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195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对物种生境、分布及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江苏盐城海滨湿地是全球丹顶鹤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湿地景观的变化势必会影响丹顶鹤生境结构及其质量。本研究以盐城海滨湿地带相对连续的16期遥感解译影像为空间数据源,分析了8个丹顶鹤越冬栖息热点地区的湿地资源利用以及丹顶鹤越冬生境及其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利用逐步回归和典型相关等方法分析湿地资源利用变化对丹顶鹤生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自然湿地大面积地被转变成人工湿地以及非湿地,其主要变化特征是碱蓬、芦苇等自然湿地被围垦成耕地、水产养殖塘等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覆被类型;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持续下降,补充生境及非生境面积都大幅度增加;综合生境因子在每个热点地区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热点地区丹顶鹤生境质量都呈现出分时段、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丹顶鹤生境质量受到多种覆被类型的综合影响,其中,芦苇湿地和碱蓬湿地对丹顶鹤各种生境因子都有显著影响,主要发挥改善和提高生境质量的作用;盐田、建筑用地和水产养殖塘所产生的干扰是不利于生境质量提高的覆被类型。研究分析表明:芦苇湿地和碱篷湿地作为丹顶鹤越冬最适宜生境,宜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盐田和水产养殖塘等人工湿地作为补充生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丹顶鹤提供了食物和水分,但其经营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干扰则影响了生境质量,因而需减少其在越冬季节的干扰活动。  相似文献   
192.
在2003~2005年多次实地调查并参照相关资料基础上,对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进行了植被类型划分和湿地维管束植物生态类群划分,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较大科、属的构成,蕨类植物种的地理分布区类型、种子植物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维管束植物区系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表明,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植被分4个植被型、25个植物群落,由48科129属197种维管束植物构成,这些维管束植物分盐生植物,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中生、旱生植物4大生态类群.维管束植物区系的主体为菊科、禾本科、莎草科等含5种及5种以上的13个较大科,从维管束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构成来看,种子植物中世界分布属最多,达40属,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32%,这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特征;温带和热带分布区成分作为区系成分的主体共80属,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64%.盐田、养殖池、道路建设,海岸侵蚀,地下咸、卤水入侵,气候干旱,河流断流等自然、人为原因导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植被发生退化演替,区系中一些珍稀濒危植物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提出了对退化湿地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推广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可持续的滨海湿地利用方式,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等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3.
滨海地区湿地重建的生态工程范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天津泰达区盐田上通过淡水浸泡、消浪墙构建、土壤更换、水生植物引种等措施,重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在初期阶段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4.
基于灰色关联识别模型,从时空角度分析旅游活动对杭州湾北岸滨海人工浴场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滨海旅游活动与海水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滨海人工浴场由于管理模式及水体净化技术的不同,水域环境呈现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但总体上滨海人工浴场建设和环境管理工作,可以有效保护滨海人工浴场以及周边区域水环境;不同旅游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不一,根据灰色关联识别模型综合评价指数,影响最大的是以水上自行车、皮划艇等为主的水上游乐项目,综合评价指数为2.571和2.542;其次是海滨游泳活动,综合评价指数为2.513;影响最小的水上舞台活动和观海踏潮,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2.501和2.472。  相似文献   
195.
本研究以全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为研究对象,选择人类活动强度大的中、韩滨海城市化地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126份水体及125份沉积物样品,通过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方法,分析了水体及沉积物中的15种PFASs.结果表明,PFASs在水体和沉积物中全部检出,水体中PFASs总质量浓度范围为6.75~20 982 ng·L-1,沉积物中PFASs含量(以干重计)范围为0.229~53.8 ng·g-1.区域对比发现,中国滨海城市化地区水体和沉积物中PFASs含量相对较高以长链PFOA为主,而韩国水体中则以短链PFBA和PFPeA为主,沉积物中以PFOS、PFBA和PFOA为主.PFASs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分配系数与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PFASs碳链长度有密切关联, 15种化合物中有9种化合物的分配系数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r>0.21,P<0.05),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分配系数也平稳增加.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中、韩滨海城市化地区水体和沉积物...  相似文献   
196.
滨海区域雨水综合利用规划研究——以青岛高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是区域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区域给水、排水、防洪排涝等各专业规划同步进行。结合滨海区域建设现状及规划布局,针对不同下垫面及建设进度提出"分散式"与"集中式"雨水综合利用模式,在已经大规模建设城区,采用"分散式"雨水利用模式,可对雨水有效利用。在雨水利用规划中提出规划相关指标要求,对类似滨海区域进行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7.
黄河三角洲新生滨海湿地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根据植被分布状况,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新生湿地内由黄河岸边至海滩方向布设两条平行样带,研究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滨海湿地表层土壤中TN、NH4+-N、NO3--N、TOC、TS和TP平均含量分别为419.37mg·kg-1、3.27mg·kg-1、0.87mg·kg-1、3.43g·kg-1、381.27mg·kg-1和500.86mg·kg-1.从黄河岸边至近海光滩区,土壤中TN、NO3--N、TOC和TS含量逐渐升高.TOC、TN、NH4+-N和NO3--N含量在剖面上均表现为由表向下逐渐降低的规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TS、NO3--N、TN含量与TOC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含盐量和pH是影响土壤中TOC、TS、NO3--N、TN含量和碳氮比大小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8.
北海银滩滨海旅游度假区海域环境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3月至10月通过对北海银滩滨海旅游度假区海域环境质量状况的监视监测,采用年平均指数法进行年度综合等级评价,并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影响该度假区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海银滩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水质指数为4.3,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7%,水质状况优良;海面状况指数为4.7,海面环境状况极佳;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为4.4,适宜开展各项休闲娱乐活动的天数达到90%以上。该度假区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优良,很适宜开展滨海休闲观光活动,其中部分时段不适宜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天气不佳。  相似文献   
199.
2019年12月31日,某饲料公司在货车上卸散装玉米粒时,发生一起因货物坍塌导致的窒息死亡事故。事故经过及车辆基本情况2019年12月中旬,江苏滨海一粮库有160t玉米发货至南通,在平台上发布每趟需运送30~45t货物的消息后,由某物流公司承接任务,并派出货车。  相似文献   
200.
水质咸化是滨海湖泊、水库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水质咸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之中,气象条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对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重点探讨分析了气温、降雨和蒸发、风对滨海地区水库水质咸化的影响机理,以期为水库水质咸化问题及其改善途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