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09篇 |
免费 | 661篇 |
国内免费 | 139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7篇 |
废物处理 | 140篇 |
环保管理 | 132篇 |
综合类 | 2380篇 |
基础理论 | 403篇 |
污染及防治 | 958篇 |
评价与监测 | 13篇 |
社会与环境 | 39篇 |
灾害及防治 | 4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140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134篇 |
2019年 | 185篇 |
2018年 | 128篇 |
2017年 | 184篇 |
2016年 | 257篇 |
2015年 | 213篇 |
2014年 | 281篇 |
2013年 | 239篇 |
2012年 | 271篇 |
2011年 | 258篇 |
2010年 | 218篇 |
2009年 | 242篇 |
2008年 | 229篇 |
2007年 | 213篇 |
2006年 | 205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为了有效去除低C/N(质量比)生活污水中的TN,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以稻秆、玉米芯和大豆壳等天然纤维素为填料和固体碳源(以下简称碳源)的反硝化滤池的脱氮效果的影响,从COD、TN、TP去除规律和不同阶段释碳速率的变化,分析和比较不同HRT和碳源种类下反硝化滤池的脱氮性能,获得了不同碳源对应的最佳HRT,并探讨了最适碳源种类。以稻秆、玉米芯、大豆壳为碳源时,反硝化滤池的最佳HRT分别为2.0、2.0、4.0h,出水TN分别为0.3、0.2、0.4mg/L,TN去除率均为97.8%以上,此时出水COD、TP分别为37.6~44.9、0.4~0.6mg/L。玉米芯释碳速率低,释碳持久稳定,投加玉米芯为碳源的反硝化滤池在4个月后仍可保持高效、稳定的反硝化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932.
针对太湖流域某复合污染型支浜阳台排放洗涤废水经雨水管道直接排河产生的污染问题,在雨水排放口上游设置溢流井,收集污水,提升至交替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化设备,处理后排入河中,在工程稳定运行数月后,研究该技术处理效能、工艺优化方式和技术特色。综合评估表明:该处住宅阳台洗涤废水碳源浓度较低,但是即使C/N3·(m2·d)-13种水力负荷下氨氮容积负荷的变化均与氨氮去除率变化趋势一致;用normfit函数对3种水力负荷长期运行时氨氮出水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平均出水浓度的区间估计均在0.79~2.18 mg·L-1较低浓度之间,且置信度均接近1,说明工程可在较大水力负荷下运行。周期内水质连续监测的结果表明,切换曝气方向后出水水质下降的延续时间为30 min,相应时段出水应进行回流处理。 相似文献
933.
采用静电组装法制备了TiO2@碳纳米管复合吸附剂,用以除去水中的盐酸四环素。通过FE-SEM、EDS和XRD进行表征,考察了pH、初始浓度和吸附剂用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吸附动力学、等温模型和热力学,并对吸附剂的再生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对盐酸四环素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52.33 mg/g;最佳吸附pH值为6,强酸不利于吸附;当初始浓度在15~60 mg/L范围内时,吸附量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吸附剂投加量为0.50 g/L时,吸附效率最高。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热力学参数ΔG H >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过程。H2O2-TiO2光催化协同效应可有效完成吸附剂的再生。 相似文献
934.
采用ASBR厌氧氨氧化(ANAMMOX)反应器,考察了不同C/N(NH4+-N)比时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协同脱氮性能表现,并与无机环境下反应器的脱氮性能相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N比决定了ANAMMOX/反硝化耦合反应的发展方向。当C/N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92%、95%、COD去除率大于96%,实现了氨氮及COD的同时去除;当C/N=1.33时,反硝化反应逐渐占据优势;当C/N>2.96时,反硝化作用成为主导反应,厌氧氨氧化反应受到明显抑制,氨氮去除率下降。采取批次实验方法研究了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协同反应的动力学特性。用基质抑制动力学Haldane模型拟合不同基质浓度下的厌氧氨氧化活性,得到氨氮最大比增长速率为0.09 kg/(kg·d)(以VSS计),半饱和常数为8.4 mg/L、半抑制常数为1 198.2 mg/L;亚硝态氮最大比增长速率为0.27 kg/(kg·d)(以VSS计),半饱和常数为10.2 mg/L、半抑制常数为300.1 mg/L。采用Monod模型和Haldane模型分别拟合不同COD浓度和亚硝酸盐浓度下的反硝化性能,得到反硝化亚硝态氮最大比增长速率为0.2 kg/(kg VSS·d),半饱和常数为17.4 mg/L、半抑制常数为128.4 mg/L,COD半饱和常数为83.3 mg/L。 相似文献
935.
936.
采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白云石对水溶液中Cu2+、Pb2+的吸附特性,通过批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溶液初始浓度、pH值、离子强度、温度以及固液比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探讨了白云石对Cu2+、Pb2+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规律及其反应机制。实验结果显示:白云石对Cu2+、Pb2+的吸附在24 h达到平衡,对Pb2+的吸附量大于Cu2+,伪二级和双常数动力学方程分别能较好地拟合白云石对Cu2+、Pb2+的吸附;在一定条件下,白云石对Cu2+、Pb2+的去除率与溶液初始浓度呈反比,与固液比呈正比;吸附等温方程符合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溶液pH值对吸附行为影响显著,在溶液pH=6~7时,吸附效果最好,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甚微;白云石对Cu2+、Pb2+的吸附属于吸热反应,反应自发进行,高温促进白云石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937.
SBR脱氮除磷工艺分析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SBR工艺的运行和动力学分析,介绍了SBR工艺优化设计的统一数学模式,并指出了该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938.
939.
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