93 #国Ⅲ乙醇汽油(E10)排放的尾气中:CO降低了19.7%,HC降低了16.4%;和93#国Ⅳ普通汽油相比,93#国Ⅲ乙醇汽油(E10)排放的尾气中:CO降低了1.8%,HC降低了12.9%,CO2降低了2.4%.研究表明,乙醇汽油在减少CO、HC、NOx、颗粒物和苯系物等有毒物质排放方面具有显著功效,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显著改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945.
水体颗粒物以及土壤对有机物吸附常数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雷志芳  杨克武 《环境化学》1994,13(3):225-228
本文介绍了用批量平衡测定水体悬浮颗粒物以及土壤对有机物吸附常数的测定方法,并给出实例和方法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46.
长江河口水体有机污染物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枯水期和丰水期长江河口区5个断面不同深度水样进行检测,共检出有机物200余种,其中定量检出的有机物达53种,有36种属美国EPA控制的有毒有机化合物,列入中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的有16种.枯水期N-二甲基亚硝胺含量较高,最高值约为1.2 mg·L-1.丰水期2,4-二硝基酚、邻苯二甲酸二丁基苯基酯含量较高,最高值分别约为1.3和1.0 mg·L-1.底层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高于表层和中层.  相似文献   
947.
稳定气象条件对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不仅与污染源的排放有关,更与气象条件的变化密不可分。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就出现峰值,造成城市空气质量迅速恶化。通过对天津市2005年11月上旬连续出现的空气污染实证,分析了主要气象因子(温度、相对湿度、能见度)与空气污染物(PM10、SO2、NO2)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稳定天气条件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8.
藻类与有机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红文  黄国兰 《环境化学》2003,22(5):440-444
本文就若干有机污染物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及藻类对这些污染物的富集降解作用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污染物对藻类的毒性有很大差别,其中三有机锡的毒性最大。此外,不同藻类对毒物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其中扁藻Platymonas sp.和斜生栅藻S.obliquus最敏感。藻类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两种途径去除水中污染物,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容易被去除。藻类固定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藻类对污染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949.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强  梁冰  刘晓丽 《生态环境》2002,11(1):90-93
从机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处理耦合数学模型的的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土壤污染发展的特点,对今后有机污染的研究方向作了一般性探讨,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950.
复合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由不同植物配置(驯化和未驯化)的两组下行和上行植物床组成的复合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CODCr和BOD5的去除率达67.3%,68.1%,总氮(TN)的去除率为26.9%,总磷(TP)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上行床,去除率为81.6%。环芳烃(PAHs)中苊(Ace)、荧蒽(Flu)、芘(Py)、苯并[a]蒽(BaA)、屈(Chr)、苯并[b]荧蒽(BbF)、苯并[a]芘(BaP)、茚并[1,2,3-cd]芘(InP)和苯并[g,h,i](BPR)经下行床后,去除率超过80%,上行床去除较少。驯化床和未驯化床对PAHs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显著。邻苯二甲酸酯(PAEs)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经驯化床后,质量浓度显著升高,经未驯化床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含量显著降低。蚕豆根尖微核实验表明,不同植物配置对微核率影响差异并不显著,毒害物质经下行床后大部分被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